•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多感官参与下的高中生物课例设计与分析

    多感官参与下的高中生物课例设计与分析

    时间:2020-03-19 05:23: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取信息,加深对事物理解的教学课例。本课例研究经过了教学设计、分析改进,课后反思等阶段。改进后的课例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图片、视频、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在新知学习阶段,利用图片、影像、讨论、画图等方式来刺激视觉、听觉、动触觉通道;在课堂小结阶段,启用动触觉通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后延伸阶段,通过动手动脑等途径获得亲身体验。

    关键词 多感官 教学 课例 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98-0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刺激其大脑皮层并增强突触间的联系,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起点是感官对该事物的知觉,而人类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只有通过多种感官的反映才能产生关于该事物的全面认识。

    一、课例主题

    本课例以“多感官参与教学”为主题。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通道获取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通过多重刺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如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二、课例背景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课题为“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笔者尝试采用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受到良好效果。该课例在全国生物课改经验交流会上展示后给与会专家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很多教师纷纷前来祝贺、交流感受或索要课件。

    三、设计与分析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

    课前2分钟播放防治艾滋病宣传歌曲《飘动的红丝带》,并配防治艾滋病宣传的背景画面。

    【分析】通过播放动听的音乐,展示生动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听通道,引发注意。

    (二)新知学习,多感配合

    1.免疫系统的组成

    【看一看,比一比】投影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挑选两张学生预习时所画免疫系统概念图对比。概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分析】教师将免疫系统组成示意图和学生预习所画概念图呈现给学生,意在启动学生视觉通道,加强直观感受,增强了学生兴趣。

    2.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功能

    初始设计:

    【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下列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交流。

    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特异性免疫功能。

    (1)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抗体。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因为大剂量X射线损坏了B淋巴细胞,而来自胸腺的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2)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胸腺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在免疫中起不同的作用,胸腺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3)欲使大剂量X射线照射过的去掉胸腺小鼠恢复全部免疫功能,接下来应如何实验?

    学生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容易得到答案:同时给该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优点分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供学生讨论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在理清其功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缺少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的比较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总结归纳,学生印象不深。

    改进设计:在学生上述问题的讨论交流后,再通过下表来总结归纳。

    【改进分析】图表可以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刺激,通过图表对比,学生对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初始设计:

    【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学生不理解,教师又重复讲解一遍。

    【效果分析】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先阅读再反复讲解的方式以期突破难点,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旧似懂非懂。原因在于学生虽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听讲,参与的感官以视觉、听觉为主,而动触觉参与少,且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发挥。

    改进设计1:

    【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中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文字说明,再观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视频,接着由学生对着视频组织语言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效果分析】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动口机会,但由于学生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非常陌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三维动画,根本看不懂视频呈现的过程,所以学生讲得“牛头不对马嘴”,笑话百出。尽管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改进设计2:

    【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观看动画视频(循环放映),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视频所展现的过程尝试创新性配音,要求不发生科学性错误,有疑问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最后各组推选“最佳人选”到全班交流。

    【配音片段】

    学生1:(体液免疫)我是一个细菌,我突破了人体的两道防线,我来到了人体血液中,我自由地穿梭者,小心地潜伏着,但还是露出了马脚,被B淋巴细胞发现了,它追着我,突然分化成效应B细胞,它向我发出抗体,令我束手无策。我发现它还能变成记忆细胞,这种记忆细胞能记住我的模样,对付我的下次进攻。最后我被吞噬细胞吞了下去。(拟人化配音)

    学生1:(体液免疫)秋风萧瑟的一天,有一个病菌(抗原)侵入到我的体内,它在我体内漫游,一会儿,它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多。于是我生病了,B细胞接到警报,迅速前来救援,面对凶残的敌人,它毫不畏惧!立刻释放出大量抗体,抗体与抗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抗原终于被抗体打败了!这时吞噬细胞液跑了过来,一口吞下了抗原。又一次,不甘失败的抗原兄弟卷土重来,可是在体内埋伏的记忆细胞记住了抗原的特征,迅速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大量抗体前去战斗。不久,抗原全部被消灭。(情境式配音)

    学生1:(细胞免疫)抗原入侵人体正常体细胞,使之成为靶细胞。在靶细胞的刺激下,T淋巴细胞被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解说式配音)

    【改进分析】改进后的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动力,小组成员个个投入,讨论热烈。学生的配音有的拟人化,有的情境化,有的解说式,各具特色。配音如同角色扮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且图像和声音的结合能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通过阅读、观看、讨论、配音等手段开启了学生的视听动触等多重信息通道,最终学生能对照视频生动准确且流畅地描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说明通过这一改进达到预期效果,有效突破了难点。

    【画一画】在完成配音过程后,教师让学生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图解并展示、修正。

    【分析】图示化语言较之文字对学生有更大吸引力,因此,学生更有兴趣去挖掘概念之间的关系及过程中的联系,思维也得到发散。针对本节内容概念多的特点,采用构建概念图或过程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

    (三)课堂小结,再启动触

    【说一说】以“我学到了……”作为引导语,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小结一句话(根据课堂时间决定参加小结的人数)。

    【画一画】用下列概念,构建“免疫”概念图。

    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 T细胞 体液免疫 吞噬细胞 体液杀菌物质 皮肤黏膜 抗体 浆细胞 效应 T细胞 记忆细胞

    【分析】“一句话”接力旨在小结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更多学生表现机会。构建“免疫”概念图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记忆。通过“一句话”接力和绘制概念图,再次启动学生的动触通道,提升学习效果。

    (四)课后延伸,手脑并用

    初始设计:

    【练一练】完成课后练习

    【分析】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过于单一。作业设计中要创设多种类型的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道参与,重视为学生提供主动活动的机会、对于开发学习潜能和获得亲身体验有重要意义。

    改进设计: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免疫宣传画报,并在校内开展一次宣传活动。

    【改进分析】制作免疫宣传画报的过程既是动手动脑、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打开多种感官通道,通过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提升了课程价值。

    四、课例反思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特点。在新课导入阶段,采用图片、视频、音乐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通道,引发注意。在新知学习阶段,采用图片、影像、讨论、配音、画图等方式来刺激视觉、听觉、动触觉通道,通过多感官配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小结阶段,启用动触觉通道,采用画概念图、每人小结一句话的方式,调动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后延伸阶段通过制作画报开展宣传,再次调动学生动手动脑。改进后的设计可用如下模式图表示。

    在本节课教学后,教师明显感到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了,兴趣更浓了,正如一位学生在本节课后所说的那样:生物课收获真大!参考文献:

    [1]刘力.脑科学与教育:值得关注和拓展的研究领域[J].教育研究,1999,(8):29.

    [2]韦钰,Rowell P.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66.

    [3]Olivier & Bowler著,丁凡译.多感官学习[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8,10.

    相关热词搜索:感官参与课例高中生物分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