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

    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研究

    时间:2020-03-23 05:08: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在全球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国民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界定了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围绕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提出了课程目标,设计原则和课程内容,并提出了适用于社区居民的立体课程实施方法。

    【关键词】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1-0042-05

    【收稿日期】2014-09-16

    【基金项目】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研究”,编号为AKA1251001

    【作者简介】林群(1972—),女,山东费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成人教育、远程教育;邹蓉(1977—),女,江西南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李雪晓(1976—),女,河南巩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其深度和广度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不同层面的跨文化交流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重要选题。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李宇明,2010),“国际型国家”意味着人们更广泛地对外交往,深入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商贸旅游、出国留学,提供外语服务甚至使用外语生活,跨文化交际已经逐步进入到了生活领域。而且,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国民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民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鲁子问,2012)。经合组织提出的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的三项关键能力之一就是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恰当相处、合作、团队协作、管理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指导居民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众多的研究多是从学术角度对高校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研究,而从课程设置角度,关注国际化背景下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方面的研究都是有所欠缺的。

    一、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了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文化主要涉及不同社团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标准等。黄志成、魏晓明(2007)指出跨文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指的是文化团体间的互动关系,主张对话交流和相互尊重。

    强调在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交际能力概念最早由Hymes(1972)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现实性。

    笔者就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如下界定:指在日常生活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与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相处、有效沟通、平等合作的能力,其中包括为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基本的国际认知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接受与包容能力、完成日常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语言交际能力和运用跨文化交际技巧的实践能力。

    二、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  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区居民的国际视野(即具备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态度和思想观念)、增强社区居民的国际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使社区居民通晓基本的国际规则,从而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针对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

    (1)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包括本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建立全球视野。

    (2)培养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和个人尊重、包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

    (3)增强社区居民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学会用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社区居民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5)提高社区居民应对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三、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课程设置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决定教学的重点。要实施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真正实现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就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

    袁振国(2004)指出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课程设置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设置主要是在制订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确定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年等,以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社区居民跨文化能力培养而言,在课程设置中应坚持目标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原则。

    目标性原则。即在设置课程时根据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结合各社区特点,将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据此设置课程。当然,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其课程设置也应有所区别。

    实用性原则。即所设置课程需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不需要过于高深的理论,毕竟社区居民在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基础等方面与在校学生皆然不同,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结合居民的水平与需求。

    趣味性原则。即课程内容安排上,应当生动活泼,以此来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

    实践性原则。即所设置课程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将理论知识和语言知识转化运用于实际的桥梁。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各文化均有其特性,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能够供他国学习和借鉴。要客观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尊重中外文化差异,学会欣赏外国文化中的精华,能够鉴别不同文化差异的根源。要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既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人士交流和沟通,友好和谐共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言能力。第二层次,是能够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化。第三层次,是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付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由此看来,课程应主要包括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重点在后面两个层次):(见表1)

    表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三个层次

    课程类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

    语言技能类课程群  建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汉语/外语文化知识,外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翻译、文学等知识

    中外文化比较课程群 旨在介绍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重视文化差异性并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不同层次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对比介绍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应付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与实际交往相关的一些礼仪、技巧等内容

    (一)语言技能类课程群

    由于社区居民的外语基础和学习需求不同,整齐划一的培训目标很难适应社区环境下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内在需求,难以激发不同居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需要兼顾社区居民涵盖少年到老年的年龄结构;初级到高级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不同需求的各家庭成员及个人不同的外语基础等因素,可选用类似走遍美国等教材,有故事的延续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特点的课程。

    (二)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

    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基本精神、风俗礼仪和高级文化形态。(见表2)

    表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之中外文化对比课程群

    分类主题内  容

    基本精神

    人与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物我二分的西方哲学,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人与社会崇尚群己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人我二分的西方文化,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人与自身崇尚身心合一的中国文化与信奉灵肉二分的西方文化,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风俗礼仪

    饮食文化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婚俗文化介绍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

    服饰文化介绍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节日习俗介绍中西方节日习俗的差异

    高级文化

    语言文化从语言性质、语言特征、语言结构、修辞特点和语句结构方面介绍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政治文化从政治思维、政治制度、政治人格、政治学术方面介绍中西政治文化

    法律文化从价值取向、法理观念、法理精神、法理本位、法律属性、法理信仰方面介绍中西法律文化

    宗教文化从宗教教主、宗教内容、宗教心理和宗教伦理方面介绍中西宗教文化

    建筑文化从建筑形制、建筑审美方面介绍中西建筑文化

    科教文化从知识价值、认识途径和教育制度方面介绍中西科教文化

    文学从文学源头、文学起源、文学特征、文学审美方面介绍中西文化

    艺术从审美理想、艺术特征、艺术目标、艺术风格方面介绍中西艺术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跨文化交际课程群侧重于交际技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语言交际技能和非语言交际技能。(见表3)

    五、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实施  由于社区背景不同、学习者年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等因素皆有不同,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实施是根本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办学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也不可能照搬学校教学的方式,必须有其自身特色的实施方式和教学方式。

    表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之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分 类主 题内  容

    语言交际技能

    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技能

    日常交往礼仪  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日常语言应用策略(打招呼、问候、称谓、致谢、夸奖、告别语等);幽默的语言艺术

    旅游接待礼仪  旅游接待礼仪中的服务语言分类及运用艺术

    商务与政务语言交际技能

    接待礼仪商务与政务接待礼仪中的语言应用(介绍、称呼、寒暄、宴请等)

    会见会谈礼仪  涉外工作中的语言交际技能

    电话礼仪外交中的电话礼仪常识

    谈判礼仪涉外商务谈判技巧与策略;涉外政务谈判原则

    国际会议发言  演讲的语言艺术

    语用失误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非语言交际技能

    身体语言交际技能

    身势语言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体态语的特征

    表情语言表情符号的表意特征与非语言功能

    副语言副语言的交际功能

    仪容仪表服装服饰、姿态礼仪、妆容礼仪

    环境语言交际技能

    时间与空间   时间观念的文化差异;国际交往中的空间与距离观念

    座次礼仪会议场合、公共场合、商务场合、宴会场合地位的标志和就座的规则

    宴请礼仪各国餐饮礼仪常识;国际商务餐饮礼仪;政务餐饮礼仪;餐桌上的酒文化

    符号语言交际技能

    文字符号国际交往中文字的正确使用(信函、请柬、合同等);网络环境下文字符号的应用

    艺术符号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符号在国际交往中的功能

    礼物符号国际交往中礼品赠送规则与礼仪

    宗教符号宗教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特殊宗教礼仪

    性别符号性别差异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礼仪禁忌世界各国礼仪禁忌

    (一)多方位资源开发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要善于利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1政策资源

    社区教育在我国的推行,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命令的推动,因此要借助政府政策资源的力量,积极促进政府就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注入大量的资金,引导和规范该课程的实施。

    2人力资源

    社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使用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要充分发掘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专家,比如律师、建筑师、宗教界人士等,或是来自各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有跨文化交往经验的志愿者,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教育课程服务。

    3社区本土教材

    专家学者开发的通用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知识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反映不同社区、不同居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可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应发挥各街道、镇社区学校和教师乃至社区居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

    4网络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是社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中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的需要,也应当充分利用、整合、发展网络教育资源,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5教育设施资源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对社区教育中的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进行实践与探索。以社区居民为受众的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区域内众多的文化资源,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剧团、大学校园、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单位,甚至文化传播公司共同完成。具体实施方法可以采用讲座、阅读、实践等方式。其中阅读课程以列出经典阅读书目、组织阅读讨论小组等环节实现。实践课程以参观各类博物馆、游览古典园林、观看国粹演出剧目、参与传统技艺重现活动等项目实现。

    (二)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社区居民有别于学校的学生,在年龄、学习动机、文化程度、学习时间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教学手段也必须灵活多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笔者认为课程的实施一定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式、讨论式或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需要采用立体互动教学方法。即课内互动、课外互动、网络互动。

    1课内互动

    在社区教育中,一言堂的形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所教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维,促进社区居民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文化意识的敏感性。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互动、辩论互动等形式。

    2课外互动

    跨文化交际课程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带领社区居民,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学习,是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方式。如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到涉外单位进行参观,观看电影、展览等。

    3网络互动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的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恰好可以解决社区居民因生活习惯、工作性质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时间不同的问题。而且社区居民的学习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完全是一种自主学习,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多样性需求。网络互动方法可采用依托社交平台建立学习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与跨文化交际学习相关网站,鼓励学员寻找相关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居民答疑解惑,与居民线上互动进行讨论等。

    六、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民关键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居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应当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关课程设置将语言、文化、交际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公民的软实力的提升,积极塑造我们大国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何高大.多媒体技术——跨文化交际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58—61.

    [4]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33):2—8.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6]鲁子问.国民外宣:国民跨文化能力促进国家形象建设的有效路径[J].学习论坛,2012,(5):4—53.

    [7]潘崇堃.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4):82—85.

    [8]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114):60—62.

    [9]王小凤.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43—45.

    [10]卫岭.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18—123.

    [11]谢美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8—60.

    [12]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9.

    [13]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14]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15]张巨武.国际化大都市视域下市民外语素质提升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5—119.

    [16]郑占过.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微观层次[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7—30.

    [17]周子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三维互动探索[J].职业时空,2011,(2):96—97.

    The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fo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itizens

    LIN Qun, ZOU Rong, LI Xue-xiao(Chaoyang Distric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dispensible in the world characterized by internationalization, multiculturalism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key competence which citizens should have. Based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citizens,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goals, designs the principles an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finall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Key words】citiz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编辑/赵晓东)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设置跨文化交际能力居民培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