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汤晓丹:从华安走出来的“战争电影之父”

    汤晓丹:从华安走出来的“战争电影之父”

    时间:2020-03-24 05:15: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电影是我的生命。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 汤晓丹,一位从华安县山区走出来的导演,驰骋中国影坛六十载。

    人物简介:

    汤晓丹,漳州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人。曾执导《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傲蕾·一兰》、《南昌起义》等多部享誉中外影坛的战争故事片。2012年1月21日,汤晓丹去世,享年102岁。

    汤晓丹生前一直惦记着家乡,始终保持与家乡亲朋好友的联系。他希望以后将自己的手稿、作品都捐献给家乡,给后人做纪念。爱人蓝为洁也表示,计划今年就把汤晓丹的所有遗物搬回云山村。

    2012年,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汤氏宗亲为了却汤晓丹重修故居的心愿,特地到上海征求他的意见。事情商定之后,汤氏宗亲便开始筹资在其故居原址上动工修建。

    2013年3月,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村民汤碧河和汤炳森带着我们来到了正在修建中的汤晓丹故居。

    故居已经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及房前屋后的周边修整事宜。这是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五凤楼,整座楼中轴对称、层次分明,按照原先故居进行规划设计,并保留下老宅的防护墙、地基、地面,包括故居门口的小池塘。

    “这个地面是原来汤晓丹家留到现在的,那时候铺的蓝砖烧制工艺都很好,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我们就把这些砖这一块圈起来保护着。”汤炳森说。这个故居共建了四间房间,一间用来展示汤晓丹的作品、遗物,另外两间给汤晓丹的两个儿子用,最后一间留给其爱人蓝为洁。“他生前一直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来,要把他自己生前用过的东西搬回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对家乡的感情很深。”

    新故居左侧房间的后墙上,挂着三个竹篓、一件蓑衣、一顶草帽和几件耕田的农具,其中一个竹篓底部磨破了个洞。“这是汤晓丹妈妈和他们家人以前用过的。还有外面那台吹风机,以前他们家吹稻谷都用这个机子。”

    “这个窗户很有特色,像是缩小的大门。新窗户也是按照老房子里的窗户样式做的,一层是木栏,一层是双开门,还配有木栓开关,蓝为洁老师特别嘱咐要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在云山村村委办公楼里,有专门一间房间展示汤晓丹父子三人的“汤氏三杰”展厅。其中,1989年10月底汤晓丹回乡的情景最多。从定格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汤晓丹在吃家乡菜、瞻仰祖祠、为母校云山小学题词,汤晓丹作品及领奖时的照片,一切恍若就发生在昨天。

    1910年,汤晓丹出生前,其父汤祥纯已经离开家乡到南洋印尼谋生。其母为了筹集经费到南洋与丈夫相聚,没日没夜地帮人做裁缝活,终于在汤晓丹6岁那年,攒足了去南洋的路费。

    于是,汤晓丹跟着母亲走20公里山路,从华安新圩渡口登上汽船到浦南渡口,换船到郭坑转往龙海石码,到达厦门后改登赴印尼爪哇巴城的大轮船。颠簸半个月上岸后,再坐一天火车到茂兀市,最后坐马车到基亚维镇,才找到父亲开设的杂货铺。第二年,父亲将汤晓丹送进了当地的一所小学读书。

    在南洋生活期间,汤晓丹遇到了自己艺术人生的启蒙老师——邻居德兰尼,德兰尼是一位制作木偶的艺人,他经常跟着木偶班子到附近演出。汤晓丹在自传中称:“德兰尼叔叔经常出现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引我走上艺术创作道路的启蒙老师。”其父存放在货柜上一摞旧报纸中连载的连环画,让他痴迷并模仿。母亲为他买过一个玩具电影放映机,也他爱不释手。儿时的艺术熏陶,注定汤晓丹一生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1920年,汤晓丹的父亲在印尼做一些小本生意多年,但经营一直不善,只好一个人先回到漳州老家。不久之后,10岁的汤晓丹与母亲在亲人的帮助下,也一起回到了故乡。十三四岁时,一个木匠老板知道汤晓丹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就请他去为五斗橱作画。

    1926年,村中族长知道了汤晓丹画画赚钱的事,决定动用祠堂的钱,资助汤晓丹去厦门求学,让他学成后回乡办学。16岁的汤晓丹再次踏上新圩渡口,乘船去了厦门。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学校的学长常常组织师生写反日标语,并上街张贴。想不到校方迫于压力,登报开除了几个学生,汤晓丹就是其中一个。而此时,村中族长获知消息便停止资助。母亲只好把汤晓丹接回华安老家,回家后他大病一场,一年多才慢慢痊愈。

    1929年,19岁的汤晓丹再次告别母亲告别家乡,到上海地下党一家画刊社工作,从此和家人隔断了联系。村民介绍说,汤母曾因挂念儿子经常偷偷哭泣。

    他一生挚爱电影,作品近50部,从古装片、商业片,到战争片、传记片,几乎是年年拍一部,这些珍贵的影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曾被誉为“银幕将军”“战争电影之父”。

    1931年,经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沈西苓介绍,汤晓丹进入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4年后,他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导演粤剧电影《白金龙》,电影在南洋市场上映后一炮打响。他随后转到香港以拍摄商业电影谋生,如《花开富贵》《金屋十二钗》等,并被香港的报纸封为“金牌导演”。“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还先后拍摄了 《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三部抗战故事片。

    1949年,汤晓丹拍摄了解放后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胜利重逢》。这部影片的成功,让他获得了参与拍摄《南征北战》的机会,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汤晓丹成功转型为战争片导演。时隔一年,他又导演了《渡江侦察记》,据当时统计,票房收入超过一个亿,汤晓丹成了家喻户晓的“银幕将军”。但在随后拍摄《红日》时,他遭遇了极大的困境:拍摄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外景地周围的树皮、草根全被老百姓当作粮食剥尽了。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便是一天的伙食。由于缺少粮食,有演员在拍摄中就昏了过去。

    《南征北战》是一部军事大片,拍摄时分两组:成荫负责解放军的戏,汤晓丹负责国民党军的戏。他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创作方式。为了让两个组统一思想,互相了解,提高工作主动性,他把两组要拍的戏及要求分别标在两块黑板上,有的地方还画好图,让大家—目了然。并且带头做到“工作为重,不计较名利得失”,手下的人看样学样,两个组相当和谐。

    不料,开机第五天出事了:那是一个大晴天,为了起早多抢拍镜头。大家搬运摄影、照明器材,准备茶水和避暑用具,随组医生背了医药箱,道具部门特别辛苦,把装满道具的大箱子一只只搬上大卡车。可能车载过重,半路时突然一声巨响,车胎爆了。当时车子正行驶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由于爆胎车子失去重心翻倒在大水沟里,几个押运人员当场受伤,立即送医院抢救。伤得最重的是道具员翁师傅,其他几个年轻人轻伤不下火线,包扎好伤口继续工作。

    因为抢时间,多方面工作同时进行,汤晓丹主动承担起补戏、配音、录音乐和剪辑的工作。成荫心知肚明,非常感动,所以对汤晓丹越发信任、尊重。有一天,成荫要汤晓丹和摄影、美工都到济南去,把原来炸桥的戏改成炸坝。经过研究,汤晓丹决定拍两套方案:第一个是先炸开一个口,水流出时,游击队员冒险抢修。第二个是敌人要炸坝放水,游击队员拼命保护,敌人阴谋未得逞。汤晓丹主张用第一个方案,拍摄难度虽然大,但是银幕效果好。

    随后,他又接连拍摄 《难忘的战斗》《南昌起义》《傲蕾·一兰》和《廖仲恺》等影片。

    村主任汤海扬说他曾和县领导、镇领导和汤氏宗亲赴上海参加汤晓丹的追思会。“汤晓丹从不与人争名争利,一生都很淡泊很清苦,他去世前还交代爱人蓝为洁要继续为他交党费。”

    在汤海扬的家里,云山村老书记汤金德也和我们一起聊起汤晓丹。1989年汤老回家乡时,汤金德30多岁,如今他已经60多岁。

    1989年10月份,是汤晓丹1929年离开家乡60年后首次回故里,乡亲们簇拥着迎接他。“八十年代我们这里根本没有小车,村里最值钱也就是拖拉机,小轮小车斗。村里的山路很窄很小,坑坑洼洼的不平整。又重新翻修一遍。”汤金德回忆说。“他回来时,我很想上去和他握握手,想叫他‘汤爷爷’,都没有机会,人太多了挤不过去。”谈起往事,汤金德现在还在因为当时没能与汤晓丹促膝长谈深感遗憾。

    1993年,村里小学破旧不堪,随时都会倒塌。翻修的时候,村里欠装修工人的工钱还不上,汤金德只好给汤晓丹写信求助,很快他们就收到了汤晓丹寄来的三百元钱。“信封还在,字也很清楚。就是信纸被夹在哪一本书里不知道了。后来他儿子和县领导回来找这封信,把我的书全都搬到院子怎么找也找不到。县领导还说我宝贵到这样子,如果放在信封里就好了。但内容我记得是很简单:他说‘我经济基础也不好,贡献三百块表示我心意。以后经济好转,我再做贡献。’他虽然给的钱不多,也是他的一片心意。他也确实没钱,一辈子都很艰苦。”汤金德说。

    24年过去了,聊起这些往事的时候,现场的人无不动容。虽然年龄相差甚大,可汤金德对汤晓丹年轻时颠簸的经历特别有感触:他是非常朴素、善良的一个人,我对他的书很感兴趣,经常拿出来看,还叫我家里人看。

    现在,汤金德家里一直珍藏着两本关于汤晓丹的书籍:《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对他而言,这是对这位受人敬重的同村长辈的另一种缅怀。

    “现在不管是县里领导还是谁,向我借这两本都得写借条,按期归还。这些年来借书的人很多,被他们翻来翻去书本都已经快散了。”虽然心疼,但汤金德说到这些还是高兴得笑起来了。

    相关热词搜索:华安走出来之父战争电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