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浅论白先勇笔下的桂林

    浅论白先勇笔下的桂林

    时间:2020-03-27 05:22: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桂林是白先勇一生难以忘记的地方,桂林山水,桂林的民俗人情,桂林米粉,桂林戏剧等桂林特色已融合在了他的生命中。桂林,成了白先勇创作的源泉,生命的符号。那种深藏在心里的浓烈乡愁化作了白先勇笔下的一个个字符,桂林在他看来是美丽无比的。

    关键词:白先勇;桂林;桂林山水;民俗人情;桂林米粉;桂林戏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062-02

    对于著名作家白先勇而言,桂林是他一生中难以忘记的地方。桂林山水、桂林米粉、桂林戏剧、桂林话等桂林特色已融合在了他的生命中。桂林,成了白先勇创作的源泉,生命的符号。如《金大奶奶》、《玉卿嫂》、《花桥荣记》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桂林为背景的小说名篇。可以说,如果没有桂林,白先勇的创作成就会减少许多生色。当然,他的人生亦因桂林而多姿多彩。

    一、桂林山水: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白先勇从小就喜欢得不得了。故乡的美对他来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他后来离开桂林后写得文章中处处可见。如在《花桥荣记》里写到:“我们桂林那个地方山明水秀,出的人物也到底不同些。”作者是借老板娘之口写出了对故乡的喜爱和赞美。虽然是简单的四个字“山明水秀”,但是作为远在海外漂泊几十年的作者来说,这种情感的分量究竟会有多大?很难估计。后面谈到:“容县、武宁,那些角落头跑出来的,一个个龇牙咧嘴。满口夹七夹八的土话,我看总带着些苗子种。哪里拼得上我们桂林人?一站出来,男男女女,谁个不沾着几分山水的灵气?……也难怪,我们那里,到处青的山,绿的水,人的眼睛也看亮了,皮肤也洗得细白了。”老板娘回顾起当年的风光,言辞间充满对自己是桂林人的自豪与骄傲,男男女女全是山水的杰作,可见桂林的美丽!故乡在作者心里的美丽!她的这一番言语体现出了强烈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本土意识。其实她的话就是作者的话。虽然作品没有直接描绘,但通读全篇会发现桂林山水的美、秀、灵会时时浮现在读者面前,因为那是融进作者生命中的对故乡的喜爱,不自然就会表现出来的。

    白先勇曾说:“桂林的山山水水都是我创作的一部分。”2001年5月,他在《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里专门写到了桂林花桥:“其实花桥来头不小,宋朝时候就建于此,因为江两岸山花遍野,这座桥簇拥在花丛中,故名花桥。……花桥四周有几座名山,月牙山、七星山,从月牙山麓的伴月亭望过去,花桥桥孔倒影在澄清的江面上,通圆明亮,好像四轮浸水的明月,煞是好看,是桂林一景。”在海外几十年仍旧记得故乡的这个小景点,原因之一是这里的风景真的特别美,长廊、绿瓦、红柱,独特的石头山与倒影构成了极具美感的画面,是故作者直言“好看”。后面又提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自古以来赞美桂林的名言,到现在恐怕还是难以驳倒的,因为桂林山水太过奇特,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之称,是人间仙境,别的地方都找不到。”有这样至高的赞誉——人间仙境,别的地方都没有,唯有心中的故乡最美。由此可见作者对故乡是多么得热爱,桂林的山水对作者的创作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民俗人情:民风淳厚,乡情脉脉

    诚然,影响白先勇创作的不仅仅是肉眼所见的桂林山水,他眼中所见的也不只是桂林山水,更有流淌在桂林山水之间的淳厚的民俗人情,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有意义的值得他深切怀念的情感留念,甚至到了海外,依然深深地存在他的心里,不可磨灭。如在《玉卿嫂》里作者写道:“我们桂林人的规矩到了年三十夜要早点洗脚,好把霉气洗去。”作者特别突出了桂林人的规矩,其实是一种简单的风俗,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会有点迷信和荒唐,霉气是洗一下脚就能洗干净的吗?其实这是桂林人一种淳朴的民风,也是他们朴素的情感表达和对好运到来的企盼。主人公看戏时写到:“如意珠看见我们连忙把我们带到她的妆台那儿抓一大把桂花软糖给我们吃。”以前看戏真是幸福,戏子对人这么有情感,而且还是对一个尚在童年时期的孩子。这客观说明了桂林的戏子对孩子充满了感情,对人充满了尊重,反映了那时代桂林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写到露凝香对金燕飞的恨意时也很有意思,露凝香说道:“老娘要真是个男人,多那一点的话,可就要治得她服服帖帖了。”同作为戏子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但露凝香如此大胆,直言不讳要以男人的方式制服她,表明了她的直率和心口的统一,有一种简单幽默质朴的美。

    这种情感的纯质在《花桥荣记》里也体现得很明显。如文中写到的桂林人,老板娘、秀华、卢先生等,这几个同乡之间一开始充满了可贵的情谊。当卢先生护卫学生过街时,张开双臂拦住汽车的模样让老板娘想起了爱子心切的大公鸡,“看见他那副极有耐心的样子,总使我想起我从前养的那只性情温驯的大公鸡来,那只公鸡竟会带小鸡的,它常常张着双翅,把一群鸡仔孵到翅膀下面去。”卢先生的爱生行为使得老板娘感到温暖。其实生活在台北的大陆人,情感都是孤独的,非常需要这种被爱护的温暖。而卢先生也许只是提供这种温暖的人之一,但这也说明桂林人之间浓厚的感情。在海外是这样,那在大陆的桂林时期就更是如此了。以前也有,卢先生的祖父卢兴昌便是原来的大善人,还办过中学。后来,为了能够撮合秀华和卢先生,老板娘不仅给卢先生做冒热米粉,还当起了媒婆,做桂林荣,烫绍兴酒,极力拉拢二人。她直言:“是别人,我也懒得多事了,可是秀华和卢先生都是桂林人,要是两人配成了对,倒是一段极好的姻缘。”桂林,一直是老板娘强调的重点,其实这背后就是白先勇想表达的温馨的乡情。甚至后来卢先生没有那个意思,老板娘还生气地想着:“到底算他是我们桂林人,如果是外乡佬!”言辞间充满同乡之谊。

    三、桂林米粉与戏剧(桂剧):说不完的桂林味道

    白先勇在他的作品中频频提到的桂林米粉、桂林戏剧,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桂林米粉那独特的香辣味道,桂林戏剧(多指桂剧)独具魅力的韵味情调,一是物质上的享受,一是精神上的享受,人生不就是靠这两样东西支撑的吗?这其实都是作者心中桂林的味道——浓郁的化不开的文化乡愁。白先勇从小就爱吃米粉,他在《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里写到:“花桥桥头,从前有好几家米粉店,我小时候在那里吃过花桥米粉,从此一辈子也没有忘记过。”而在他早期作品中,也处处可见米粉的影子。如在《玉卿嫂》中写到:“哈盛强的马肉米粉最出名,我一口气可以吃五六碟,吃了回来,抹抹嘴,受用得很,也没见我妈说的什么霍乱啦,伤寒啦。”在《花桥荣记》写到:“我是指从前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黄金荣的米粉,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爷爷是靠卖马肉米粉起家的,两个小钱一碟,一天总要卖个百把碟,晚来一点,还吃不着呢。”一写到米粉,便觉神采奕奕,充满感情,虽是以主人公的口吻叙述,但这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1993年、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白先勇五次回桂林,据报道他吃的最多的还是桂林米粉。为何他对桂林米粉如此情有独钟呢?一是桂林米粉确实很好吃,米粉加上卤水、卤肉、葱花、香辣椒、酸菜、芫荽、酥豆等一搅拌,味道非常独特,一吃就让人上瘾。二是白先勇从小就吃米粉,虽远居海外半个多世纪,但对桂林有深深的怀念,始终忘不了米粉的味道。所以无形中,他的生活,他的心里,他的作品到处弥漫着桂林米粉那独特的味道。

    除了桂林米粉,白先勇也十分喜欢传统的桂林戏剧。如在《玉卿嫂》里写到:“我最喜欢唱武生的云中翼,好神气的样子,一杆枪耍在手中,也不见分量似的,舞起来连人都看不见了。那个唱旦角的天辣椒如意珠也蛮逗人喜欢,眉眼长得好俏;我就是不爱看做小生那个露凝香,女人装男人,拿起那把扇子摇头摆尾的,在台上还专会揩油呢,怎么好意思!”文中流连于戏院中的“容哥儿”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后面又写到庆生看戏的表情:“庆生看得入了神,一对眼睛盯着台上也没有转过。”庆生是第一次看戏,但是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连眼睛都没有转过,可见桂戏的精彩与扣人心弦。这被迷住的也是作者本身,作者巧妙地借庆生这一角色烘托出主人公的爱看戏。还有桂林米粉味道很浓的《花桥荣记》里也提到:“我一听,他竟在拉我们桂林戏呢,我不由得便心痒了起来。从前在桂林,我是个大戏迷,小金凤、七岁红他们唱戏,我天天都去看的。‘卢先生,你也会桂林戏呀!’”如果把老板娘看做是作者的话,这里面的从前在桂林指的就是作者童年在桂林,那时候他就是个戏迷,在外面几十年仍然没有忘记,甚至还迷上了中国传统的昆曲,做了昆曲“义工”,在国内国外影响很大。除了作品里的描述,现实生活中,白先勇对桂剧是很着迷很怀念的。如2012年,白先勇再回桂林,桂林市桂剧团为他奉上了桂剧专场演出,有《三看亲》、《拾玉镯》等传统剧目。白先勇大受感动,演出结束后说,很多经典的剧目他小时候都看过,还记得那时候看剧的场景与细节,比如给祖母做寿时候唱的便是《打金枝》。他甚至还允诺他的作品完全可以改编为桂剧,搬上舞台,演给桂林父老乡亲看。由此可见白先勇对桂林戏剧的深厚感情。

    桂林米粉和桂林戏剧都浸透着桂林深厚的特色文化,这种文化是白先勇从小就熟悉的,因此在他离开大陆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改变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乡愁。因此,这两种东西在白先勇的笔下写出来格外有韵味,这是桂林独特的味道。很明显,桂林的山水,桂林的民俗人情,桂林米粉,桂林戏剧已成了白先勇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桂林成就了白先勇的创作,桂林让他的作品更加丰硕独特,而在另外一方面,白先勇的创作亦把桂林推向全世界。如在《玉卿嫂》中“桂林”二字就出现六次之多,关于桂林的地名也出现过许多次。而在《花桥荣记》中“桂林”二字达二十一次之多,可见桂林在白先勇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宗法.论白先勇的文化乡愁——从《台北人》、《纽约客》谈起[J].台湾研究集刊,2000(03).

    [2]陈祥泰.“大陆情结”的艺术审视与展现——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赏析[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3]白先勇.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N].世界日报(副刊)2001- 05-21-23.

    [4]杨蕾.试论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迁逝之感和乡愁情结[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5]常世举.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家园意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6]丛坤赤.论白先勇的文化乡愁[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7).

    [7]周霁葭.漂泊者的哀歌[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09).

    [8]李咏梅.白先勇的“桂林情结”[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06).

    [9]白先勇.白先勇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10]白先勇.台北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相关热词搜索:笔下白先勇桂林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