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刍议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刍议

    时间:2020-03-31 05:26: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从理财、整军、育才三个方面阐述了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对我国当前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王安石;改革思想;现实价值

    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为“富国强兵”,挽救社会危机,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提出了规模宏大且对我国当前改革和建设仍具借鉴意义的一系列改革主张,本文将从理财、整军、育才三个方面,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进行阐述。

    一、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及现实价值

    (一)基本理财思想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地主官僚兼并土地之风盛行,农民生活疾苦,财政入不敷出,国家积弱积贫。于是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理财思想。

    1.广开财源的生财之道。理财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理财思想的重点在于生财,即“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主张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坚持将发展农业生产,向大自然索取财富作为生财的根本途径,反对通过横征暴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此,在农业方面王安石制定推行了系列新法:1069年9月推行青苗法,由国家统一在正月、五月贷放粮食给百姓,解决豪强地主在青黄不接时用高利贷大肆剥削农民的问题;1069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修建各项农业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力;1070年10月推行免役法,使农户在缴纳一定役钱后不受徭的影响而安心耕作;1072年8月颁布方田均税法,解决豪强地主占田逃税问题。

    王安石重视商业在生财中的作用。1069年7月推行均输法,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选择财赋贮存备用,节省转运费用,如此可在不增加税赋情况下,提高国家输送财赋的数量和效用。1072年3月实施市易法,加强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收取市易息钱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以义理财。王安石深刻认识到豪右势力兼并土地、盘剥细民,与君争利,造成社会贫富对立严重,关乎君权社稷安危。因此主张必须掏豪强兼并、伸贫弱,使贫富皆受天子恩泽,做到以义理财。正如王安石在《临川先生文集,乞制置之司条例》中所言:“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劳逸不可以不均,用途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贷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不民财不匮。”君主“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由此可知以义理财指:宽民安民利民;抑制豪强,使富不能侵贫,强不得凌弱;合理用财。这些主张在新法中有鲜明体现: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豪强的兼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废除了统治阶级的部分特权,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农民的负担。合理用财方面,主张节省财政支出,反对奢靡挥霍的不义行为;国家通过编制预算,裁减冗员冗兵来控制支出;均输法中体现了实用、节约思想。

    3.发挥良吏善法在理财中的作用。“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针对北宋经济极其贫弱之状况进一步指出,“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闯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可知王安石十分重视善法和良吏在理财中的根本保证保障作用,因此在执政之初便奏请建立“置制三司条例司”;相继推出了市易法、方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北宋的不良财政状况。王安石极力主张“众建贤才”,培养良吏,详细规划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起用了一批新进之才,保证了善法的贯彻实施。

    (二)理财思想的现实价值

    1.兼顾开源节流。王安石主张通过开发利用自然和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认为生财的根本途径不是横征暴敛,而是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商业在生财中的作用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等理财观,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借鉴其思想精髓,当前我国应充分调动社会各行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本着务实原则,使得不同产业部门各司其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部门,国家必须坚持必要适度的宏观调控,做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王安石注重节约财政支出,认为节约支出就是增加财政收入。编制政府财政预算,精简机构,规范采购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等主张对于今天规范公共财政仍然适用。只有坚持开源与节流两手抓,才能真正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强调以义理财。抵制豪强兼并、巨贾投机,接济贫弱以促进社会均平稳定的以义理财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贫富差距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如果差距过大,势必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国家应制度化地调控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间、地区间、人群间的和谐发展。

    3.重视良吏善法的作用。王安石高度重视良吏善法在理财中的根本保证保障作用,对于完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启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形成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以此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依法行事,保证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必须不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因为离开良吏,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也会形同虚设。

    二、王安石的整军思想及当代意义

    (一)主要整军主张

    为加强统治,抵御西夏、契丹的进攻,北宋朝廷频繁增兵添将,军费浩繁;在被逼与西夏、契丹签订条约以后,北宋每年必须进贡大量财物,致使财政危机愈重,百姓怨声载道。内忧外患促使王安石提出了整军思想,希望以此举措,裁撤冗兵冗费,减轻财政负担;实现“强兵”,防御外来侵犯,收复领土,维护宋朝统治。

    1.将兵法。将兵法是关于编制和训练军队的措施。一是精简军队,合并军营,裁汰老弱冗兵。二是从1074年开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门掌管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兵,兵将团结,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保甲法。1079年王安石颁布推行保甲法,目的是完善募兵制,寓兵于农。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男以上的取一男为保丁。保丁发给武器,平时种地;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事训练;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战时打仗。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男丁接受军事训练,与正规军相参互补,节省大量军费开支;又可建立严密的治安保卫系统,把各地农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有利于保证国防、稳定统治。

    (二)整军思想的当代意义

    1.重视军队变革对强军和卫国富国的作用。王安石整军的根本目的是强军和卫国富国。历史和现实发展中无数经验教训深刻警示我们:军队发展和国家的安定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军队

    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间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这些思想有精辟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因此,新时期新阶段,必须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全面强化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得军队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坚持寓兵于农、军民结合的方针。王安石在保甲法中提出的寓兵于农、军民结合思想的实施,既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又建立起严密的治安保卫系统,满足了保卫国防的需要。王安石寓兵于农、军民结合的思想,仍是当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防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有效建设措施。如“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是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新时期我们仍然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思想,大力加强军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同时,这一思想对于巩固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也具有重要启示。

    三、王安石的育才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主要育才理念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官场黑暗,国家财力衰竭,社会危机严重,若要革新变法、富国强兵,首先须整顿官制,培养选拔大批能够“改易天下之事”的人才充实官吏队伍。因此,王安石将官僚机构的整治和教育事业的改革相结合,系统诠释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陶冶观。

    1.“教之之道”。王安石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反对孔孟的“天命论”和“天才论”,重视后天习染和教育的作用。他在传世之作《伤仲永》中阐明了这一观点:方仲永从小聪慧,但至二十岁左右却与常人无异,根源在于后天未得到相应教育训练。王安石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对北宋当时的教育状况严厉批判,提出了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第一,广设学校,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提倡文武兼备,适应社会需求创办中央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第二,整顿太学制度,扩大太学招生规模,创立“三合法”主张“取士皆在于学校”,希望通过“三舍法”解决学校教育和科举取士的矛盾。所谓“三舍法”,就是按照学生程度分为三级:初人太学的为“外舍”,学生二千人;“外舍”学生优秀者升入“内舍”,学生三百人;“内舍”学生优秀者升入“上舍”,学生一百人。每月考试他们所学习的东西,递次上升。第三,整顿师资,更新教材。在各州县设置教育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重视教师的选择和培养,颁布教师考核法。坚持“经世实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学生一起亲自编写《三经新义》即《周官义》、《诗义》、《书义》作为统一的教材。

    2.“养之之道”。王安石不赞同儒家的人性论及佛老的禁欲主义,认为生命形体是人性的基础,人性与形体不可分割。保形必须养性,保形才能尽性,所以人的物质欲求是合理的。基于这种主张,他提出了养才的具体措施:第一,“饶之以财”,即给予官吏物质上的保证,如此才能使官吏专心尽责,尽心养性。第二,“约之以礼”,即用规章制度规范官吏的行为,约束其过度欲望。第三,“裁之以法”,即以法去恶并警示其他官吏。

    3.“取之之道”。在选拔人才方面,王安石坚持言行一致,德才兼备的标准。他批判已有的科举制和恩荫制,推崇古代的荐举制。对于荐举制也有独到认识:首先要广泛听取众人对被推举者的意见,然后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最后根据品德和才能的高低进行政事安排,并在实践中检验是否合格。

    4.“任之之道”。在人才的任用方面,王安石主张:一要量才录用;二要“任人以专”、“用人以久”,以便有所作为;三要破格提拔使用人才,废除按资历升迁的传统制度和做法;四要用人不疑,反对虚设官位而不委派任务。

    (二)育才思想的现实意义

    1.重视人才及学校教育。王安石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重视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改革学校教育,为当今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时代,竞争实力根本上来源于人才,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才的后天培养和教育至关重要,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应坚持务实原则、强化责任意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塑造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2.坚持义利统一的养才之道。王安石提出的“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的义利统一的养才之道,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对于当今的人才培养仍然适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政府官员在保形的基础上,更应突出养性,突出弘扬国家、民族、社会大义,同时兼顾个人、团体利益,作到义利统一。

    3.坚持博询众庶,试之以事的取才之道。博询众庶即选拔人才时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做到不偏听偏信;试之以事即在实践中检验人的才能和德性,做到不错用滥用。博询众庶,试之以事不仅是王安石的取才之道,还是官员升贬的根本标准。此选拔和检验人才的标准和方法对于我国构建良性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4.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任用之道。王安石清楚意识到使人才各尽其能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任用之道。这一用人观现实意义深远,因为从古至今,量才录用、以才论职是用人的关键所在。坚持王安石的任才之道,有利于个人专长的发挥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可极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王安石用人不疑的观点也颇有现实价值,只有任人以信,方能使人效之,否则任用与被任用双方猜疑内耗,形不成合力,对个人和社会将造成很大损失。

    相关热词搜索:刍议王安石现实思想改革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