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融入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差异化发展路径

    融入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差异化发展路径

    时间:2020-04-10 05:19: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地域文化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土壤和丰富的资源,而社区教育是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的极佳途径,二者关系紧密。但目前各地的社区教育推进中缺少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同质化有余,差异化不足。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通过建设融合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地域文化素养和结合本地民俗活动进行社区教育等举措的社区教育发展路径。

    关键词:地域文化;社区教育;差异化发展

    一、引言

    社区教育是面向公民的社会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面向居民,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比普通学校教育具有更为突出的地域特征。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土习俗、文化形态、历史遗存、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相异迥然,在全面推动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区域的宝贵文化资源,彰显地方特色,融入文化元素,让地域文化承载社区教育,让社区教育融入地域文化,文化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性态势,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实现文化的传承、教育的繁荣、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从而构建起以社区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探索社区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使社区教育体现区域文化特色,让差异化的社区教育内容更容易为社区居民所接受,使社区教育更具特色、更富有生命力,这对推动社区教育的实践具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

    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有众多不同的解说。张凤琦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1]

    通俗地来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2]

    地域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种要素的作用下,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孕育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包含着各种文化遗存,如语言、饮食、习俗、建筑、宗教活动、文学艺术和文物遗产等,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社会组织形态,具有地域独特性、稳定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诸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赣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等等都是我国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极具教育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地域文化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社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3]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教育又是社会大文化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传递、发展与创新的任务。

    1.地域文化为社区教育提供充实的资源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社区教育提供了独特而鲜活的教育资源。地域文化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影响下,在一个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和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更容易被居民接受和喜欢。

    2.社区教育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教育是传递文化的主要手段,传递文化也是教育的基本职能,面向本土的社区教育最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递,通过社区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在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给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平台,这样既传递了地方文化,也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容。

    文化通过教育传承的过程,也是人们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促使地域文化养分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不断挖掘、研究和传播,通过与新时代思想与表现手法的结合,赋予了地域文化新的要素及意义,提升了地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自然也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三、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同质化问题

    (一)社区教育的现状

    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先后三批建立了共90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而各省所建立的“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在2013年底就有500多个,已经形成了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有重点的社区教育梯度发展格局。

    以社区教育起步较早的上海市为例,市政府把终身教育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近几年来平均每年达到4000万元,达到了上海市社区教育人均2元教育经费的标准(不含区县)。上海市已经形成了区县、街道、居委三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社区教育人员队伍建设、理论研究、教材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开展了有关社区教育建设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各区各街道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教育、职业培训、读书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生活健康、社会道德教育等。

    但社区教育在全国的发展很不均衡,以教育部批准确定的三批共90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数量分布为例(见表1),各省市之间差距很大,最大差距约11倍。

    再从教育部近年批准确定的326门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来衡量,各省市的分布数量如下表2,各省市之间差距更大,最大差距20多倍。

    (二)社区教育的同质化问题

    1.社区教育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趋同

    各地社区教育起步晚,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是在实践中探索前行,许多地方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社区教育有学校化、课堂化、知识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教育形式上,主要是由教师进行传统的面授讲课方式为主,地点通常是各地社区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区大学等)、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教室、乡镇成人文化学校等。

    教学课程内容大多以老年生活保健、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失土培训、对居民的科普知识教育、家庭教育、法律知识、健身保健、文明礼仪、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道德宣传教育等为主。

    为社区居民开设的健美操、烹饪、美容、电脑、英语、书法等培训班;为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下岗工人、经商人员等进行的电工、电焊、钳工、汽修、市场营销、烹饪、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培训,这些教学内容是许多地方社区教育的主要项目。

    2.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缺乏

    社区教育缺少自成体系的课程教学资源,而体现各地方文化的特色课程更是短缺。各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没有转变成可用于社区教育的课程资源,一些社区教育先行地区,虽然也开始了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但课程开发的内容上缺乏突破,内容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文化素养、教育辅导、现代生活、休闲娱乐、职业技能等几个类型。

    3.社区教育教师缺乏当地文化的知识素养

    各地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类构成,以兼职教师为主,而兼职社区教师大多数来自普通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或成人高等学校,比较关注知识和技能教学,其教学方式与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社区教育人群的教学要求,缺乏对当地文化足够的了解与系统的整理准备,不能把教学内容与本地社会实际紧密相联,缺少来自当地的、身边的真实案例,不能将教学与社会有机整合。

    4.社会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整合

    社区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和利用,由于目前还没有普遍建立起一套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社区内的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普遍不高。[4]

    社区属地内的单位、学校缺乏对教育资源共享的认识,认为其所有的教育资源只属于自己职责所划定的服务对象,没有向社会和社区居民提供资源使用与服务的义务,也不愿意共享场地、人员和信息,导致了社区教育可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

    5.社区教育的民众参与度不高

    我国各地社区教育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参加社区教育的居民人数比例偏低,参加社区教育以老年人为主,中青年人数比例偏低。导致许多社区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以应付上级检查和业务考核为主。

    正如王贞妮所指出的那样,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一是参加社区教育的人数占社区总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参加社区教育的人员集中为女性退休人员;三是村民的参与率比居民要低;四是社区教育的开展满足于政府的不断推动,忽视作为主体的村民、居民的创造性和参与性。[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偏离当地实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脱节。

    四、融入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发展路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差异大,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社区教育必须符合当地社会实际状况,走切合地域特色的差异化的教育发展道路,从多个方面实现社区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一)开发融合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是漫长历史积累的结果,对当地居民形成精神上、个性上和行为上的巨大影响,人们会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开发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课程资源,其内容和社区居民生活和习俗相吻合,可作为社区教育资源的地域文化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地的风土习俗、节庆活动、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地域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真实,又生动形象,素材内容非常适应社区居民和认知水平和需要。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参与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各地差异化的社区教育特色。

    开发介绍本地自然风光、民间手艺、生活习俗、节庆风情、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通俗易懂的小读本、图文小册子、微视频、摄影图片展等教学资源,在各个社区除了对成人居民进行推广教育外,也可对社区内的幼儿园、小学中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课内、课外教育。儿童的早期日常生活是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他们的情感、需要、经验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通过地域文化的教育,儿童、青少年能够从小认识到当地文化的存在和魅力,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特色,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从而产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的启动,意味着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与各地地域文化相融合的课程资源建设进入了常态化发展轨道。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已经立项建设了三百多门课程,比如北京市西城区的《陶然地书》等,全国社区教育优秀资源评选活动选出的众多优秀特色资源,如在第二届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通识课程)优秀资源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上海市黄浦区的《魅力瑞金》等。通过全国范围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评选,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成为社区教育的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必将带动更广泛的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这些特色资源将会极大地推动地域文化与各地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出地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相融共进的效果。

    (二)统筹社区范围的教学设施资源

    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引导现有教育资源和服务性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将社区属地内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和剧场等各类文化教育资源与设施,划归到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资源范畴中,以最大限度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于社区居民,构成面向社区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资源。

    探索利用、开发和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引入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投资兴建社区教育设施回馈社会,在当地公共教育服务资源融合到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社区教育与地域文化的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例如浙江宁波江东区早在2002年即率先在全区推行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2009年进一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使全区3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全部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开放的教育场地达5万平方米,累计开放超过2万场次,超过60万人次的社区居民受益。

    (三)提高社区教育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教师本身地域文化的知识储备、终身教育的理念态度,对社区教学的实施效果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地域文化涵养和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运用能力,强化社区教育教师队伍。

    扩大社区教育教师的来源渠道,将本地的民俗达人、民间艺人、成功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知名人士和行业专家吸纳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让他们成为最有榜样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传播者。

    对现有的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分期分批的岗位培训,学习本地特色文化,提高地域文化素养,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学习面向社区教学对象的教学技能,提高开展社区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在对本地居民需求、风土习俗、文化形态、历史遗存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挖掘与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地域文化素养。充分利用当地的、身边的真实案例,采用将家庭、社会连为一体的面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最终通过教师自身丰富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本地优秀的地域文化。

    (四)将社区教育与本地民俗活动相融合

    社区教育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学培训、专题讲座、市民论坛等方式,也可以通过民俗活动、节庆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蕴藏于民俗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将社区教育融合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进行,让居民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感触与体验民俗文化,通过活动扩大民俗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通过社区教育,发现和传播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促进文化与教育、经济的融合,推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每逢端午时节,浙江嘉兴民间有裹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的习俗,为了挖掘这一文化遗俗,近几年每逢端午节,嘉兴都举办了“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嘉兴城市大学(社区大学)以活动为契机,参与文化节活动项目,丰富了社区教育形式,在热闹纷呈的节日活动中,扩大了嘉兴著名江南水乡的影响力,也把传统民俗文化播入了人们心中。

    浙江海宁的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在全国很有知名度,已经成海宁的一张地方名片。海宁社区学院充分提炼和宣传海宁特有的潮文化,开发潮文化的微课程,分析海宁潮形成原因和海宁潮的特征,挖掘潮文化中的潮传说、潮精神、潮诗词、潮乡历史与人文景观,丰富了海宁的社区教育资源。

    这些各地特有的民俗活动,是开展社区教育的肥沃土壤,社区教育要充分与政府社团联合,参与到活动中去,从乡规民俗、节庆活动中挖掘当地民土风情,提炼、萃取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社区教育的特色内容,在推进传统风俗文化建设的同时,打造并升级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发挥互联网传播社区教育文化的作用

    构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信息时代教育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展示本地的地域特色文化,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打破社区教育的时空限制。

    例如上海市把建设“一个网络体系、一个资源库和一个学习管理与服务平台”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工程,2009年4月就正式开通了上海终身学习网,以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终身教育的空间。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建立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如浙江终身学习资源库、无锡市终身学习网、太原终身学习网、武汉终身学习网、温州学习网、宁波学习网、嘉兴学习网等等。这些终身学习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强大,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是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价值来开展社区教育的高效率途径。

    此外,社区教育还要积极利用当地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宣传本地的特色区域文化,扩大教育传播途径。

    五、结语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社区基层和面向全体居民,社区教育只有根植于区域本土,以地域文化的丰富养分服务于社区大众,挖掘和开发包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终身教育理念和人文素养,把握和坚持社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将地域文化的精髓与终身教育有机融合,依托互联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社区教育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地域文化的含义,引用自《百度百科》词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kgS1o2CJ5ncqyBIbOUuPc52DZWZlruPV3yjPNiaoM1v1l0-6wiRIxiqLBUfekG2zearaz4XLDVBXfZamNYqp.

    [3][4]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43,147.

    [5]王贞妮.上海市闵行区M镇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4):26.

    [6]李媛媛,陈乃林.论植根地域文化发展社区教育——以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为例[J].成人教育,2011,(9).

    (作者单位:嘉兴广播电视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差异化地域路径融入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