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简述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

    简述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

    时间:2020-04-22 05:21: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圣·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尤其是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文学及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关于美及艺术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前人,有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奥古斯丁的文艺思想,对理解中世纪文学美学及西方后来的文学发展都有重要意。

    [关键词]圣·奥古斯丁 美艺术 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

    一、引论

    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是西方宗教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基督教美学的创立者。由于他具有把握各种美学难题的非凡能力和更为独特的兴趣,他建立了希腊教父们所难以企及的、更为完备的基督教美学。他将重理性的古希腊罗马传统和重信仰的希伯来及基督教文化结合为一体.奠定了新柏拉图主义和神学合流的中世纪思想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对美学作了深入的思考,不仅丰富了中世纪美学,对后世美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奥古斯丁生活在古代向中世纪过渡的时期。他是生活在北非的罗马公民,正赶上罗马帝国严重衰落的阶段。他生于当时塔加斯特城(即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在靠近今天的特里波利的一个小镇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异教背景的小官僚,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青年时代信奉摩尼教,研究占星术,过着放荡的生活。但他爱思考哲学问题,因为追问罪恶的来源问题而脱离摩尼教,继而醉心于柏拉图的著作,成为一位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者及当时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32岁时他决定改信基督教,33岁时接受了基督教洗礼,37岁时升为神甫,41岁时任希波大主教,从此开始了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430年8月28日,奥古斯丁病逝。

    奥古斯丁生前写了大量的著作.都是用拉丁语撰写的。他留下来的文集比任何别的古代作家的都要多。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学专著《论美与适宜》、《忏悔录》和《上帝之城》其中最主要的是《忏悔录》。《忏悔录》是一部自传作品,其内容主要是记述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的人生感受和思想历程,同时歌颂天主的恩泽和伟大。奥古斯丁的美学言论也表现在之中。他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同时,结合了神学、哲学和美学思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忏悔精神构成一种诗意葱茏的美德,对后来的西方作家乃至民族性格都有巨大影响。

    二、圣奥古斯丁的美学观

    奥古斯丁对文学艺术的认识,与他对人和美的本质看法有关。关于美的本源问题,柏拉图首先提出了“美本身”。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天主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德,无往而不在。”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创造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千奇万妙,即美的事物。上帝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万美之美,而人间一切事物的美只是相对美,有限美,是低级的,卑下的。感性事物本来杂多,由于上帝赋予了它们和谐,秩序和整一,才有了统一和美。万物终究是被创造物,它们的美与善,其存在性质较之创造者上帝,它们与上帝之美永远是主与从,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

    应该说,把上帝说成美的本体,不仅丰富了上帝的形象,也深化了美的内涵。正如有研究者所说;奥古斯丁把上帝作为美的本体或本源,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上帝是美的存在本身。一切事物的美都只是美的显现,只有上帝的美才可以称之为美的本身。上帝的美不是许多美的一种美,不是许多层次美的一个层次美,而是一切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据。上帝的美就是它的真、善和伟大,它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喜乐,同时是安全和永生。第二,上帝是美的范型。上帝是美的观照者,上帝永远在反省自己,上帝需要由一向多的转化,将自身的美在多样化的物质存在中彰显出来。这是上帝的本质决定的,不出自任何外在的需要。第三,上帝是美的创造者。上帝的本质就是创造,创造了世界及美,美是与世界一同诞生的,并与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善结为一体。世界的美,无论有生命或无生命,有理性或无理性的美,都有共同的本源。人仅仅是受造的美,人不能创造美,因此,从本质上说人不是自觉的审美主体。总之,上帝是美的本源就意味着美的本身,美的理念,美的创造三者不可分割。

    奥古斯丁认为,天主用“道”——言语——创造万物,不是出于需要,而是出于天主永恒的智慧和意志。“一言而万物资始”,说“有”便有。天主的创造不同于艺匠的“制作”,艺匠是以天主创造的灵魂,按天主审美的法则,“疲精劳神”,把想象所得的形式施之与物质。

    奥古斯丁认为美是有等级的:形式美是低级的美:道德美是较高的美;上帝是最高的美,是真善美的统一。他的基本观点是:形体美一德性美一上帝美。在这个美的阶梯中,无论哪种美,奥古斯丁认为都应该“整一”与“和谐”,美在于和谐整一,这体现了天主的纯一性。他认为一是美的,整一、相等、相似、秩序、和谐都合而为一,美的形式原则就是寓多与一。他认为是天主把自己数的统一和谐体现在他所创造的万物之中,造成了世界美。“一个物体,如果是荟萃众美而成,各部分都有条不紊地合成一个整体,那么虽则各部分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整体自更远为美好。”所以,文章也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奥古斯丁上述关于美的认识,只不过是把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亚里斯多德的“整一”原则、普洛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有分说”与上帝创世说结合起来而已。而关于对美及美与丑的认识应是奥古斯丁首创。奥古斯丁认为绝对的丑是不存在的,丑只是相对不美,或者是人的认识的片面。奥古斯丁认为,人应该追求美本身,美本身就是上帝,而想要看到上帝的美,人不能只关注客观世界,还必须转向自身灵魂。人必须使灵魂的羽翼飞向上帝,使灵魂接近上帝,使灵魂中有上帝,并得到上帝光辉的照耀。这样,灵魂才能借助上帝的理性清除感觉的牵缠,从个别上升到整体.从可变上升到不变,从而接近美本身的美,即上帝的美。

    奥古斯丁认为一般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这是因为“原罪”。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种下了罪恶的种子,所以人生下来就趋向丑与恶,生下来就哭着要吃奶,并且嫉妒别人:“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因此,奥古斯丁认为,要想认识美本身必须使灵魂摆脱肉体欲望的束缚,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上帝崇拜热爱。心灵归于上帝,上帝才能抚爱心灵,上帝就体现在感情中,爱上帝就能受到了上帝的抚爱,也就认识了上帝的美。

    总之,奥古斯丁认为美在上帝,而人是带着“原罪”来到世界。人心要向上帝,不断压制肉体欲望的罪恶,才能使灵魂接近上帝,认识上帝的美。奥古斯丁的这种神学美学理论,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但直接影响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的创作,而且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都有影响,就连雨果、巴尔扎克甚至西方现代派某些艺术理论中仍

    能感受到这种影响。

    三、奥古斯丁的艺术观

    奥古斯丁把世界的结构规则几乎全部归结为审美规则,包括整一、数、节奏、平衡、类似、适宜、对称、和谐等,它们也是艺术的基础。他说,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塑似地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里他将难以领略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他自觉地使美和艺术相接近,认为美和艺术的基于同样的形式特征.由于把美和美的结构规律当作各种机械艺术的基础,他把诗、建筑、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摆在一个系列上。奥古斯丁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在这些不同的艺术中看到某种共同点:表现美和在美的基础上激起观者的快感,这恰恰是这些艺术的审美本质总的来说,奥古斯丁在关于艺术与美的思考上认为艺术是超理性的本源的一部分,来自上帝恩赐的形式更接近上帝,同时艺术只反映了美的某些特性,美并不为艺术所固有。

    奥古斯丁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教会服务,通过自然美和形式美来实现对真善美的统一体,即上帝的歌颂。在他看来,一切大自然的美都是上帝之美的表征,歌颂这些美就是歌颂美的创造者上帝。在《忏悔录》卷三第六节中,他用了很多篇幅来歌颂上帝,把上帝当作生命的生命,灵魂的生命,是永无变易,永无晦蚀的存在。他主张从自然美去照应上帝之美,从人间世俗美去照应天国之美,从有限美去照应无限的美。

    在早期,奥古斯丁并不认为各种艺术具有同等价值。他最偏爱的是音乐,他也赞美建筑艺术的特质,而绘画与雕塑艺术的价值在他看来则低得多,因为它们涉及对可感现实的并不完美的模仿,而不是以数为依据,又几乎不具备任何节奏。在其后期,宗教考虑支配了艺术思考,他对艺术的评价有了变化:如他把戏剧表演称为过眼云烟和海市蜃楼,他把仅从音乐和谐本身得到的满足称为鄙俗的取乐,把舞台表演称为耽迷淫乐,把喜欢看舞台演出称为肮脏的疥癣和空虚无聊。他多次谈到过古典戏剧娱乐中的淫荡性,悲叹如果人类的子孙仅仅以荷马和古罗马剧作家们描绘的众神为榜样,那么他们就会沉入深渊。他把企求摆脱痛苦和贫穷的基督教的纯洁怜悯同剧场中的淫猥的怜悯截然对立起来。他说,在剧场中,我们假作多情地欣赏着自己虚伪的同情和忧伤,而且,我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现实生活中的被掠夺者和贫苦人,不如说是舞台上罪孽深重的情侣和罪恶昭彰的歹徒。他后来甚至认为,只有《圣经》中才有自由的文学;而那些献身于所谓文艺的人,与其说自由人,不如说是奴仆。

    奥古斯丁声讨艺术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他认为艺术亵渎了神灵,如荷马史诗中就有不少地方显得对神很不尊敬。古希腊、罗马信奉多神教,神是幻想的超人的化身:而基督教是一神教,上帝是惟一的至高无上的全智全能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令人敬畏的对象。因此,荷马史诗描写众神是不能允许的,因为这是对上帝的亵渎,写神的缺点更不能令人容忍,因为缺点只属于人类,荷马史诗描写神的罪恶,掩盖了人的罪恶的本质,是基督教教义决不允许的。第二,他认为艺术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对道德具有败坏作用。在他看来,戏剧燃起人的欲火,使人产生虚假的怜悯。尘世欲望会使灵魂走向深渊,而怜悯情感则只庆幸自己,是以别人的悲痛作为自己的乐趣,这和基督教的慈善是完全不相容的。第三,他认为艺术是虚假的,它越是吸引人,对人的毒害就越大。如朱庇特被描述为执掌雷霆又一味好色,虽然这是谎言而不是真实,但故事本身却使人在这个假雷神样板之下犯真正的奸淫罪时有了借口。他提到罗马喜剧家泰伦斯描写一个浪漫青年看见朱庇特化身为金雨与阿耳戈斯的女儿达那厄交合的壁画,便把朱庇特作为榜样,如同在神的诱惑之下放纵风流。这便是艺术为人树立伤风败俗的样板。但我们也应看到,奥古斯丁所摈弃的并非整个艺术,而只是引起人的罪恶和虚幻感情的艺术。可以说,在对艺术与宗教的思考上,奥古斯丁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如柏拉图的理论表现了诗伤风败俗和诗人借迷狂代神所言两个侧面.奥古斯丁对艺术的论述也明显可分为艺术助长情欲、败坏道德和艺术可见出真理,艺术来自上帝的至美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同样如柏拉图一样,奥古斯丁也是反复列数了艺术(主要是诗和戏剧)如何毒害人心的种种罪状。然而这一切却已经被纳入基督教框架之中了。

    四、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圈主义

    奥古斯丁的美学是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的。基督教神学是柏拉图的理念说、普洛丁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教义互相结合的产物,是由三位一体说、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来世报应说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宗教思想体系。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有极大的差异:第一,神或上帝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只是抽象的“太一”,而在奥古斯丁那里变成了“三位一体”,它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成为有意志、有情感、有智慧的人格化的神。第二,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存在(太一)、心智与灵魂是三个层次,太一作为美的本体是绝对超然的,恒定静一的。而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存在、智慧、灵魂的统一体,既是美的本体,又是美的最高理念与创造的本源。第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太一虽然至善至美,但不屑于为外事外物操心,世界和它的美只是它无意识地流溢的结果。奥古斯丁则认为世界不是太一的流溢,而是至善、至美、至能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和创造的。第四,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灵魂是纯洁的,它有摆脱肉体束缚回归到神的自然倾向,可以通过净化,在迷狂中回归到神,从而认识最高的美。奥古斯丁认为.堕落了的灵魂已经丧失了自由意志,只有依靠耶稣基督这个中介,依靠上帝的恩赐,才能信仰和爱,并享受静观的喜乐。第五,新柏拉图主义认为艺术高于现实,是人通向神的途径之一。而奥古斯丁认为艺术只涉及情欲,人们创造艺术和美,不但不能净化自己的灵魂和回到神,反而会被引向卑微的下界。这些都充分说明奥古斯丁已经把哲学和美学纳入到神学的范畴。正是由于奥古斯丁的美学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所以它的美学对象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而是上帝的至美。

    五、奥古斯丁文艺理论的历史意义

    奥古斯丁的理论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如他在继承新柏拉图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基督教教义,在继承柏拉图有关艺术理论的观点以及普洛丁关于世界与美的观点的基础上,沟通了有关艺术的理论和有关美的理论,自觉地把艺术与美结合起来,把美的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他还利用古代学者的观念体系建立起了一套新的,带有宗教色彩观念形态的美学体系。其次,他的美学理论对西方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是现代美学意识的一个源头:如他把神学和古典哲学合流的新柏拉图主义最终纳定在基督教框架中后,正预示了后来康德美学的诞生。再如他认为审美不在于对外物美的欣赏,而在于寻求外物形象中神秘的数,不在于对经验、思想和感情的观照和体验,而在于凭灵魂去发现心灵的主宰——上帝,也预示了康德主张的不夹杂利害关系的纯美形式和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他所说的艺术起源于理性,艺术的思想皈依理性的灵魂,乃是19世纪末欧洲美学思想中直觉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先驱。他的艺术应为宗教服务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创作,而且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都有影响,就连西方现代派某些美学理论中也有它的痕迹。

    相关热词搜索:奥古斯丁简述文艺思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