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审视与追索

    审视与追索

    时间:2020-04-23 05:16: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发展史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探索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专著,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的演变轨迹及其当前发展趋势与拓展空间。

    关键词:近代中国 基督教史 研究专著 比较分析

    对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是我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既有挫折又有收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受当时国内形势的影响,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期间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反洋教运动的研究;一是着重揭露、批判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侵略。这时的研究模式可以称之为“文化侵略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工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逐渐形成规模。在这一新阶段,陆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相关研究性论著,将中国的基督教史研究推向一个新时代,分析归纳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当下及未来的研究均有重要现实意义。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的演变轨迹,并探讨其当前发展趋势和未来拓展空间。

    有鉴于此,本文将按照时序性原则,选取几本较有影响的著作,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窥得80年代以来该问题的研究脉络和趋势,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新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将以《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2]、《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3]和《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4]四本研究专著为考察对象,以历史的视角比较分析探讨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求索轨迹。

    一、研究起步阶段的传统范本——《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较早出现的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为研究主题的代表性专著是《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该著于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以近代来华传教士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进程上具有开拓之功。尤其是其搜集到的大量史料成为日后该领域研究中的主要文献引用来源,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该书曾分别于1991年、2004年修订再版并多次重印。

    从研究内容方面来看,该著以近35万字详细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迄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对传教士参与军事、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活动进行了全面论述。文中材料大多取之于来华传教士的论著和传记及西人撰写的传教史,资料丰富翔实,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范本。体例方面,该著既具有通史性又兼有专题性特点。全书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为序曲,然后按历史时序系统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49年传教士在华活动的过程;以传教士自身的活动所构成的段落为章目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传教士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作者在文中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史实叙述,但就整体写作思路而言,该著仍囿于能超越“文化侵略模式”。正如该书序言中说明的那样,作者的动机是写一部“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华史”,“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

    二、“文化交流模式”下的视角创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80年代中期,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并开始全面考察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较有代表性者为《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该著将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分为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和近代天主教的复归与新教的输入四个历史时期,进而分阶段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社会文化互相沟通、适应与融合的过程。该书运用了较丰富的史料,并附制了重要外国人名、教会在华机构和报刊中外文对照表,从而为后来者提供了方便直观的数据资料。体例方面,该著自“唐元的基督教”说起,历经宋元明清,直至1949年近代时期结束为止,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基督教通史。写作模式方面,该书在阐释过程中采用了“文化交流模式”,突出了中西文化的调适与融合,更加明确地体现了宗教作为文化成分的本质。

    此著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整体上从社会史的角度阐释中国基督教会史,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做出了跨学科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新尝试。另外,此著在基本构架和资料运用方面有所突破,关于早期的新教传播该书也有涉及,并在书中反映了大陆、港台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较之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在研究视角的更新上都有了很大进展。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模式下的新解读——《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

    90年代以后,有关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多,研究取向亦日渐专门化和多元化,其中从中国现代化角度展开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且较有影响力的专著为《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该著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了美国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于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并且试图揭示传教士某些活动的殖民性和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这部著作使用的资料主要是传教士自己撰写的中英文著作、传教士会议记录、传教士在中国主办的中英文报刊、后人编辑的传教士传记等。体例上,该书以美国传教士为研究对象,并着重论述其传教活动与中国晚清社会现代化的关系演变。因而总体上看,该著作侧重于专题性研究。写作模式方面,该书在阐释过程中通篇采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素模式”,把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想文化看做是晚清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立意新颖,观点有力。该著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作者能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传教士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认为传教士既是殖民势力的一部分,代表着西方的利益,又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其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将对传教士作用的认识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超越了以“文化侵略模式”为主的传统思路局限。

    四、传教士“话语”下的再探究——《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

    世纪之交,在众多的新研究成果中,一部以华南区域传教士群体为研究中心的专著问世,并产生较大影响。这便是《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一书。该著以1807—1851年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其活动的基本史实及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对这些史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这个时期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一般规律。资料选择方面,作者运用了大量国内学术界以往未曾知见的材料,诸如传教士的日记、信件,传教差会的档案,当时的宗教期刊,传教士的著作,教会人士所修史书,现代学者的研究论著等。其中约80%以上为英文资料,其中有些是手稿。在中文资料的使用方面,在中国大陆很少流传的传教士中文作品,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期刊等均有较多运用。此外,书中还附制了1807—1851年来华新教差会和传教士名录等数据资料。体例方面,该书应属于地域性和专题性特点兼而有之的研究专著,既以华南沿海的传教活动为研究对象,又以几个专题内容的分述形式进行阐述。写作模式方面,则总体以“文化交流模式为”研究思路主导。该书命名为“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是很有见地的。

    该著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料运用方面搜集到了极为广泛的一手中外文资料,价值颇高。二是从区域性研究角度入手,更为细致全面地论述了19世纪前期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整体情势和演变趋势。三是在观点上有所突破。如本书在界定研究时间下限时选择1851年新教传教士所办的《中国丛报》停刊事件作为近代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广州为中心的阶段划分标准,而不以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划分研究阶段。作者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不应过分注重政治事件的象征意义,而应尊重新教在华传教史自身的规律,同时还列举了若干理由。又如,在结语部分,作者对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活动的统一性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并且指出传教利益和传教动机是新教传教士将活动范围延伸到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最重要原因。

    五、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上述几部不同时期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专著的比较分析,我们对我国学界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基本轨迹、思路及方法有了一个脉络性的认识。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历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经历着一个由总体到具体、由单角度向多角度发展的不断求索过程。老一代学者为我们打好了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工作,而新一代的学者们则继续着这一事业,并铺展并深化于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新一代的学者们更为“彻底”地超越了“文化侵略”思维的传统模式,而且更多地使用西方的外文资料与国内中文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而把我国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表明,简单地对传教士的中国活动做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具有侵略身份角色的同时,也把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引到中国,从而对中国现代教育、医药、新闻、出版等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传统范式转变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如何把握好“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观念运用程度就依然是一个尚需推敲和探索的问题。并且,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多样化,客观上也要求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基础或有更多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转移到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领域中来,这些都是我们日后应该着力解决也一定能够合理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热词搜索:追索审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