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上帝的比较

    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上帝的比较

    时间:2020-04-24 05:15: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道家思想同基督教文明一样脱胎于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两种不同文明的核心象征“道”和“上帝”理所当然成为人们精神面临困境时的出路。从“寻根”中求“立命”,面对两种文明交融的情境,把两种不同文明象征的“道”和“上帝”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道之本质特性和上帝的本质特性的比较表现为:道之无名与上帝之有名;道之无为与上帝之有为;道之无形与上帝之有像;道之二元辩证性和上帝之一统性;道之“出世”与上帝之“入世”。

    关键词:道;上帝;无为;神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30-02

    道家作为先秦诸子显学一派,对当今社会依然产生着重大影响,是中国哲学发展中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待社会和生活的态度。近年来随着社会急剧发展,物质文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造就了部分社会群体精神困乏的萎靡状态,于是在精神上寻得一个出口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此时,道家文化中清静无为的思想很容易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有识之士向外学习的风潮,基督教也同时被引进和吸收过来了,并且占据了一大部分信仰群众。这部分人,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再重新接受基督的信仰,很容易将老子所说的道和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本文着重从老子之道和西方上帝从产生、特性及其认识途径的不同来论证二者的区别,进而阐明老子之道和西方上帝的不同。

    一、“道”与“上帝”的形成

    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其本意原指“道路”,曾被用作天道、人道、天之道等说法。老子从这些概念中将道抽象出来成为一个纯粹的形而上的概念和范畴。至于什么是“道”,《老子》一书中并没有从正面去界定,当然这也是由于道德固有特性使得无法对其以逻辑或学理的纯粹定义,但在《老子》当中也留下了相关的隐喻和暗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只注明章节)

    由此可见,“道”是那么一个东西,或者是那么一种状态,生于天地之先,混沌之中,无形无声,独立而存,循环运动而永不停息,周而复始,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们无法对其命名,勉强可以将它称作“道”或“大”,其运动作始、远、返烦人循环运动。道、天、地、人是宇宙间四大重要存在之物。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本自然。因此,老子之道在这里有如下几方面的规定性:第一,道是万物之本原,先于万物而存在;第二,道是事物周而复始运动所遵循的规律;第三,道本精微,乃“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第十四章),不可言说;第四,道是自然,无欲无求,不是人格神。

    在西方,上帝是自有永有的真神,是创造万物的主宰,是一切生命的源头。“上帝是昔在、今在、以后永远在的全能者”(启示录1:8)。《圣经》中记载,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宇宙间万物,包括人这种存在,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从上帝的创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作为万物的根源是自有而永有的,他创世的过程显示出了他对生命存在的掌管和关爱,他通过对人类的启示以及和人类的对话对人类发挥自己的作用,统摄和管辖着人类世界并在人类世界中显示和展示自己,向人类启示着自己的真理。

    从道和上帝的形成,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二者有如下明显区别:首先,道虽与上帝同为万物之本源,但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是无为、自然而为之的结果,而上帝创世是严格按照自己的目的而形成的,一切都是经上帝之手来造就的;其次,道是没有情感,没有欲望,没有意志的,而上帝显然不是,上帝创设宇宙万物的过程本来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过程,并在其中掺杂了对世间生命的关怀和掌管的情感;再次,道是恍惚、精微、不可言说的,无形无相,而上帝是有自己的形象的,在第六天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自身是清晰可言的,通过人类世界显示自己。由此不难得出,二者在形成上是有显著差异的。

    二、道之本质特性和上帝的本质特性的比较

    (一)道之无名与上帝之有名

    《老子》第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不可言说性和无名的本质特性。由于道不是语言的对象,其恍惚、精微,其玄妙,靠语言是无法对其进行言说和把握的。语言是思维的现实符号,而思维和符号语言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张力,或者说,任何一种对道的言说、把握都是对道的一种损失。此外,道之所以不可名,是因为它乃并非“常名”,它不是一般事物的称谓,它是天下所有事物的共名。道,普遍而不可言说,故而称作“无”。

    同样,上帝在西方也是一种神秘的存在。然而,上帝在西方人心目中并非无名,而是有名,上帝在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时,就向人类昭示了自己乃“自有而永有者”宣布自己为不依赖于它物而存在的存在,他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以自身为法度,同时是万有的法度。“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上帝”(《诗篇》92:2);“还没有亚伯拉罕以先,就有了我。”(《约翰福音》)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从万物初始就存在,他凭借自己全能创造了万物,上帝都是存在的,是有名的,名之为上帝。

    (二)道之无为与上帝之有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老子》第三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见“无为”是道德本质特征之一,而无不为则是无为之必然结果。“无”是道之本体,然其之所以为道之本体,能够产生万物,能“无”中生“有”,在于“无”自身中国包含着无限可生的可能性,其所产生的万有乃是“无”之本体的具体显现,离开“无”有不能产生;离开有,“无”没有生命力。道的生命力就表现为“无”中生“有”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并非是刻意而为之的,其本身是一个“无为”的过程。老子提出“无为”的概念,是对道之本质特征的深刻体现,这与道之本性自然的特征是一脉相贯的。道之无为即在于自然,反映在人类社会中即为强调人之如婴孩般的无欲无求,无力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扩大到整个社会治乱,则要求无为而治,结绳而治,小国寡民,民之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种种表现都是道之本性的要求。

    显然,上帝作为“自有而永有”,作为自身存在而不依赖于它因的存在,他创生万物的过程并不是“无为”的,而是“有为”的。上帝利用自己的能力依照自己的意志在六天之内创造了万物,上帝创世是一个有目的性的行动过程。道生万物,乃“无”中生“有”,而上帝造物则是有之为有。同时,道在创生万物之后,则退居其后,以万有的形象代“无”之本体显示自己的生命特质。上帝造物不同,上帝创设万物和人类,并以自己全知全能的力量和意志掌管和统摄着世间万物和一切,他不止在创世之时是“有为”的,而且在创造了世界及一切之后还仍然操控着一切。这与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三)道之无形与上帝之有像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由此可见,道乃是恍惚之物,模糊而不可见,无形无相,深远幽暗,精微玄妙。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

    道是不确定的,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故称之为“夷”、“希”、“微”,迎之无首,随之无尾,是驾驭万物之无形之规则。

    与之不同,在西方上帝并不是无形的,上帝有像。在上帝创世的记录中,上帝以自己的形象为参照在第六天创设了人这类存在,这是上帝第一次将自己的形象展示给了世人。我们知道,在整个希腊神话中也是如此,希腊的神和人是神人同形同性的存在,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也按照自己的形象不断认识着神和上帝。上帝统摄和掌管世界,就是上帝将自己的形象展示给世人的过程。同样,根据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上帝以圣父、圣子、圣灵三者统一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基督耶稣更是完成了道成肉身的转变。可见,与道之差异显而易见。

    (四)道之二元辩证性和上帝之一统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是一种内生的过程,由无及有,乃“无”中生“有”,万物之运动变化也是依照自身的矛盾的二重性而产生的。无恶不知善,无丑不知美之为美,无“无”则无“有”,二者的统一于道本身,柔弱与刚强、长短、难易、张合、进退、高下等等都是道本身二元辩证本性在“有”也即现象世界的运行和显现,因此形成万物由辩证本性所产生的出于道又复归于道的辩证运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辩证法也即是道之本性的外在流露。

    然而,上帝作为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这不同于道之二元的辩证特性。上帝“自有而永有”,自存而不依赖于他存,依靠着自己的全知全能统管这宇宙万物。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上帝创设万物是凭借自己全部的意志的“外生”过程,而不像道辩证运动产生万物的“内生”过程。在这一点上二者是明显不同的。

    (五)道之“出世”与上帝之“入世”

    我们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是出世的思想。老子处处对自然、无为等概念的强调都显示出了这一点,体现出的是出世的高贵品格,注重清静无为,居柔守雌,挫锐解纷,不争的处世态度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有着极大差异。其无为、效法自然乃出世之明显特征。道创生万物而不自恃,统领万物而不对其任加宰割、干预。

    但在西方,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创世的过程本身却是一个“有为”的态度,上帝创世是上帝自己的欲望和意志的显现过程。上帝创造万物和人类,是为了向人类展示自己的全知全能。他创造万物并统摄掌管、干预万物,以自己的意志决定着万物的变化流行。上帝创设万物和掌管万物体现着自己极强的目的性和社会性。而道本自然,无欲无求。二者差异显而易见。

    三、悟“道”和对上帝认识的路径差别

    认识“道”和上帝的路径是不同的。对道的认识是一个体悟的过程,要求的是一种体道的功夫和境界。而对上帝的认识则靠的是一种信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这就是说获得知识要靠积累,而体验和把握道则要求一种“损”的工夫。真正的智慧要从否定入手,减损掉对外物占有的欲望和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攀援,一层层地剥掉成见、偏见,穿透到玄奥之深层中去,方能实现对道德体悟。体“道”有两种途径:即“涤除玄鉴”和“致虚守静”。前者指洗去内心的尘垢,去除一切知欲和价值的分别。德养深厚之人,必如赤子婴孩,柔弱平和、身心合一,无欲无求,这样才能合乎道;后者则是说,要致虚,不让现有的人云亦云的知识、规范、利害、技巧等充塞了头脑,要使用“损”的工夫,排除掉这些东西,使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灵性,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之纷扰,专心地保持“守静”,善于体验万物回归古朴根本的规律,并用身心来体验、体察,这样就能达到与万物同体融合、平等观照的大智慧,即与道合一的境界:澄明境界。

    上帝是通过启示的作用于人类众生的。因此,对于上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持久不变的敬畏和信仰。“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言》9:10)要想到得到上帝的眷顾和保护,那就得首先敬畏上帝、信仰上帝。上帝充满爱,启示着众生之爱上升到神的博爱,上帝通过不同的途径启示着众人,去教会众生如何领悟真爱,上帝作为启示者,他把大爱启示给人们。启示最初即是上帝的创世,最大的一次启示是上帝“道成肉身”,使上帝和人复合为一体。因此,对于上帝,我们只有持久的敬畏和信仰来与上帝的大爱相接近。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知道,老子之道与西方上帝作为万物的根源这个层面上来说似乎是一致的。二者体现出的都是一种本源性、超越性和无限性的特征。在形而上的层面上都具有终极的意谓,作为万物存续的法则,持久地在影响着世间万物的运作。同样,二者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也都提供着一种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境界,也即终极目标,达到与道同一或与基督同在。然而,即使二者之间有着如此之多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根植于不同文化传统之中的道与上帝是有很大不同的,就道与上帝的形成、道与上帝的各种特性以及识道和认识上帝的途径都是不同的。且西方上帝是“三位一体”具有位格的人格神,而道则不是,道作为万物之根和法则是与其根本不同的,不能将二者简单的等同起来。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何军.《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之比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3]王武钢.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思想[J].财会信报,2008(10).

    [4]刘固盛,吴雪萌.西方基督教背景下的《老子》诠释[J].江汉论坛,2011(4).

    [5]黄承贵,王永义.试比较《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之“三位一体”在本体论上的异同[J].天府新论,2006(3).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之道老子上帝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