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vs基督教义、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vs基督教义、人文主义

    时间:2020-04-24 05:15: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戏剧是一门舞台艺术,它用表演故事的形式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趣味,为了更好的了解戏剧,大胆地从悲剧思想根源入手,将中国戏剧《窦娥冤》与西方戏剧《哈姆雷特》做了适当剖析。

    【关键词】伦理道德 基督教义 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90-02

    在西方“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1],西方悲剧主人公大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他们敢于同命运展开抗争,他们的归宿也许是死亡,正如丹尼诺所说“悲剧诗人处理的都是高贵帝王的死亡和庞大帝国的毁灭”[2],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唤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而且更多的是让观众从俯视的角度引发内心深处对人生死的思索,对人生的探寻。

    在中国,在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多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他们无力与命运抗争,这些平凡女子的不幸与哀怨,在唤起观众怜悯的同时,更多的是让观众从俯视的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深唉叹,并没有达到认识社会的深度。

    一、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双重思想渗透下的戏剧《哈姆雷特》

    1.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莎士比亚生活在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宣扬人。正如雨果所说:“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真实的有灵魂的人,他有崇高的理想“为父报仇,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面对决斗时,他所体现出来的勇气“现在也好,无论什么时候也好,只要他方便,我总是随时准备着,除非我丧失了现在所有的勇气。”然而,在哈姆雷特王子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些内向、敏感、迟疑多虑、孤独的性格,他又是一位“忧郁”王子。正是他充满矛盾的性格,才使他的复仇在一次次丧失良机后,终于泡汤了。最后,他只能用最后的力量,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受伤之后,用毒剑刺死了他的仇人。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这正是悲剧的所在,但正是这点人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的价值,并开始思索生死的意义。

    2.西方基督教思想

    哈姆雷特的失败,表面上是他性格中的矛盾造成的悲剧,但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原动力其实是——西方基督教义。西方人文主义运动本身就是以宗教改革面目出现的,基督教是人文主义的孕育者,人文主义也是在基督教的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在人文主义思想中,基督教体现在群体和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于是,莎士比亚在对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确立后重新回归到了基督教,将世俗情感升华为对人性、命运及人存在意义的探究,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基督教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哈姆雷特在面对复仇时,他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罪恶与宽恕)和价值观很好地诠释了西方基督教思想。

    罪恶与正义,良心与死亡是典型的基督教思想,这些基督教思想始终作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贯穿于莎士比亚悲剧中并且支配着主人公的命运,它成了悲剧《哈姆雷特》的主题。

    复仇并不是目的,基督教义中的爱与正义才是最终目的。既然罪人已有悔改之意,就不该再杀他。哈姆雷特的迟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在试图寻找一条基督式的非暴力的方式来达到他个人及整个人类的理想。然而,克劳狄斯悔改的决心不够坚定,再次派人谋杀哈姆雷特,终于逼迫哈姆雷特选择了以暴力方式来反抗人世问的苦难,随同邪恶一起毁灭的是他自己的毁灭。这体现出了邪恶势力的强大和督教义中通过爱来解决一切的艰难与不切实际。以德治恶、用爱征服一切的理想变得如此脆弱,而以恶抗恶又意味着善与恶的同时毁灭,矛盾中的哈姆雷特不得不感慨“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它的提出也流露出在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双重影响下,当时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求。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影响下的《窦娥冤》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作家自觉地把以善为美、美善统一的民族审美观念转化为自己创作活动中的伦理价值判断标准。在对客体进行判断时,表现出以道德评价取代审美分析的趋向。很多作家多习惯于运用道德尺度、善恶标准去认识、评价、表现社会生活以及自身的情感认识与人生追求,在作品中讴歌道德情怀,称颂道德楷模,维护道德秩序,表达伦理诉求,使自己所建立的艺术对现实的表现标准通常不是审美关系而是道德关系。

    1.《窦娥冤》中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孝道

    窦娥本无罪,但是她内心的孝道思想在她看到自己婆婆遭受严刑逼供时被强烈地激发。她不禁央求:“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她招认了别人给她强加的罪行,从而产生了“千古第一冤案”。恪守孝道是促成窦娥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2.《窦娥冤》中女性奴化的悲歌——贞洁观

    在整个封建社会,贞洁崇拜表现为:女性从小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内,不得自由接触男性和发生爱恋,从父母之命而嫁,从一而终,夫死则守节不再嫁,如遇强暴,要以死殉之等等。《窦娥冤》中的张驴儿试图娶窦娥为妻,但窦娥曾嫁与蔡婆婆之子,虽夫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和名誉,她严厉拒绝了张驴儿,立志坚持守节,从一而终。窦娥认为自己“元是有丈夫的,服孝未满,坚执不从”。于是便演绎了一出张驴儿药死其父,嫁祸窦娥的惨剧。因此,恪守节操就成为了另一个促成窦娥悲剧的重要原因。

    总之,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只有认清它们的相同和差异,并互相借鉴,才有助于它们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P542;P558

    [2][英]尼科尔著 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P100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人文主义教义伦理道德中国传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