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艺术门类 [突破艺术门类,揭示历史真实]

    艺术门类 [突破艺术门类,揭示历史真实]

    时间:2019-02-11 05:39: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拉格泰姆时代》既是历史与虚构结合之新历史主义文本,亦是独具特色之后现代主义小说。多克托罗在小说中打破现实与历史之界限,模糊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之分野,追求大众化与通俗化,从而推出小说新模式。他借拉格泰姆音乐和蒙太奇以构建小说文本,架设小说与历史之桥梁,揭示美国社会现实和历史之虚构性与真实性,展示了一幅喧哗与骚动的美国社会图景。
      关键词:拉格泰姆音乐 蒙太奇 《拉格泰姆时代》 文本解读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乃美国文学史上重要之文学流派,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主流文学、犹太文学、黑人文学、亚裔文学及印第安文学。E. L. 多克托罗(E. L. Doctorow)乃当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1960年以来,他已发表十余部长篇小说如《但以理书》(The Book of Daniel)、《拉格泰姆时代》(Ragtime)、《鱼鹰湖》(Loon Lake)、《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比利・巴思格特》(Billy Bathgate)、《上帝之城》(City of God)和《大进军》(The March)等,并多次荣膺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全国图书评论家奖、古根海姆奖等。因此,他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富才华、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可比肩于索尔・贝娄(S. Bellow)、约翰・厄普代克(J. Updike)、菲利普・罗斯(P. Roth)和托妮・莫里森(T. Morrison)等文坛大家。
      1975年出版的《拉格泰姆时代》乃多克托罗第四部长篇小说,曾获全国图书评论家奖及美国科学院颁发的艺术和文学奖,在美国《世纪文库》(Books of the Century)所评选的20世纪百部英文小说榜上名列第86位,已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小说描写了一战前夕之美国社会,讲述了20世纪初三个不同宗教文化背景家庭在美国社会之不同遭遇,被认为是“对美国民族特性本质和美国民族认同变迁的记录”。小说既有虚构的三个家庭(犹太移民、黑人和中产阶级的白人)中不同人物的故事,亦有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脱身术大师胡迪尼、财阀J. P. 摩根,甚至还有奥国太子斐迪南等真实人物。多克托罗打破现实与历史之界限,模糊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边界,从而推出小说新模式。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文学系主任、著名评论家詹姆逊(F. Jameson)教授认为,多克托罗乃重要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其影响越来越大。其小说是对美国后现代主义、美国犹太政治小说及新闻体裁小说之重大贡献。其与众不同的小说风格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借拉格泰姆音乐和蒙太奇以构建小说《拉格泰姆时代》的文本,融历史与虚构于一炉,架设小说与历史的桥梁,揭示历史的真实,展示了一幅喧哗与骚动的美国社会图景。
      一、拉格泰姆音乐与小说文本
      多克托罗以拉格泰姆音乐命名小说,因为他“十分正确地意识到,惟音乐之解域化最为彻底”。他还以拉格泰姆音乐节奏及其特点构建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之文本,故该小说如一曲拉格泰姆音乐,处处回荡着音乐之旋律。首先,小说以拉格泰姆音乐为书名,颇似当时处于变革之美国社会。拉格泰姆音乐源于美国黑人音乐,演奏者以右手弹奏出变化无常的切分旋律,左手则以沉稳的低音伴奏。拉格泰姆音乐混乱而喧嚣的特点令人联想到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社会繁荣发展,移民蜂拥而至以找寻希望和机会,福特发明装配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呈现蓬勃的生机。可也潜伏着种种危机:阶级矛盾、贫富分化、劳资纠纷、种族冲突、性别歧视、经济危机和战争阴影。可见,小说内含之主题与拉格泰姆音乐之特征亦得到完美的对位(counterpoint)。其次,拉格泰姆音乐常包含四个突出主题,即由四部分构成,常重复一遍,有时还加上引子和间奏。同样,小说也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多克特罗曾说:“我越来越意识到音乐的特点与小说的形式结合的可能性,小说分四部分,就像拉格泰姆音乐一样。”小说第一部分以小男孩一家人(父母、外祖父、小男孩及母亲之弟)的生活为中心,渐次展开1902年以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画卷;第二部分以犹太移民爸爸从贫困的社会主义者到接受个人主义的过程,揭示美国社会的残酷剥削及疯狂的种族歧视;第三部分以黑人科尔豪斯・沃克实施报复为主线,小男孩一家去大西洋城度夏为副线,演绎了白人一家的分化及黑人钢琴家一家的悲剧命运;而第四部分仅一章,叙写了不同角色的死亡。“这时候拉格泰姆风行的时代随着机器沉重的喘息已经消逝,似乎历史不过是自动演奏的钢琴上的一支曲子而已。”一支由“一组组切分和弦与砰然撞击的八度和声”构成的拉格泰姆乐曲及一部节奏明快的小说文本亦落下了幕布。最后,拉格泰姆音乐是按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和变形短句而写成的乐曲。切分节奏乃其特征,即一组组切分和弦与砰然撞击的八度和声。切分节奏所产生的变异在小说中揭示出历史的不断循环和变异:小说节奏跳跃,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短句语式,有切分节拍的跳动感,韵律起伏,绘声绘色。
      在小说中,三个家庭互相交织,由于社会变故而最后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杂糅一体:父亲参加皮尔里的北极探险;弟弟爱上风靡美国社会的名妓、绝代佳人伊芙琳;风靡世界的脱身术大师胡迪尼因汽车事故而闯入白人家中;外祖父讲述变形故事――人变成动物或树木,等等。“欢快的句子,结构的切分,小说与历史的结合,重叠与创新――所有的一切,呈现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在变化无常之生命形态中,三个家庭成员和历史人物的性格也逐渐异化,甚至产生心理变态:摩根与福特合成一个最神秘、最排他性的俱乐部,形成并代表美国的垄断阶层;摩根因恋豪富生活而渴望死后复生,晚年周游列国,精心建造其金字塔;黑人钢琴师追求真爱,渴望以其琴声和爱情营建一个与尘世隔绝的理想天堂,却被种族歧视的暴力而推向深渊。为表现拉格泰姆之音乐风格,多克托罗在语言上进行变革,形成节奏明快而新颖的文体。他“采用了断裂式的叙事话语、互不相关的短语或省略句,给人一种像切分音节拍的跳跃感”,语言短促,修辞简洁,留下大量空白,有一种音乐上断奏(即奏成断音)之效果。似百科全书的小说涉及阶级矛盾、种族歧视、女性解放、公众品味、社会时尚、运动与艺术等各种话题,旨在揭示一系列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及其历史。
      二、蒙太奇与小说文本
      多克托罗还将蒙太奇融入《拉格泰姆时代》的小说文本中,不同的时空场景与角度进行切换和组接。小说文本引用百科全书式之材料,由四十个短小章节构成。蒙太奇不仅表现在小说文本的指涉中,且还表现在小说的篇章结构里。蒙太奇(Montage)原为法国建筑学术语,后成为电影创作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将分切的镜头进行剪辑、组合、穿插、并置或叠化,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以表达主题的流动性和混杂性。别林斯基(V. G. Belinsky)认为,文学实乃蒙太奇最高的艺术体裁。许多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如多克托罗、唐・德里罗(Don DeLillo)、库弗(R. Coover)、加迪斯(W. Gaddis)等皆喜将蒙太奇融入小说创作之中,故蒙太奇亦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重要表现手段。它将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语句和内容重新排列组合,或将在内容或形式上并无联系、处于不同时空的叙述衔接起来,以增强阅读之感官刺激。
      《拉格泰姆时代》乃一部电影式小说,小说情节用蒙太奇结构,由一系列场面、情景和相互交织的故事构成。每一章节中之时间、地点和主题间的跳跃多采用蒙太奇的方法进行切换和组接。第十二章以爸爸和小姑娘在电车上结束,而第十三章开始就是“铁轨!铁轨!”。随后,小说很快又切回到纽约和胡迪尼,于是,爸爸和小姑娘就暂置一边。每个章节间如此,许多段落间和句间亦是如此。在第一章里,伊芙琳出场时,并无太多外貌描写,却大有蒙太奇的意味:“……伊芙琳昏倒了。伊芙琳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给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充当模特儿。她的内衣都是白色的。丈夫常常用鞭子抽她。有一次,她偶然遇到了革命家埃玛・戈德曼,戈德曼狠狠地开导了她一番。显然,还是有黑人,还是有移民。尽管报纸上都说这次枪击事件是本世纪最大的一桩罪案,戈德曼却十分明白,那才不过是1906年,离本世纪末还有九十四年呢!”句子虽简短,可这些“镜头”如伊芙琳的昏倒、十五岁的当模特儿、丈夫的用鞭子抽她及她的遇见革命家戈德曼等,皆用蒙太奇的方法进行剪辑和组合,从而产生联想,揭示其内在意蕴。伊芙琳的昏倒是由于其丈夫哈里・凯・索枪杀她曾经的情人斯坦福・怀特;模特儿暗示脱衣与裸体,遂令人联想到内衣;丈夫并不赞成她去做模特儿,故“用鞭子抽她”,鞭打是一种惩罚,亦是丈夫性变态的表现;鞭打牵出戈德曼的开导,同时,鞭打又令人联想到黑人曾经所受的虐待,从而揭示族裔的存在;最后又回到枪击案。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S. Eisenstein)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之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更何况是多个蒙太奇镜头的切换呢?
      通过蒙太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保留最重要的部分,摒弃和省略无关轻重的琐屑,去芜存菁以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在第四章中,第一个镜头乃伊芙琳在监外与记者谈话的场面,她欲证明丈夫的无辜,“因为他答应给她二十万美金,而她离婚的赡养费将会更高”。随后,小说叙写道:“她就是斯坦福・怀特放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塔顶上的戈斯登雕像的模特儿,那是一座罗马女神狄安娜的裸体青铜像,面向蓝天,引弓待发,非常漂亮。”可此章最后一段却有意组合了不同时空的画面和场景:“此时此刻正是那位感伤的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遭到评论界贬抑、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的时候。”而“德莱塞将椅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前苏联电影艺术家米哈依尔・罗姆(M. Romm)说:“把两个镜头连接起来有时可以产生这两个镜头本身所没有包含的第三种意义。”经剪辑的两个镜头交替叙述,实现对时空的再造,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畸形与不合理:被逼得只能以色相来发挥自己天赋之妓女适应了这个社会,因而能衣食无忧;而感伤的才华横溢之作家却“失了业,身无分文,羞愧得谁都不想见”。
      小说《拉格泰姆时代》被拍成电影,亦曾被编排成音乐剧,搬上百老汇舞台。多克托罗用蒙太奇让人理解这个无常的世界。如在第十五章中,“他(小男孩)把窗户拉起,但是当他觉得房间里有点冷时,窗户自己就会落下关上了。他喜欢到市内新罗歇尔主街剧院看影戏。”两句的连接似电影的剪辑手法,“‘蒙太奇’是新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这种剪辑手法可以把毫无关联的这一事情与另一事情,这一场面与另一场面连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机的反映”。小男孩担心无常变化时,却有一种东西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窗户的“拉起”和“落下关上”切换到电影屏幕,再到脑海中的框子意象,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
      无论在文体抑或在内容方面,《拉格泰姆时代》采用蒙太奇构建小说文本,亦通过蒙太奇来理解生活、建构历史。蒙太奇将小说众多线索集中起来,这些线索虽以各种形式呈现,但实则集中描写父亲他们的中产阶级家庭、爸爸和小姑娘的移民家庭、科尔豪斯和萨拉的黑人生活。如约翰・帕克(J. Park)所说,这几股线最后居然神奇地汇合,三个家庭以爸爸和母亲结合并收养科尔豪斯的孩子组成一个新家庭而告终。多克托罗颠覆了人们对于真实和虚构的理解,在取材的严肃性和结构的游戏性之间造成一种张力,从而揭示美国社会的现实及历史的真实。
      三、结 语
      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拉格泰姆时代》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内部形态、结构及其叙述本身,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叙述常规,模糊了它与其他各种文学体裁的分野,反体裁乃成其创作之主导模式。多克托罗在小说中追求大众化与通俗化,他通过利用拉格泰姆音乐和蒙太奇而突破了文学文体、艺术门类之楚河汉界。贯穿小说始终的是拉格泰姆音乐的切分音及蒙太奇镜头的切换和拼接。在小说中,美国社会本身的矛盾与分裂性,以拉格泰姆音乐的方式得以体现――社会蓬勃发展,又危机四伏。此乃一曲强劲有力、切分节奏震撼的拉格泰姆音乐。而小说中的蒙太奇镜头则将虚构人物与历史人物结合起来,再现和重构了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揭示了现实与历史的虚构性与真实性,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 阿德尔・塔依尔.看音乐,看时间――音乐游牧战争机器谱曲的《拉格泰姆时代》[J].世界文学评论,2010(2).
      [2] Gussow, Mel. Novelist Syncopates History in Ragtime[J]. The New York Times, 11 July, 1975.
      [3] E. L. 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M].常涛,刘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4] Parks, John G. E. L. Doctorow[M].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5] 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6] 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 谌容.人到中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徐知免.访问法国“新小说”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J]. 当代外国文学,1985(1).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门类揭示突破真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