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春行寄兴》鉴赏述评:春行即兴

    《春行寄兴》鉴赏述评:春行即兴

    时间:2019-02-12 05:33:5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春行寄兴》 鉴赏评述 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就古今学人关于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寄兴》一诗的鉴赏进行评述,强调:文学鉴赏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那些关于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鉴赏者要有所辨别和选择;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既要强调“知人论世”,更要注重文本阅读。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1}
      
      这是唐代诗人李华的一首题为“春行寄兴”的著名七绝,关于此诗,古今学人多有评析和褒赞,但由于此诗具体写作时间、背景与本事等均不可确考,加之不同鉴赏主体之间的巨大差异性以及他们对于文学作品在批评态度和批评方法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此诗的理解和阐释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本文拟对古今学人关于此诗的鉴赏做简要述评,并试图由此引出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
      
      对本诗的评析,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观点认为,本诗主要是写宜阳城乡“安史之乱”后的荒凉凋敝。
      如明人陈继儒《唐诗三集合编》云:“四句说尽荒凉,却不露乱离事,妙。”{2}
      又明人唐汝询《唐诗解》云:“草萋涧涌,花落鸟啼。景非不佳,所悲者,寂寞无人耳。盖禄山乱后,人物凋残,故有是叹。韩 诗云:‘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同感乱离,深浅自别。”{3}
      又今人刘拜山、富寿荪评解云:“写安史乱后郡邑凋残景象,只用一‘自’字、一‘空’字,便觉感喟不尽。”{4}
      又今人陈新注云:“本诗写安史乱后城乡荒凉残破、人烟寥落的景象。四句都写 丽的春色,一字未及战乱,但给人以萧瑟的气氛。”“‘宜阳’句:昔日繁荣的县城,如今野草塞路。”“‘芳树’二句:写寂寞无人。河南是安史乱时几次大战役的战场,破坏特别严重。”{5}
      又今人傅经顺:“这是一首景物小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首句写“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野草。”第二句主要写昔日美景如画良田万顷的宜阳郊野,而今“清泠泠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第三、四两句“‘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芳树”句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宜阳郊野,“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句虽然“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总之,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6}。
      不难看出,以上各家,皆谓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写景来抒情,含蓄蕴藉。或认为此诗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或将此诗进一步具体化为“写安史乱后郡邑凋残”、“人烟寥落”景象,“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乍看上述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但若仔细玩味全诗,则又觉得他们的看法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本诗首句“宜阳城下草萋萋”只写了宜阳城外春草长得很茂盛,并未涉及郡邑的繁荣与荒凉与否。既然“四句都写 丽的春色,一字未及战乱”,那么又怎能得出“同感乱离”、“荒凉残破”、“给人以萧瑟的气氛”的结论呢?至于唐汝询将此诗与韩 的诗相比较,则更显不妥。韩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一诗云:“水自潺 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此诗不仅从题目明示了乱军过后“村落皆空”的史实,而且具体描写了“不见人烟”、“尽无鸡犬”的荒凉凄惨的景象。“千村万落如寒食”者,谓村村均无举火事炊之人家也,刘永济谓此诗“二十八字中,一片乱后荒芜景象”{7},当为定评,绝不会产生异议。而李华的这首诗不但题目没有明示战乱,而且内容也非描写荒凉凄惨的景象,怎么能说是“同感乱离”呢?其次,本诗第二句“涧水东流复向西”,主要是描写城郊两山之间的溪水随山势的变化而忽东忽西地萦回,根本没有涉及或者暗示是否有人“汲引灌溉”农田之事。涧水自流,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无涉,也与“郡邑凋残”、“人烟寥落”毫不相干。
      再次,本诗第三、四句为对句。“花自落”、“鸟空啼”为对文,“空”即“自”,不能将此“空”释为“徒然”、“白白的”等。王瑛《诗词曲语词例释》云:“空,独自。表情态的副词。”并引此诗为例,同时引张渭《邵陵作》中“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萍春尽花空落”等例句云:“空、自都有刻画出一种静态或静境的作用。”{8}可见,“鸟空啼”即“鸟自啼”,“一路”即沿途。“无人花自落”与沿途“鸟空啼”,是写诗人沿山路前进,别无行人,因而得见“花自落”、“鸟自啼”这样宁静淳朴的大自然的美景,“自”与“空”突出的是大自然无人干扰的宁静。而无人干扰的宁静,并不等于荒凉凋残与萧瑟,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
      
      关于此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此诗是通过描写宜阳郊野景色之宁静,来表达诗人心境之闲适与愉悦的。
      如清代俞陛云评此诗云:
      
      五绝中,如王右丞之《鸟鸣涧》诗、《辛荑坞》诗,言月下鸟鸣,涧边花落,皆不涉人事,传神弦外。七绝中此诗亦然,首二句言,城下之萋萋草满,城外之流水东西,皆天然之致。后二句言,路转青山,屐齿不到,一任鸟啼花落,送尽春光。诗题标以春行寄兴,殆万物静观皆自得也。若元微之见桃花自落,感连昌之故宫,刘长卿(按当为韦庄之误)因啼鸟空闻,叹六朝之如梦,同是花落鸟啼,寓多少兴亡之感。此作不落形气之中,忘怀欣戚矣。{9}
      
      俞氏首先将此诗与王维的《鸟鸣涧》《辛荑坞》两首诗进行比较,认为它们皆是“不涉人事,传神弦外”之作,反映的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妙理。俞氏还认为此诗与元稹《连昌宫词》见桃花自落而感连昌宫之旧事不同,也与韦庄《台城》“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之感喟有别,因为元稹《连昌宫词》和韦庄《台城》两首诗在吟咏花落鸟啼中明确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之感,而此诗则“不落形气之中,忘怀欣戚”了。同样,此诗与杜甫《春望》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也不同,尽管同样写草深木茂,但杜诗却明确道出了“国破”之史实,而此诗却无具体描写史实可言,因而也就不能牵强附会,硬要挖掘出诗中的所谓“微言大义”来。
      与俞陛云看法一致的还有沈祖 ,其《唐人七绝诗浅释》一书评析此诗云:
      
      这是作者春日行经宜阳(今河南福昌县附近)而写作的,写的是暮春晴野,……茂盛的青草,一直蔓生到涧边,涧水则萦纡曲折,时而东流,时而西去,而在涧水之旁,春山之畔,别无行人,一路经过,但见‘花自落’‘鸟空啼’而已。‘自’与‘空’着重点出郊野之宁静。但这宁静并非沉寂,水在流,花在落,鸟在鸣,非常和谐地统一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使人看来,富有生气。并且由于出现了声响和动态,反而更加衬托出其宁静幽渺来。南朝王籍《入若耶溪》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杜甫《题张氏隐居》云:‘春山无伴独自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从动中见静,以音响显示宁谧,可以互证。……从景物中显示出诗人心境的闲适和愉悦。”{10}
      
      沈氏首先指出,“花自落”“鸟空啼”是“着重点出郊野之宁静”。然后指出,诗人在诗中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从而使诗人所描写的宜阳“暮春晴野”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和谐统一,“富有生气”。沈氏最后指出,此诗正是“从景物中显示出诗人心境的闲适和愉悦”来的,这也正是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根本之所在。这种从诗歌本身出发而得出的结论,无疑才是恰当而稳妥的。
      
      三
      
      在文学鉴赏与评析中,“由于鉴赏主体所处的时代、所属民族以及阶级立场、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审美心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倾向、鉴赏能力和艺术趣味,从而导致了不同主体在选择鉴赏的对象、鉴赏内容的格调及深广程度等方面的差异。”{11}关于此,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家和鉴赏理论家早有精辟的论述。如王夫之云:“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2}沈德潜亦云:“古人之言包含不尽,后人读之,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13}可见,文学鉴赏中存在差异性,即存在着鉴赏主体对于鉴赏对象多重角度和鉴赏层面的把握,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承认审美鉴赏差异性的存在,正标志着文学鉴赏理论的日趋成熟,因为文学鉴赏同文学创作一样,其生命力就在于独创、“见异”,唯有从自己的独特个性出发,深入到鉴赏对象的精深微妙之处,发前人之未发,这样的鉴赏才会有意义。
      但从前面所引各家对李华《春行寄兴》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本诗的理解与阐释反差竟如此之大,在笔者看来,这种反差不仅仅是一个鉴赏差异性的问题,这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明显地存在着高低之分。它至少给我们以如下的启示:
      首先,文学鉴赏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于那些关于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我们必须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承认文学鉴赏中差异性的存在,这本身就承认了鉴赏主体对鉴赏对象的理解与阐释存在高低深浅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文学鉴赏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鉴赏对象的精深微妙之处,挖掘出其独特的审美意蕴,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理解和阐释。陆游《冬夜对书卷有感》一诗所谓“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恕可铭膺”,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同时,由于鉴赏者本身鉴赏水平存在高低之分,再加之鉴赏者在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趋众随俗的惯性,因此,他们往往拘泥于前人成说,人云亦云,当然也就难免有偏颇。这就要求我们在参照他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析时,对于那些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必须要有所辨别和选择,不可盲目信从,以免谬误流传。
      其次,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既要强调“知人论世”,更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学批评与鉴赏强调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求批评与鉴赏者若要了解作品,首先必须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即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批评与鉴赏方法。这种方法本来是正确的,因为它并不把文学作品看作单纯的孤立的文献,而是把它看成是一定的个人在一定时代环境中的产物,突出了作家、时代和作品的关系,这对于排除对作品理解上的障碍确有重要作用。但如果只关注政治时事的影响,主观机械地认为某历史事件必然影响某作者与某作品,而某作品也必然要反映某历史事件及其后果,把时代政治背景当作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径,那就必然导致穿凿附会。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时,既要强调从作品与作家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等的联系中去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也要注重从作品本身出发去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只有这样,我们的分析和鉴赏才有可能是正确的。
      李华,河北赞皇人,“为人旷达,外荡内谨,重然诺,慕汲黯为人。与萧颖士同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进士。天宝十一年,除监察御史。为权所嫉,徙右补阙。安禄山反,欲辇母逃,为贼所得,迫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自是自伤节隳亲亡,遂屏居江南。上元中,朝廷召为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告病不赴。李岘领选江南,置幕府从事,以风痹去官,自后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年奉佛。”{14}此诗具体写作年代已不详,但参见诗人生平事迹,此诗大约写于安史之乱平息之后不久诗人贬杭州路经宜阳时。果如此,则诗人在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之后,可能产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这从他后来“朝廷召为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告病不赴”,大部分时间隐居江南教子弟务农的经历中,可以得到证明。隐居,即想避开人事的干扰以过宁静闲适的生活。宜阳城外草自长、水自流、花自落、鸟自啼的宁静清幽的美景正与心谋,因而写下了《春行寄兴》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全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诚为“忘怀欣戚”、表达闲适心境的佳品。
      
      作者简介:李金荣,文学硕士,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地域文化研究。
      
      
      {1}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90.
      {2} 转引自:富寿荪选注.刘拜山,富寿荪评解.千首唐人绝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81.
      {3} [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697.
      {4} 富寿荪选注.刘拜山,富寿荪评解.千首唐人绝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81.
      {5} 黄肃秋选.陈新注.唐人绝句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4:62.
      {6} 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01.
      {7} 刘永济选释.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5.
      {8} 王瑛.诗词曲语词例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69.
      {9}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4:70.
      {10} 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9.
      {11}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04,308.
      {12} 王夫之.姜斋诗话[M].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
      {13} 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A].唐诗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1981:3.
      {14} 欧阳修,宋祁.文艺志下[A].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5775-5776.

    相关热词搜索:述评鉴赏春行寄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