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兴起_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案例

    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兴起_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案例

    时间:2019-02-14 05:41:3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吴于廑先生在一九九○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历史”的总论,这是我国八十年代世界历史学界的最新理论。这篇著作构思已久,至少有十多年。初稿在世界史学界曾经过多次讨论。吴先生的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史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史学工作者正在沿着吴先生新开辟的航向,加深研究,编著世界历史。
      乍看起来,这篇著作也不过是时下流行的“例行的”“开卷”文章。实际上,它却具有不朽的史学理论价值。我国史学家历来隐没在时代兴衰的钻研工作,愈是博学多闻,愈是惜墨如金,惯于行文简洁,高度概括。鄙人唯恐后学难于领会,不惜画蛇添足,就这篇著作的史学理论、哲学思维、史笔风格作一点肤浅的解释。
      吴先生这篇著作总共只有两万五千字。提要指出了三个论点:1.世界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宗旨是用全局观点综合考察人类历史;2.中国历史跟其他国家一样,都是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3.世界各地区进入某一社会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形态里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自从文明时期以来,少有纯粹属于某一社会形态的某一阶段,也少有由低级到高级逐层依次升级的过程。吴先生的主要意思是说:人类历史是个整体,但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不是同样同时由低向高依次发展的统一过程。全文分三大段:1.“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2.“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3.“世界历史全局概览”。第三段篇幅最长,约占全文一半以上。这一段是全著的精华。这一段可以答读者问:作者为何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有何依据?吴先生不赞成“本本主义”,他的依据不是什么文本,而是人类的全部历史。吴先生在这一段里,讲了史前史、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和畜牧。在这一段里,在关键时刻,作者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论点,对这一段读者务必细心多读几遍:
      亚欧大陆各农耕中心进入阶级社会,在世界历史上划分奴隶制阶段和封建制阶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许多专门研究可以看出,古代世界物质财富直接生产者被奴役、被剥削的方式;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包括残存的原始公社共有制,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完全不自由的奴隶、半自由的处于依附地位的劳动者以及自由劳动者在各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各地区也不一致。这种情况,在普通历史书上,古代历史是这样,中古时代也是这样。因此,前资本主义的两种阶级社会,……都很难以某一地区的历史实例作为典型;……而且,古代社会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的劳动者与中古时代封建制度下的依附农,往往不易分清界限。……各种劳动者所占的比重……也是这样。……这就使得……区分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成为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的方法是以五世纪划限,把早于此限的纳入奴隶制,晚于此限的纳入封建制。看来,这种方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除欧洲古典奴隶制的一些中心而外,这种划限的方法很难说明……为何同一依附劳动者和自由劳动者在一个时期打上奴隶制的烙印,在另一时期又涂上封建制的色彩。(《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第8页)
      吴先生在这里非常委婉地否定了“一刀切”的“五阶段论”。“整齐划一”的“五阶段论”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起了“通俗普及”的作用,但是没有真正地解决历史科学上的困难问题。我国自从引进“五阶段论”以来,“五阶段论”就成为最普遍的历史观。五分法成了正统理论,但具体分法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范文澜的西周封建论,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尚钺的魏晋封建论,从西周到东晋末期,将近十五个世纪。这件事(半个世纪以来,史学权威无法进行科学的历史分期)本身就是一件历史事实:说明统一的顺序分层的历史分期对我国历史难于确立。吴先生科学地否定“五阶段论”,这是半世纪以来的创举,“新”就新在这里。
      我国传统史学虽然缺乏历史唯物主义,但“学以致用”,“从现实出发”的观念,还是很丰富的。例如,认为研究历史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温故而知新”(孔子),“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但是自从五分法成为了主导思想以来,历史学家大多把毕生精力消耗于历史分期,类似乾嘉学者把毕生精力消耗于训诂,很少再从现实出发。吴先生从根本上端正被扭曲了的史学理论,所以,这篇著作的理论价值正在于此。
      吴先生之所以否定“五阶段论”,是因为他的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论”为依据。所以,我们要了解吴先生的这篇著作,必须首先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形态论”及其与“五阶段论”的差异。总起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社会形态。第一个形态是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形态;第二个形态是阶级社会形态,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都属于这个社会形态;第三个形态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高级的无阶级社会形态。三形态论非但科学地解决了史学理论上的难题,而且提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意义:人类自觉地把第二形态导向第三形态。历史科学的使命就在于自觉地转变社会形态,把阶级社会转向高级无阶级社会。有一件历史事实,可以说明,这是历史学的时代使命:
      一八八一年马克思为了答复俄国查苏利奇提出的问题,曾经三易其稿,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历史工作者都熟悉这件事,并且多次引用过那里的语句。但是,我们要问,马克思的思想一向高度缜密,为何三易其稿?三次原稿与最后复信有何不同?最后复信有何结论?复信结论对世界历史学有何启发?这是世界历史工作者应当下力思考的问题。
      初稿最长共十二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430―441页),分五段。第一段讲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民所有权的剥夺。第二段讲俄国由于条件特殊,农村公社可以变成集体的生产组织,可以既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又避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在公社里,私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取决于历史环境。第三段讲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他们从小土地经营向合作经济过渡。第四段讲俄国公社目前正在成了商人、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对象。第五段讲破坏性的影响使得公社趋于灭亡。“如果革命……能把……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变成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使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优越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441页)第二稿较短,只有三页半,仍分五段。第一段指出:“在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是用一种所有制代替另一种所有制。俄国的情况与西欧不同。在俄国,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代替共产主义所有制”。这就是说:俄国的公社还属于第一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所有制”)的残余,可能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取代。第二段略。第三段指出: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苦难,因此,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都想用合作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俄国的公社是全国性的,这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国家。第四段讲俄国公社已经脱离了血缘关系,它是古代类型的最现代的形式。第五段指出:“威胁俄国公社生命的是……国家的压迫……以及由国家培养起来的资本家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446页)第三稿不到六页,只分两段。第一段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是一种特殊情况,其他地区不一定跟西欧一样。第二段指出:原始公社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农业公社的发展道路只有两条:不是私有原则占优势,便是集体原则占优势,完全取决于公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俄国公社如今所处的历史环境是:俄国公社可以大规模地组成合作劳动。这样,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使用机器以合作耕作取代小土地耕种。最后复信比前三稿更短,只满一页(前引书第268―269页)。马克思在复信里强调,西欧各国资本主义是以剥削他人劳动的私有制取代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不应当以西欧情况为准则来决定俄国的革命道路。俄国农村公社将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但必须“首先肃清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前引书第269页)
      有个问题值得注意:为什么马克思一再提到《资本论》的判断?历史事实是这样的,马克思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曾经追溯资本主义的起源一直追到原始社会的公社所有制。马克思发现原始社会里的公社所有制就不一样。有一种公社所有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逐渐取代了小农经济。马克思唯恐有人误解《资本论》的判断,误认为世界各地都同西欧国家一样。所以,马克思一再申明切勿有这样的误解。
      总起来讲,马克思在几次信稿里的主要思想是:资本主义制度不是非经历不可的阶段。吴先生也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各地统一依次上升的程序。
      为什么马克思在前三稿里都曾分析了历史环境,而在最后复信里,只提到“破坏性影响”和“必要的正常条件”而没有提到历史环境?这可能是个哲学思维方面的问题。人类实践重于人类思维。历史环境只能用历史考据来证明,而历史环境归根结底是来自人类实践。所以,马克思为了强调实践,没有在理论上提到历史环境。而且“破坏性影响”和“必要的正常条件”也都来自“历史环境”,只有正确认识历史环境,才能有效地肃清破坏性影响和具备必要的正常条件。
      但是我们如果不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三形态论与五阶段论的差异,对马克思的思想和吴先生据以作出的论点,仍然是不会彻底理解的。
      从表面上看,三形态论与五阶段论似乎没有实质性差别。
      “五阶段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通俗易懂,普及于人民大众。但它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三形态论。
      马克思着重整体观念和人的关系,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分为三个社会形态。他在《一八五七一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里指出:在第一社会形态里,人的依赖关系是自然发生的。在第二社会形态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在第三社会形态里是以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生产能力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第104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拜物教”那一节里也把人类社会发展三个阶段作为三种关系: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关系、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95、94、92页)马克思把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纳入第二社会形态,把亚细亚的、古代的、中世纪的形式都纳入第二社会形态。他在《手稿》里认为前资本主义形式都属于“公社制的生产关系”,指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以再生产旧的社会组织为目的。它们都是直接隶属于或大或小的没有获得个人独立性的个人。这一切都跟地区性的、有局限的生产力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第471―493页)
      “五阶段论”以阶级斗争为主导。它把“亚细亚社会”称为原始公社制,把古代社会称为奴隶制。“三形态论”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讲“亚细亚社会”不专指原始社会而是指在东方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从远古到近代一直存在。
      “五阶段论”认为五个阶段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适用于世界各地。三形态论认为世界各地不同的所有制是人类通过迁徙、流动生活、定居生活、民族特性、生活方式、交往关系、征服战争等历史环境而形成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区别不同地区的社会形态,依据的标准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是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而不是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和由此而生的阶级关系。
      我们从马克思回答俄国查苏利奇的问题可以理解认清历史环境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开放改革中半自然经济面临的晚期资本主义和发展中第三世界就是我国国内国际的历史环境。这一切都是历史工作者应当钻研的重要课题。
      更加重要的是历史学家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理解历史而是创造历史,当前也就是推动第二社会形态转向第三形态。从低级社会形态转向高级社会形态是个伟大的社会工程,它不仅是一次政权更替,也不仅是几种所有制的改变,也不仅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是整个社会形态的改变。
      吴先生在“世界历史全局概览”(第三章)里用一万五千字勾画出全人类历史的轮廓。吴先生是用具体事实讲世界历史。他讲的纵向发展,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再生产旧的社会结构。吴先生讲的横向发展,主要是讲的资本主义殖民地化的世界市场。
      整体论和具体论是吴先生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整体论是辩证法里对立统一的命题。“阴阳”、“乾坤”、“天地”,我国古代人就认为是一个整体。非整体的片面观历来是被鄙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鄙视庸医的谚语,也是嘲笑非整体观的贬句。具体论是马克思的基本方法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的第三段可以看到关于具体论的精辟论断。用最粗浅的语言来讲,思维过程可分三个步骤。第一是具体思维,类似我们通称的感性认识;第二是抽象思维,类似我们通称的理性认识;第三是高级具体思维,这是思维的终点,类似我们通称的“综合”。研究工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研究成果,往往是具体的。例如,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后陈述资本主义制度时,就很具体地讲“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第3页)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吴先生的“世界史全局概览”主要全是历史事实,而这些历史事实都是经过研究,完全被理解的,可以用来说服读者的,而且都是可以从历史文献上核对的。
      按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学家除了精通历史和哲学而外,而且要有优美文笔,所谓“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史之为务,必借之于文”(刘知几《史通》);“要用准确生动语言来叙述历史,不应该说空话,不应该只引用经典著作上的词句,没有事实。”(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吴先生的史笔文风应当受到重视。全篇著作都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表现了“毋必、毋我”的气氛。他即便否定一种论点,也是非常委婉的,富有“忠恕之道”地指出理由。
      最后,关于世界未来格局,吴先生也作出了与众不同的预测。他认为“有较多的可能会引向资本主义自身的蜕变。……资本主义工业世界将由此趋向收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很少可能成为现实。实际上这也是马克思的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身否定)。马克思曾经说: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832页)
      
      马克思的上述判断,如今在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却是一件常见事物。②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兴亡跟封建王朝的兴亡不一样。王朝往往随着国王而更替。社会形态不是这样,生产方式的萌芽可能很早就存在,而它的残余也可能延续很久,而盛旺时间并不那么长久。
      
      注文:
      ①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六年版,第137页)
      注文:
      ②即使你不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你也会常常碰到资本主义国家各界人士对资本主义表现悲观失望的事例。繁华城市里,长期坐在高度电子化办公室的人员,感到单调空虚,渴望假日来临好享受一下清风明月。美国资本家在停办他们的旧工厂的时候,他们工厂的工人往往集体买进那家工厂,工人当厂主,避免失业。但工人并不稀罕资本家的身份。过了一些时,工人会在市场上物色合适的业主,以保持工人工作为条件,把工厂卖给这位新业主,原因是工人不愿承担资本主义经营的风险。英美都有工人合作社运动,目的在于实现生产者从事生产、管理生产的理想。德国(原西德)有些企业董事会里有工人董事的定额,以标榜民主管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美国文明已经到了尽头,需要精神文明来支持。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二日《总统文献报》刊登了他的话:“我想起希腊罗马时代的一切。现在留下些什么?只有几根柱子。在他们非常富裕的时候,曾经有过伟大的文明。到了他们失去生存和改进的愿望,他们不得不腐朽,那个文明终于毁灭。现在美国正到了这个时期。……”上述现象说明: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它不是“铁板一块”,它在变化之中。

    相关热词搜索:在我国兴起世界历史理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