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解密天启:读《神似祖先》】 天启四骑士是哪四个

    【解密天启:读《神似祖先》】 天启四骑士是哪四个

    时间:2019-02-16 05:44:1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现代科学以生物的社会行为来思考人类社会行为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开始的,而社会生物学的“教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则把这一思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社会科学和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生物学系统地研究一切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就人类而言,则是以进化论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与进化的生物学机制,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行为、组织、文化、制度、宗教、伦理、游戏、美学、语言,甚至情感和心理等现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社会生物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各个学科几乎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进化心理学领域,对诸多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都给出了全新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使我们常常惊叹:“呀,原来如此!”
      郑也夫先生的《神似祖先》,可以看做是一位社会学家与生物学家思想碰撞而激发出的一场精彩对话。在进化论的概念框架下,这本书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话题,不仅有利己与利他、遗传与环境,而且从自然选择、适应与进步观,到疾病与痛苦、生长与衰老、有性繁殖与婚姻制度、炫耀与性选择、行为、感情与生存策略、语言的本能性、生物与文化的进化等等。阅读此书,几乎每一个话题都有让你会心地发出“原来如此”恍然大悟的地方。
      
      一、“神似祖先”的意义
      
      “神似祖先”是作者近年来不断鼓吹的一套思想中的关键词。自西欧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文明,已经让我们与祖先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方式大大不同了。不说远古的,就是上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也根本上不同了。但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本质性和沉淀在心理行为深处的特征,与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适者生存!”这就提出了一个严酷挑战:是改变人类自己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还是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适应我们人类的古典式生活?很明显,我们很难改变巨变的生活环境,只好选择适应环境。
      如何适应?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仅要认识现存的环境,更要深刻理解人类万千年来进化过来的性情心理行为本质。人本质上是动物,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只有通过对大千世界里的生物行为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式认识,才有可能解密上天赋予人类理解自身的种种自然符码。生物学的发展就是这种“解密天启”的过程。而《神似祖先》正是一本综合生物学发展的成果,揭示人类本质性行为,对现代人类生活具有深刻启迪和指导意义的书。
      正如作者在《前言》里对“神似祖先”的解释:“其隐含的主语不是身体,而是行为。就身体而言,没有疑问,我们绝对的形似祖先。因为在进化的长河中,夏商周时代的先人与我们的距离尚且太近,遑论元明清。祖先的身体是穿越了自然选择之剪刀的适者。因此我们在行为上唯有相似祖先才能获得健康的身心。而生存方式是不可逆的,行为上的形似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和可以追求的唯有神似,比如狩猎已成往事,跑步却适宜今时。”
      
      二、适应与进步观以及社会科学的预测和解释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似乎只在近现代人类思想里才出现了“进步观”。至少在中华文明里源自《易经》的“六十四卦”以及后来的“五行学说”“六十年一个甲子”等等都是如白昼和四季一样的循环论。而为近现代催生出“进步观”的力量有两支:其一是,技术的进展和物质的增长,人类社会与文明猛然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缓慢变为疾行,这是进步观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其二是,与这些变化伴随的思想家们对意识形态的重塑,从培根、笛卡儿、圣西门、孔德,到穆勒、黑格尔和马克思,从理性、历史、科学等多个方面论证了进步的不可阻挡。而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加入,因为它排列出了从低等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直到人类,这样一个进化序列谱系,使得文明与社会的进步从物种的进化那里找到了根源和基础。
      对进步观的质疑也来自几乎同样的两支力量:其一是,人类历史的现实经验。自近代工业革命以降的几百年来,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增长了许多,甚至可以克隆出人来,可以取代上帝来“人造生命”了,但是,世界远不美好,环境污染严重、惨烈的世界大战和大屠杀,还有像“九一一”这样的事件。所以,人们开始反过来置疑社会的“进步”了。这样的第二支力量就是敏感的学者对“进步观”的批判。他们指出:“进步观只是历史的、晚近的产物;很可能只属于一段历史时期;科学的进步与道德的滞后导致手段的滥用;科学很可能成为人类毁灭的工具。”
      在这种批判中,生物学家的出场非常重要,通过对达尔文适应概念的清理,深层次地批判了进步观。自然选择理论并没有任何积累性进步的观念,适应只是个体对当时环境的适应。虽然生物发展有着复杂的观察趋势,但是墙和醉汉的理论比喻很有道理:醉汉在路上蹒跚,其右边是一堵墙,左边是一条沟。醉汉可能向两边中的任何一边迈步,但既无“前定”的规律,也无方向上的嗜好。是墙壁制约了他向右行,他几度右行撞墙,又几度左行接近水沟,当某一次左行更远些时候,就掉进了水沟。简化这一边有这么一堵墙,简单到墙的地方就到头了,就无法再简单了,比如有些细菌和病毒;这种复杂是因为它提供了可能,而并不是必然。向“墙”发展的被墙撞了回来。而且复杂并不能代表更适应,而且事实上往往会更脆弱。实际上,达尔文只在《物种起源》的最后才使用了“进化”这个字眼,这样一个字眼导致了人们的误解和混乱。变异和选择中,变异提供了能够适应环境而保存物种繁衍的更多可能性,在这些变异中,适应了当时局部环境的就被“选择下来了”。郑说得很清楚,在生物学里,像“选择”、“自私”和“利他”这类的词汇只是一种词汇的修饰,实际上都不是有目的的。达尔文在一本鼓吹进化论的名著上写下这样的眉批:“千万别说什么更高级、更低级。”在回答同行的信中说:“经过长期思考,我无法不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没有天生进步的趋势。”
      进化是一个当时局部环境的适应,是偶然的,因而是不能预测的。因为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的天然的不同(虽然物理学上也有测不准原理),达尔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生命科学的不可预测性。进化学说:“论证了解释和预测彼此对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它与物理科学相反,而与生命科学有相似的特征。生命科学研究的是“个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个体”。作者在本书里对个体的定义非常好:个体是一种生命现象,是有性繁殖的产物。有性繁殖导致了子代中的成员既相似又不同。个体的最基础的特征是这种繁殖方式注入的。个体是唯一的、独自的。这样,社会科学里的预测就成了妄自尊大,而解释才是社会科学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历史是可以预测的”,这个论断就这样被自然选择的适应观“釜底抽薪”式地颠覆了。作者又对比了自然选择与市场选择,“在这两种机制中,谁能中选事先都是不知道的。所以严格的预测是不成立的,解释却是可以的,解释是由结果推过程”。
      
      三、情绪与理性
      
      虽然说,情商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但是对智商和理性的崇拜仍然占据主导优势。本书的《感官、情绪、理性》一章里,作者形象地将生存比做博弈,那么,“情绪是博弈中的‘快棋’,思维是博弈中的‘慢棋’。本来是相辅相成。但是,人类理性能力的发达,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做大,以智力为基础的正规学习和考试成为社会晋升的第一门槛――三位一体,导致人们过度崇尚理性和智力”。
      所以作者说:“其实,生活中无数维持个体生存的行为和促进社会晋升的表现都不凭借理性的力量。躲避下落物用不上推理。择偶的成功中激情和执著的因素很可能不小于理性能力。一个杰出音乐家和体育家的很多技能,在相当程度上是非意识、下意识的运动。它们雄辩地说明了没有意识和理性,可以完成很多活动和工作。且有些技能是意识和理性不能达到的。”
      理性在帮助人类决策上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也必须有其他因素的支持。而情绪和感受就在这些因素之中。科学研究、投资、婚姻、结盟和交友,这五项活动中,科学研究是高智商和低情商的人的明智选择;而其他四项活动“则是模糊的,信息不齐备的,充满未知的,靠理性根本无法完成判断,越是思考越是彷徨,犹豫不决其实显示出思考者的理性能力和对理性的偏爱,因为单靠理性此题无解,他觉得轻率解题是对理性的亵渎。当理性不能完成一个判断,而情势逼迫你做出判断时,情绪推动了决策。没有情绪,人将迷失在信息中”。作者引用老牌心理学家萨尔文的话:情绪支配着我们的一切重大决定。这是一句值得从多方面反复寻味的箴言。也就是说,面对包含混沌和未知的问题,情绪和偏颇的人有解,冷静和理性的人无解。因而,“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分值更高的人,靠单项能力打不了天下”。
      愤怒与笑无疑是进化过程中选择出来的两种情绪,具有重要的功能。对笑的功能的探讨无疑是郑对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减少敌意、拉近距离可以说是一级功能,嘲笑、玩笑和搞笑则是二级功能。我对这两个功能认同,但是,我觉得从“动物有愤怒,鲜有笑,说明笑比怒来得晚,是进化中后来的产物。人类的情感的进化优先于理性的进化”,则有待商榷。很有可能情感和理性、笑与怒是孪生兄弟。而嘲笑的功能是超越了笑与怒的鲜明而对立的两种表示,刻意要收敛那份鲜明,它是含蓄的抗议,是披上了笑的外衣的不满。我以为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洞察。当然如果细分,笑的种类太多了,各具功能。比如,“笑里藏刀”的笑,是对敌意的一种掩饰,麻痹敌人的防卫意识,取得斗争成功的一种策略。这个领域还很有开发的空间。
      
      四、利己与利他
      
      现代科学地探索利他与自私的问题,是从汉密尔顿回应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正式开始的。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人人都是自私的,然而事实上,社会中存在着利他,母亲无私奉献的爱是最突出的例子。汉密尔顿就从基因的角度论证,自然选择不是在个人层次上选择的,而是在基因的层次上进行的。这样说,人依然是自私的,只是在基因的层次上,而不是个人层次上。这个观点通过道金斯问世于三十多年前的名著《自私的基因》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且超越学术界,到达了普通大众。
      作者用小说《镜花缘》里的君子国来显示完全的利他不是物种生存的好策略。“天助自助者。”但是实际上人们也不是完全的自私。亲选择就是主要理论解释之一,这是发端于汉密尔顿的在基因层次上的自然选择,也就是基因是自私的,母亲无私的照顾孩子是因为孩子和她共享百分之五十的基因。按照共享基因的多少,形成了一个基于基因的“差序格局”。根据现代遗传学说的成果,作者有力地批评了以道金斯为首大行其道的“自私的基因”说,认为,“道金斯的逻辑缺乏一致。一方面他说:基因都是自私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它们(基因)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同时又和外部环境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诸如‘长腿基因’和‘利他行为基因’这种表达方式只是一种简便的形象化说法,理解它们的含义才是重要的。一个基因不能单枪匹马地建造一条腿,不论是长腿还是短腿。’由此推断,似乎一个人的自私不是因为他身上的每个基因都是自私的,而是由几个‘利他行为’基因造成的。”
      对这一理论的漏洞,作者从亲子的识别困难度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来弥补这一逻辑上的不一致:“无论从祖先的情况看,还是从其他灵长目动物的情况看,亲子对父亲来说都不够确定。你的儿子可能是别人的儿子,与此对应,别人的儿子不排除是你的儿子。确定的是大家处在一个血缘群体中,彼此都是亲属,共享比率不等的基因。亲缘利他没有被亲子利他淘汰出局,利他的范围由小到大,力度由强到弱,父子确定性上的模糊状态很可能是其成因之一。”但是,我认为,从郑也夫的书里,没有很强的证据可以帮助这一解释。而且,如果说男性不容易识别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那么女性呢?超越亲子的血缘利他同样存在。
      
      五、人的多种可能性与进化中的淘汰
      
      从阅读的有关书籍中,包括《神似祖先》,我得到一个共同的印象,似乎一切生物界的现象都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就是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机制来解释。比如,炫耀与性选择。雄孔雀的漂亮尾巴为什么这么长?因为雌孔雀选择对象的时候要以漂亮的尾巴来衡量对方的素质,比如健康、强健等。为什么男人找对象更重视对方的美貌?女人更重视男方的能力地位?也就是为什么是“郎才女貌”?生物社会学给出的解释是女方的美貌展示出自己的健康,男方的能力和地位可以更好地养活子女。总之,似乎一切都可以从适应和自然选择里找到根据,都可以从有利于生存和繁衍里找到根据。
      事实上却存在着诸多的现象,似乎与进化论的生存和繁衍这个生物的本性不相符合。比如,和尚、道士的存在,单身贵族的存在。这样就有引入了文化的解释,从而有了生物的进化和文化的进化。从道金斯的“觅母”概念出发,人又成为“文化觅母”的奴隶。也就是,人不仅服务于自私的基因,而且服务于文化“觅母”。文化以觅母的形式传播,像自私的基因一样变异,选择,进入人的头脑,从而控制了人的思维,也就是文化观念。这种解释可以为“师徒父子”提供理论基础。那么是这种文化“觅母”的控制让有些人成为和尚和道士了吗?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如果漫长的进化把不适应的都淘汰掉了的话,为什么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东西呢?是否生物界的无比繁多的可能性都可以比喻人类呢?比如雄孔雀的长尾巴和人类的炫耀类比;“清扫鱼”打扫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微生物作为互惠利他来类比人类互惠利他;企鹅能识别自己的孩子,来类比人类的母子情。等等这类类比都是社会生物学给人类的启示之源。那么,是否可以把一切的生物界行为和人类类比?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人类的可能性真是非常丰富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可能性,而诸多的可能性没有被进化淘汰掉?
      我觉得首先是生物界在适应、变异和选择的机制下,保存了生物界、尤其是人类的众多开放的可能性,从而保存了当时局部条件下不利于生存和繁衍的变异。这就是以数量保质量的生存策略。突出的例子是蒲公英,一下子播撒那么多的种子,最终能成功地再生为蒲公英的是极少数。人类繁衍中的精子可以和蒲公英的策略类比,为什么不直接来一个精子就行了,为什么要上万上亿个,才有那么一个幸运儿“中彩票”?可以说是以数量保质量的策略在人类中最原始的一个。这里又有个问题,为什么女方的卵子不和精子采用同样的策略?也许可以用不经济来解释,因为那样,亿万之间的最佳配对太复杂。这种解释还不够满意,但还没有更好的解释。
      这里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便是从亿万个精子里选择,依然还有畸形儿的产生。为什么人类的进化机制淘汰不了这种现象?我试着解释就是以增加可能性的策略来增加存活下来的机会。举一个我们熟知的“塞翁失马”的例子做类比,那个老头的儿子因骑马摔伤落下残疾,本来是个坏事,但是边塞打仗征兵,他因为残疾而没有被征去打仗而存活了下来。所以,有时候劣势就是优势。我猜想,进化过程虽然保存着选择,但因为“适应”的无方向性,只有采用保留众多的可能性的策略。当然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说法。实际上生物是没有这种目的的,而这种策略的代价就是诸多不利于当时局部环境的子代依然也不断地复制产生,再淘汰,再产生,一轮又一轮这样下来,没有一劳永逸的最优。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又可以从中取得许多的启发。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创造了文化,更增加了开放的可能性,这样基因和文化互动的结果是人类具有生物界里最大的可能性。这也许是如此复杂的人类,因为复杂而更加脆弱的人类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神似祖先》,郑也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二○○九年版,25.00元)

    相关热词搜索:天启神似祖先解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