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康复进社区 关爱残疾人 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

    康复进社区 关爱残疾人 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

    时间:2019-02-19 05:35: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我已经有二十几年没有独自出门了,通过定向行走训练,我也能独立走出家门了。”今年5月,在社区康复员的帮助下,渝中区首批接受“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的盲人包月光高兴地说。   康复是每个残疾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为了帮助残疾人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共享文明成果,渝中区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长效机制,通过抓硬件、重培训、建网络,为到2010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硬件 重投入100%社区设康复室
      
      前不久在60多平方米的浮图关社区康复室,记者看到,数名残疾人在站立架、大功率自行车、肋木、磨砂台等各种器械前忙得不亦乐乎。
      社区康复员王军莹指着一位正在大功率自行车上锻炼的脑瘫患者告诉记者,这名40出头的残疾人叫李彪,原来他扶着墙壁走都十分困难,两年前,社区主动找到李家,帮他到康复室进行康复训练,如今李彪走路比原来自如多了。
      由于社区康复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所以成为残疾人康复最为有效的形式。也正因为此,渝中区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纳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管理,区级分管领导还与各街道、相关部门“一把手”签订了《渝中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责任书》。
      要实现残疾人足不出社区也能享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梦想,社区康复机构的建立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硬指标。为此,在创建工作中,区政府加大了工作经费投入,在2006年共投入工作经费640万元。其中投入400万元为10个社区购买了含社区康复站的办公用房;在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中注入130万元,为二级以上残疾人医疗康复提供救助,投入50万元用于精神病康复救助,此外残疾人康复费用60万元。
      同年,渝中区对14个市级残疾人康复示范社区分别投入1.5万―4万元不等,进行了无障碍化设计和改造;分别配置了价值9000元的电脑、电视机和DVD;为每个社区制作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基本情况简介展板和社区康复站标志牌,配置了残疾人辅助器具展示柜及部份辅助器具等。
      今年,渝中区再次加大投入,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全部建立了社区康复站。全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9个设置了康复室,所有康复站(室)均参照市级康复示范社区标准,配备了电视机、DVD、电脑、打印机、残疾人辅助用品用具,购买和安装了价值1.5万元以上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
      
      抓培训 重服务特色培训助残疾人康复
      
      今年4月底到5月中旬,渝中区残联举办了社区康复员和视障人士“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班,近30名视障人士及其亲属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明眼人导盲的常用方法;盲人行走的自我保护技能;盲杖的使用;盲人定向行走的基本原理等。有一家盲人按摩诊所的包月光,在未进行盲人定向训练行走前,不敢一个人出门,也从未单独出门,训练后,58岁的他可以独立、安全地由家到社区,再到自己的诊所。
      根据残疾人的不同要求,渝中区举办了各种不同的特殊培训。今年5岁的聋儿何王秀�,在今年初参加了区残联组织的聋儿语训后,已基本能完成对话,现在渝中区机关幼儿园随班就读。
      针对残疾人开设的专门培训有助提高残疾人的自理能力和康复能力,而培训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通过他们为残疾人服好务,更是渝中区创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重要保障。
      今年6月,渝中区残联聘请重庆市聋人学校教师开设了中国手语培训班,各街道和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均参加了培训,以方便他们和社区聋哑人的沟通。培训班上,当许多健全人和聋哑人共同比划着手势演绎《感恩的心》时,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今年4月,该区邀请市级知名专家,就各类残疾早期干预、康复、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如何开展残疾人工作、社区残疾人康复的职责任务、社区残疾人档案资料规范管理等进行现场授课。参加培训的130余名社区残疾人工作者及社区卫生站的医生,经考试合格后获得合格证,在全区社区康复工作中整体实现了持证上岗的工作格局。
      据介绍,渝中区主要从管理、技术、亲属与志愿者三个层面加强了人员队伍培训。在管理层面,着重抓好新上任的主管领导、干部和新上岗的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在技术层面,主要依托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将社区康复指导员培训纳入医学学分教育;在亲属与志愿者层面,重点普及康复知识,培训家庭康复等有关内容。
      
      抓网络重实效构建三级网络 实现康复工作全覆盖
      
      渝中区有残疾人1.14万人,他们分布在全区的每个社区。为了给残疾人提供就近、便利的康复服务,该区从2006年起,发挥全区医疗技术资源优势,与辖区医院进一步建立和加强了协作关系,分别建立了渝中区肢体、精神、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5个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同时还充分发挥社会民间机构作用,与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援助中心、阳光培智中心携手共建了2个渝中区智障人士日间活动照料站和职业培训基地。此外还在渝中区精神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建立起“绿丝带之家”工疗、娱疗站,在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建立起了“心灵驿站”社区娱疗示范站。自此,全区基本实现康复工作网络全覆盖,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体系完整。
      康复走进了社区,但那些长年卧床在家,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如何实现康复?“服务到家庭”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各街道的残疾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生签订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约定书》。只要一个电话,医生就可上门服务。
      至此,从中心、社区到家庭的三级康复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既解决了残疾人“康复无门”、“康复难”的问题,也使残疾人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康复服务的梦想!

    相关热词搜索:残疾人康复关爱进社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