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智慧人生 > 诗意地栖居的含义和意义 [现代诗意栖居]

    诗意地栖居的含义和意义 [现代诗意栖居]

    时间:2019-02-24 05:50: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东晋末年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人间仙境,也是农耕时代中国人的理想居所。
      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城市广场、花园小区、景观别墅等等,生活其间的人对所处的环境满意吗?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究竟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是最理想的呢?
      农业时代并没有设计师,人们的理想居所是居住者在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当地人在与自然过程和谐共外的过程中创造的。那个年代的公共场所充满含义,至今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能够见到,如山村的水井旁,几排纵横的条石,和几口古老水槽所营造的场所,记载了这个村庄几代人的苦乐生活,每天都有妇女们在洗衣、说笑,男子们在提水、饮牲口,老人们在条石上闲坐聊天,小孩子嬉戏期间……这样的场所是浪漫的、自由的、朴素的,功用十足且充满诗意的。这样的场所也可以是村头那棵披撤着浓荫的大树,和大树下大大小小的石头组合的空间,也可以是夏天的小河边,或秋天的磨场里,他们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有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人的精神的地方,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是人们心中最富诗意的场所。
      自从有了设计师,经过设计的场所和景观,多数被赋予了一定的主题,这个主题或是为表现设计师本人的意图,或是为显示君主、神权和机器的威严,或是以纪念和展示为主题,相对考虑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成分大大减小。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模式是什么?在他的五个方案中,72.4%的人选择了这样一种理想环境的典型模式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居室与宽阔的水面之间是开着小花的草地,水中有白鸭嬉戏,令人心旷神怡。在山水画里仿佛也多是类似的景观,这就说明可观、可游、可居的地方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是最适合入画的风。景。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对整个民族的心理暗示。所以,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心中理想的居住场所仍然是向往自然的诗意栖居。
      其实,追求诗意栖居是世代人的梦想,近代文明与古代文明有质的变化,审美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但是人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变的。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要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更加需要高质量的环境来实现精神方面的慰藉和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迅猛提高,加上外来文化源源不断的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层出不穷,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在物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在理论上、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对居住场所有了新的认识,向往外来现代景观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潮不断碰撞融合。但是,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理想居所的要求一如从前。
      在全球化脚步日渐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结构相对于从前有本质的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营造现代诗意栖居,必须做到尊重人和人性的本质需求,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地方传统文化。
      人是具有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动物,在选择居所的时候,首先是希望得到一个庇护的空间,从中能体验到安全感和领域感。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中的最基础两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也正是人的最本质的需求,朴素而富有人性,不同于时尚和文化上那些飘渺的东西。
      人在满足了最本质的需求后,对美和秩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期间出现过一些审美标准的缺失和审美定力的消减也在情理之中。只要我们能走出对西文景观和中国古典园林表面风格的模仿,从没有设计师的时代景观中多加体味,尊重人的本质需求,一定能设计出新时代的理想居住环境。能让使用者找到连自己都说不清的潜意识里内心呼唤的体验。
      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人类和自然一直是和谐共处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人口暴涨,能源紧缺,出现了破坏自然和自然过程的例子,结果是给人类造成了更大的灾难。所以,理想的居所一定是尊重自然和自然过程的环境,保证原有的河流自然畅通,森林可持续利用,原有植被、动物数量均衡。并通过保护、减量使用或代替使用、废弃物再利用以及实现再生的方式节约资源,保证各物种的和谐共存。
      台湾建筑评论家阮庆岳说:“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最佳先天重要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条件下做出不卑不亢、适切响应的建筑。”场所亦是如此。我们只有回归自然,从没有设计师的年代的和谐场所中寻找地主精神,从蒙古包里鲜艳的挂毯上,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间,从西南山区飘香的米酒里,从黄土高原窑洞上空的缕缕炊烟中,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居住场所。这种场所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越是那些平民性的故事和传说,越能真实地反映出区域人民的生命信仰和生活支柱。
      著名景观规划师约翰・西蒙兹说过: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能令人产生愉快的体验,同时也能产生美的体验,及对和谐关系的感知。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对天人合一的信仰从来就没有改变,所以我们依然要力求遵从上述原则,营造出具有同样精神的现代诗意居所。

    相关热词搜索:栖居诗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