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读后感
  • 发言稿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述职报告
  • 作文大全
  • 教学设计
  • 不忘初心
  • 打黑除恶
  • 党课下载
  • 主题教育
  • 谈话记录
  • 申请书
  • 对照材料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脱贫攻坚
  • 党建材料
  • 观后感
  • 评语
  • 口号
  • 规章制度
  • 事迹材料
  • 策划方案
  • 工作汇报
  • 讲话稿
  • 公文范文
  • 致辞稿
  • 调查报告
  • 学习强国
  • 疫情防控
  • 振兴乡镇
  • 工作要点
  • 治国理政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教育整顿
  • 党史学习
  • 建党100周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14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14篇

    时间:2023-08-15 12:20: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摘要: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14篇,供大家参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14篇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1

    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El就业都是硬道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袁贵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考虑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 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人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El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就业视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高飞西安科技大学2008-04-15

    2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李会勤社会心理科学2009-08-15

    3嬗变、现状与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跟踪调研(1982—2012年) 优先出版李光红; 亓晓庆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 17:25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2

    摘要:文化创新有助于今后我国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在转变过程中。就当今来讲,文化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很严重。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在前几年的时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强。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国家所懂动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生怕入错行误终生。如今职位竞争激烈、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艰辛过程,大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即使初次就业不是很乐观,以后也可以重新选择喜欢的职业。我国高校毕业生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一些对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文化创新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怎样看待文化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对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综合修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大学生毕业量逐渐增多,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文化创新应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创业,有足够的社会历练,而且工作会稳定些,工资也没有很大浮动。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决定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在毕业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理性的分析自我与现状,应该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因而让自己保持激昂、稳定、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社会上的地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强。就更应该文化创新,这样才符合当代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就业。进入新世纪,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

    大学生应把自己与社会相结合,创新新的文化形式。这个行业竞争激烈的年代,我能从事的职业与我的理想中的职业之间存在多少区别啊?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样去弥补这个差距呢?理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选定自己喜欢的职业。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更需要创业精神。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应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文化创新,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 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害怕选错职业。如今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以后也可以重新择业。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也是职业上不可缺少的德性。“诚信”对于我们的要求不仅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应是经过长时间的笃行才能得以体现。我们做事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不偷懒,能吃苦,做善事,不推诿,不逃避;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能力,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文化创新有利于当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吃苦耐劳,文化创新,让自己保持激昂、稳定、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社会上的地位。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综合修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文化创新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不能没有文化改革和建创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我们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根本上的创新、理论依据上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是21世纪最为核心内容。

    大学生要有敢于文化创新,创业的勇气,虽然一路很艰辛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不但要有创业的思想,更要有创业的勇气和耐心。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为促进就业,各个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害怕,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文化创新有利于当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卢洪刚,余颖。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

    [2]程新锋,丁养斌,姬洪波。“四融入”促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5(1)。

    [3]柴慧婕。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

    [4]刘宏波,刘华桢。大学生创业综合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3)。

    [5]许倩,马国强。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6)。

    [6]金秀兰,敖亚新。关于完善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研究[J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3

    摘要: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较高层次人力资本配置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困境为前提,分析其影响,探析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国家人才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

    就业;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模式探析

    大学毕业生是政府、学校、家长和个人进行长期投资的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其在社会中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凸显。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发挥不了自身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而长期找不到工作,处于身体和思想都散漫的状态下,会使其对自身、社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从而产生敌对心理,寻衅滋事,影响社会稳定。甚至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为了就业而就业,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对教育的虚假需求,产生大学生失业与教育深化的恶性循环。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对大学毕业生保险进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对毕业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以签订信用协议的方式,由专门设立的管大学毕业生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对象是指非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后,有劳动意愿并且积极寻找工作,却仍未找到工作的应届大学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退出机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准入机制

    应届大学生需根据学校和政府保险机构有关规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等身份证明到所在大学填写《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并办理当地银行卡(银行卡类型根据各地规定不同,用作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后,于毕业次年一月一日发放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出机制

    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就业标准)且已缴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退还个人缴纳部分,到相关机构消除信用协议;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六个月,未满一年内找到工作,且已缴足并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剩余未领取就业保险金算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中;应届大学生毕业十二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管理机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主体是大学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业保险的保险机构――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应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建立一个第三方机构,并根据学生的特有身份设立学校内,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资聘请职工,负责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保险的准入与退出。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监督机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监督机制由失业保险监督机制监察,但应在机制内部开辟出专门主管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部门,对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筹资渠道与基金管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大学生的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国家、学校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筹集的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学校的性质,全部并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项组成:

    (1)财政补贴;

    (2)学校从学费中扣除的就业保险费;

    (3)个人缴纳费用;

    (4)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5)依法纳入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比例

    设置阶梯缴费模式,并在调查中,根据调查者的生活支出情况分为不同的缴费比例。0元至1000元的缴费比例为2%;1000元至1500元的缴费比例为3%;1500元以上的缴费比例为4%。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几种途径:

    (1)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风险小,收益稳定但低,面对通货膨胀带有贬值危险,需国家政策给予优惠利率,以此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2)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风险较保险小,受益较银行利息多,受通货膨胀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安全性系数大。

    (3)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银行运营管理、投资融资,同时具有监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条件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给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按照规定参加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所在学校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在大学生毕业前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竞争上岗中失业;三是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又失业的人员不算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范畴之内,这也可能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中的失业人数统计指与一般统计中的大学生失业指标口径不一样。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等待期与领取期间

    就业保险金给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业较短的一段时间不发放就业保险金。1952年第35届国际劳工大会第102号公约规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断的情况下,头七天等待期的救济金不必支付。”但大学生属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劳动力,毕业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业当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个月等待期,给他们充分就业时间、等待期与领取期限均为六个月,原因如下:

    (1)是根据现有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是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当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与一定限额的补助,补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账户。)在失业六个月后收到补助金的规定。

    (2)每年三月开始举办大型应届生就业大会,一直持续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举办人才招聘就业大学,各地时间和次数略有不同,一直持续到12月份。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抵押归还

    1、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大学生与其他失业保险对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护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大学生的生活支出相挂钩。且因为缴费周期短,不能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给付标准的规定。

    (1)毕业前或毕业后次年一月之前缴足六个月的就业保险费。

    (2)可连续性缴费也可一次性缴清。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标准为500元(在受调查中,给付500元得到认同多)。

    (4)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为专项资金,不作为创业资金使用。

    2、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的领取待遇

    (1)领取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保险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医院就诊,可以按规定申请70%的医疗费补贴。

    (3)大学生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向其家属一次性退还所缴纳保险金。

    3、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的信用协议

    在领取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金六个月内或恰好届满六个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劳动关系为标准),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若六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领取就业保险,并继续按原缴费段和缴费比例缴纳六个月,再次缴纳学生就业保险金未缴满六个月就就业的,从就业下一月开始免交,已缴纳部分不退回,出具证明后从相关机构注销信用协议。

    六、结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基本生活,减轻其寻找就业机会时的后顾之忧,减轻大学毕业生的家庭负担,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学生,加大就业成功的几率,对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稳定社会秩序、增加社会财富有诸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凤石。创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刍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131-132.

    [2]卢红梅,马杰。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4):116-118.

    [3]赵海峰。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68-169.

    [4]邓大松。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11-388.

    [5]李春鸽。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分析[J]。经济导利,2011,(4):57-58.

    [6]王静。关于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探究[J]。法制与经济,2012,(1):66-68.

    [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魏铭 李青云 王志敏 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4

    摘要: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El就业都是硬道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却始终存在。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其实现就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今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袁贵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制度。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他还强调,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还应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考虑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又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 因素。

    1、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全面认识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并与本班同学作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从气质上产生认同感。大学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最后,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要保持积极主动、乐观奋进的精神。

    3、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一个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在择业中,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一个深人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参加面试时,原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脑海里顿时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个就业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El就业都是硬道理。

    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活动是人们谋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应单纯地仅把就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就业视作为社会服务、体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5

    摘 要:机电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企业希望招聘到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理论知识,懂得思考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主要是想研究中职机电专业专业建设以及中职机电专业的就业情况。由此,本文主要是先介绍中职机电专业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职业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中职机电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就业现状

    一、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

    中职机电专业又称作为机电一体化,它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

    二、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一)全国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全国的方向上看,目前技术类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其中机械制造类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数据统计:电力电子、机械加工、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操作等技术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加了6%。尤其是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对市场来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临近年关,许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润而扩大生产,直接导致了技术人才的紧缺。从地区上看,近几年来华北及沿海地区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和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机电专业历届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各行业中,因此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分析:在今年这些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率在急速上升,同时继续对数控、模具专业、汽车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率,以发达地区为例: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4.83%。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4.29%和20%。以江、浙为例:今年对机电专业的技术人员的需求率较之去年增长了5%,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用人率提高了8.23%,而个别企业在今年加大对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部分以机电类为主的外资企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发展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专业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三)岗位人才需求状况

    在综合沿海地区以及本省的机电行业的发展的信息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人员需求增长16.4%;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人员需求增长12.8%;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需求增长6.4%;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人员需求增长5.2%;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人员需求增长9.3%;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人员需求增长5%;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人员需求增长11.3%;模具工艺设计,人员需求增长15.4%;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需求增长12.3%;汽车销售与保险,人员需求增长8.5%。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

    三、中职机电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方面,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我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态势良好,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目前,我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分布在安徽本省以及江浙一代以及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深受公司领导的好评。截止目前,我专业2007届毕业生意向就业率已经达到75%以上,个别专业如汽车专业的就业率已经超过87%。根据以上所掌握的情况结合我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专业学生无论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还是课程以外的实习上都具备了满足人才市场基本需求的能力。比如:以单纯机械类专业为主的数控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数控加工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沿海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工厂类人员、机械类人员,分别占岗位总数的14%、10%。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的占需求量的69%。因此我专业把学生的的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使机类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程序设计又能精确加工、准确操作,再经过半年的实习,接触到先进的设备,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更适合大多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在以电类为主的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在选择就业岗位的面积上要更加的广阔,加上某些岗位人才的奇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培养这个专业学生的时候我专业的侧重点就放在了如何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这一优势上,使这些学生的能力也从单纯的电类知识扩展到了与机械知识的共融,能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以汽车维修为主的专业,在社会当中的就业前景更是一片晴空,加上岗位上需要的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我们专业在对本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我专业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乐观。人才需求量很大,学校的培养也比较到位。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心态,从一线脚踏实地的做起,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马洪喜。试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资讯,2012(02).

    [2] 王全喜。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3] 周俊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 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

    [5] 宋利强。谈谈机电一体化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6] 张锐。刍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7] 张宇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6

    摘 要:

    当前,由于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生采取何种科学的就业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土木工程;就业;对策

    土木工程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开始逐步进行升级转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迈步前行,因此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整体预判,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要求不切实际,注定了就业过程的不如意。在新就业形势下,学生如何认清实际、找准就业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对学历的要求

    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是不一样的。2004年以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本科生甚至是高职生进入工程设计院都比较容易。2004 之后,本科生和高职生已很难进入设计院,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进,用人单位对新进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足以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在3S勘察与规划、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机械施工,新型材料与新型工艺发展应用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特点。土木工程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在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包括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学习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引进新型的人才。企业的改造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人才参与其中。另外,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人才缺口。

    3.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精细化的,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的高效利用、建筑材料要求环保、生态建筑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运用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主题,在建筑材料方面,会需要更多的绿色环保的工程材料;在工程技术方面,安全监测、修复加工等技术大有作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未来土木工程行业企业的运营会向专一化方向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模式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自身,打造科学就业观

    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是当下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整个行业不了解,对自身能力欠缺客观的评价,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十分盲目,他们往往在进入一个岗位一段时间后才发觉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转而另加选择。轮番几次寻找工作的经历才可能会使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然后在科学评价自身能力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就业观。

    2.增强学校教育和自学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当下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相对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滞后的,导致很多毕业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无力感。在复合型人才如此缺失的当下,如果能把自身打造为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那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这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院校方面需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以适应当前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等,要增强对行业的国际化、信息化的了解。

    3.摆正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施工单位永远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市场,虽然施工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对技能要求高,让很多毕业生敬而远之。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施工单位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线实际施工的经历,会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对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一线人员也可实现工程监理、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更高级别岗位的转变。很多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高级监理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都得益于此。所以毕业生要摆正心态,降低要求,培养能吃苦的品质。

    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两种因素导致:一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毕业生增多以及教育的滞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改变和端正,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此外,了解新环境下的就业趋势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872.

    [2]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9.

    [3]李佳,牛晓娜。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与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253-254.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7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8

    摘 要:

    当前,由于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生采取何种科学的就业对策,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土木工程;就业;对策

    土木工程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开始逐步进行升级转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迈步前行,因此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整体预判,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要求不切实际,注定了就业过程的不如意。在新就业形势下,学生如何认清实际、找准就业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对学历的要求

    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是不一样的。2004年以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本科生甚至是高职生进入工程设计院都比较容易。2004 之后,本科生和高职生已很难进入设计院,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进,用人单位对新进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足以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在3S勘察与规划、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机械施工,新型材料与新型工艺发展应用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特点。土木工程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在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包括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学习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引进新型的人才。企业的改造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人才参与其中。另外,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人才缺口。

    3.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精细化的,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的高效利用、建筑材料要求环保、生态建筑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运用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主题,在建筑材料方面,会需要更多的绿色环保的工程材料;在工程技术方面,安全监测、修复加工等技术大有作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未来土木工程行业企业的运营会向专一化方向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模式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自身,打造科学就业观

    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是当下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整个行业不了解,对自身能力欠缺客观的评价,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十分盲目,他们往往在进入一个岗位一段时间后才发觉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转而另加选择。轮番几次寻找工作的经历才可能会使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然后在科学评价自身能力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就业观。

    2.增强学校教育和自学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当下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相对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滞后的,导致很多毕业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无力感。在复合型人才如此缺失的当下,如果能把自身打造为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那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这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院校方面需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以适应当前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等,要增强对行业的国际化、信息化的了解。

    3.摆正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施工单位永远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市场,虽然施工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对技能要求高,让很多毕业生敬而远之。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施工单位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线实际施工的经历,会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对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一线人员也可实现工程监理、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更高级别岗位的转变。很多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高级监理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都得益于此。所以毕业生要摆正心态,降低要求,培养能吃苦的品质。

    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两种因素导致:一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毕业生增多以及教育的滞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改变和端正,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此外,了解新环境下的就业趋势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872.

    [2]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9.

    [3]李佳,牛晓娜。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与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5(1):253-254.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9

    摘要:文化创新有助于今后我国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在转变过程中。就当今来讲,文化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很严重。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在前几年的时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强。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国家所懂动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生怕入错行误终生。如今职位竞争激烈、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艰辛过程,大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即使初次就业不是很乐观,以后也可以重新选择喜欢的职业。我国高校毕业生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一些对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文化创新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怎样看待文化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对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综合修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大学生毕业量逐渐增多,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文化创新应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创业,有足够的社会历练,而且工作会稳定些,工资也没有很大浮动。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决定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在毕业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理性的分析自我与现状,应该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因而让自己保持激昂、稳定、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社会上的地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强。就更应该文化创新,这样才符合当代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就业。进入新世纪,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

    大学生应把自己与社会相结合,创新新的文化形式。这个行业竞争激烈的年代,我能从事的职业与我的理想中的职业之间存在多少区别啊?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样去弥补这个差距呢?理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选定自己喜欢的职业。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更需要创业精神。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应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文化创新,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 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害怕选错职业。如今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以后也可以重新择业。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也是职业上不可缺少的德性。“诚信”对于我们的要求不仅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应是经过长时间的笃行才能得以体现。我们做事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不偷懒,能吃苦,做善事,不推诿,不逃避;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能力,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文化创新有利于当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吃苦耐劳,文化创新,让自己保持激昂、稳定、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社会上的地位。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综合修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文化创新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不能没有文化改革和建创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我们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根本上的创新、理论依据上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是21世纪最为核心内容。

    大学生要有敢于文化创新,创业的勇气,虽然一路很艰辛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不但要有创业的思想,更要有创业的勇气和耐心。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为促进就业,各个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害怕,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文化创新有利于当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卢洪刚,余颖。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

    [2]程新锋,丁养斌,姬洪波。“四融入”促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5(1)。

    [3]柴慧婕。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1)。

    [4]刘宏波,刘华桢。大学生创业综合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3)。

    [5]许倩,马国强。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6)。

    [6]金秀兰,敖亚新。关于完善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研究[J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10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因受经济新常态和人口新常态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显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失业风险进一步加大。经济新常态不仅对我国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加大了现行就业政策调整的难度。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来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和服务职能,消除一切歧视和制度壁垒,为大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来保障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实质是:“减速度、调结构、上台阶,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战略取向。”[1]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意味着政府不能再沿袭过去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也不大可能通过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制定强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扩大就业。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趋向恶化的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高成本时代”已然到来,再加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强力推进,以及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都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面临诸多挑战,亟须加快调整和创新。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一)经济增速换挡,大学生就业岗位总量减少

    经济新常态的一大显着特征是:经济增速换挡,即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多少,在动态意义上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即经济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多,会直接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出现高就业率、低失业率现象;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限制就业岗位的增加,出现低就业率、高失业率现象。”[2]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是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只有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就业岗位的持续、稳定增加。在当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深化阶段: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了部分行业职工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导致部分企业用工不足;再加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明显下降,进而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岗位总量减少。

    (二)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是经济新常态的又一显着特征。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人才供给来源、劳动力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当前社会就业状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使得大学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供给与需求的类型结构性矛盾。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产能不足”,导致企业出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用工荒”;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理论学术型人才培养“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层次结构性矛盾。即多数地方高等院校受高层次就是高水平的逻辑影响,为了盲目追求和提高办学层次与规模,而脱离为区域经济发展供给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使得高学历教育供给规模被盲目扩大,造成了高学历学生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并且还助长了“唯学历论”的不良社会风气。三是,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另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部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市场实际需求;还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经济增长动力切换,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的另一显着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和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依靠出口、投资、消费等外在因素,转为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等内在因素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外需变为内需、投资变为消费、政府投资变为社会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以及政府对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的下降,单纯依靠政府来主导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会越来越缩小,创新驱动和内需增长对高素质大学生资源的要求会持续增加。而我国大学生供给质量与宏观层面上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微观层面上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还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当前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如现实中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人,这不仅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还严重影响到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整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供需矛盾突出

    大学生供需矛盾由来已久,且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需求侧方面,由于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需求侧总量有所下降。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发生了新变化,原来一些旧的产业、行业现在要去产能、去库存,根本不需要再招人了,而且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还造成了一部分行业职工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此外,新产业、新业态对于大学生又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分布也不太均衡,以往高中层和一线城市的需求大,现在高中层的需求越来越小,二三线和基层的需求却相对增多。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方面,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不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

    (二)大学生供给质量不高

    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都对我国大学生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当前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一致的现象,“结果造成了一种普遍的、荒谬的状况:在一个国家中,熟练工人奇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过剩。”[3]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和产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创新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现实当中,我国结构性用工荒问题十分突出,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一方面,是企业对于技术工人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岗难求。

    (三)大学生失业救助难度加大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深化阶段,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不仅会加剧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还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从现正从事的工作岗位中被淘汰出来,陷入失业或待业状态。“无业不稳”,大学生一旦找不到工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或就业质量差,会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的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其家庭生活质量,还会使大学生个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导致其对社会的失望和怨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步伐的趋缓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的失业风险,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并对政府的大学生失业救助政策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大学生失业救助的难度。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创新取向

    (一)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深化供给侧改革来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

    一是,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解决高等教育的“优化组合”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的“优化组合”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二是,要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解决高等教育的“职教疲软”问题。解决高等教育的“职教疲软”问题,必须坚持“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而实现应用型教育产教融合是关键,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推进职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优秀应用型技能人才。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解决高等教育的“产能过剩”问题。解决高等教育“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要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一方面在于加强产业、行业以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理测算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数量,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于根据人才需求特点和趋势,针对不同层次和特点的院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改变高等院校建设雷同的局面。四是,走创新发展之路,以创新作为“新动力”,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同时,还要改变过去的以知识教育、灌输教育为主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研究,着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优化大学生能力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

    一是,要坚持办学理念创新,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明确学校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特色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二是,要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坚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这一主线,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三是,要坚持科学研究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坚持文化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增强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才是破解时下企业普遍出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性用工荒”难题的关键所在。

    (二)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以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来帮助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

    一是,政府要打出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利用政府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来拉动就业。同时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并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提高用人单位雇佣大学生的能力和愿望,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努力稳定和增加社会有效就业岗位。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大学生供给质量。要积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再进入就业市场,从而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和国家的创新能力,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三是,消除一切歧视和制度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必须消除一切就业歧视,切实将国家制定各项公平公正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影响劳动力自主流动的制度壁垒。四是,广泛搭建就业支持平台,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首先,要建设全国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数据库和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供给信息数据库,并促使“两库”有效对接,适时根据就业市场大学生供给平衡状况不断调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减少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次,要建立统一的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动态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大学生的求职信息,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最后,要设立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免费有效的登记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服务。

    (三)健全完善大學生失业保障制度,以加大对大学生失业的救助帮扶力度来降低社会风险

    一是,要完善大学生失业救助帮扶政策。首先,要将大学生失业群体纳入到失业保险范围内来,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大学生失业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其次,要加大对大学生失业保险政策的执行力度,督促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对拒不执行国家政策的用人单位要给予一定处罚,维护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最后,要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基金,把大学生保险机制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仍然游离于失业保险制度之外,应该及时在失业大学生群体中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适时提高失业大学生的失业保险金标准,依法确保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强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对大学生失业实行救助帮扶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咨询等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降低社会风险,在加强对大学生失业救助帮扶的同时还应该完善其他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根据国家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失业保险补助标准,同时要落实大学生失业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等相关制度,最大限度的帮助失业大学生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困难,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失业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还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其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只有主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深化供给侧改革来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同时,加快培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来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莫 荣,汪昕宇。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M]//。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6-53.

    [2]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

    [3]李盛平译着。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8)。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11

    关键字: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XX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XX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XX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XX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12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摘 要】就业是每个人和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是民生之本。随着高校扩招,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出。针对当前大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作用与来源;紧接着分析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巨大压力的原因;最后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渠道;措施

    一、就业信息的重要性

    从国内外关于教育方法与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方向的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刚刚迈出校园的学子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提供的就业信息来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灵活地调整教育模式。这样一来社会就能有效迅速的吸收高校输出的人才。[1]朱继光(2009)曾提出学校和企业应加强联系,共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此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当今就业的动态。根据企业的就业要求,发现的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的缺陷。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其中不少企业是私人企业。2、学校校园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校园网就业信息具有参考性。3、社会人才招聘会。社会人才招聘会所涉及的岗位多,信息广泛,是获取各种岗位有效信息的理想渠道。4、报纸或新闻媒体。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取的信息一般繁琐,缺少针对性。5、亲朋好友以及父母提供的信息。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此外,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国家相关政策和改革的影响

    我国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步入到了市场经济,但在户籍、社会保障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尚不健全。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制度的改革存在错位,这同样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例如:由于现在大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着良好的创业环境,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把目光都集中在那些较发达的城市。但许多大学生由于户口问题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创业申请贷款资金,梦想也就随之化为泡影。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不可能像国企那样为大学生提供很好的五险一金保障,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私企或小企业工作,从而形成了供需错位的现象。

    (二)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严重失衡。传统关于大学生是宝的说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大学生就业困难却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其增长率与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悬殊甚大。下面通过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简单了解一下高校招生人数以及毕业生人数的情况: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高校招生人数(万) 540 567 607 629 657 675 686 704

    招生人数增长率 5.00% 7.05% 3.62% 4.45% 2.74% 1.63% 2.62%

    大学生毕业人数(万) 413 495 559 611 630 660 680 700

    毕业生人数增长率 19.85% 12.93% 9.30% 3.11% 4.76% 3.03% 2.94%

    表1 2006~2013年高校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二者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1)高校招生人数及毕业生人数来自教育部公布数据;(2)高校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均通过计算得来;

    从上表中可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招生人数增长率和毕业生人数增长率可以看出每年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2013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均突破700万。这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范围。

    除此之外,部分高等院校墨守成规的教育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灵活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模式,用新知识、新技能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总之,[3]高校作为人才的生产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世纪的经济法则已经表明,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三)企业的要求苛刻,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剧增,使得企业掌握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招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利用毕业生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来抬高用人标准,对一般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学生简历不屑一顾。他们打着“吸收高水平人才”的口号,将目光集中在少数名牌大学,而忽视了其他一般院校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往往会使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产生自卑感,从而不愿意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竞争同一个工作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及不合理的求职方式

    就业观念对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行为影响很大,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心追求高薪金、高福利、环境适宜的工作场所。同时,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部门工作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种滞后的就业理念就造成了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因此,社会中往往会出现“有业无人,有人无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任意放纵自己。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能力没有得到较高的提高。此外正确的求职方式同样是获取理想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往往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求职的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求职方式主要有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以及电话求职。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性质需要不同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求职方式有着自己不同的方式和途径。[2]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面对毕业生人数和就业岗位的不对称现象,当前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及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最终实现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辅助、以学校推荐为媒介、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根本”的就业机制。

    1、 国家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坚持为大学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于积极响应“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大学生,政府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鼓励他们到贫困和偏远的地区磨练自己。第二,要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政府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第三、完善和健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国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为了实现大学生由岗位竞争者向岗位的开拓者的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他们提供贷款基金、法律援助等等。这种做法使得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健全教育制度、调整培养结构。国家要根据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招生计划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将相应的指标和政策及时传达到各个高校。

    2、 社会方面

    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了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最终使三大产业所能吸收的就业潜力也在逐年改变。因此,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问题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下面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到清晰的了解。

    年份 就业人员(万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例 第二产业所占比例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

    2005 74647 33442 17766 23439 44.80% 23.80% 31.40%

    2006 74978 31941 18894 24143 42.60% 25.20% 32.20%

    2007 75321 30731 20186 24404 40.80% 26.80% 32.40%

    2008 75564 29923 20553 25087 39.60% 27.20% 33.20%

    2009 75828 28890 21080 25857 38.10% 27.80% 34.10%

    2010 76105 27931 21842 26332 36.70% 28.70% 34.60%

    2011 76420 26594 22544 27282 34.80% 29.50% 35.70%

    2012 76704 257(★)73 23241 27690 33.60% 30.30% 36.10%

    表2 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

    图1 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

    图2 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比例;

    资料来源:(1)2005~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均摘自中国统计年鉴;(2)图1和图2是根据表1绘制出来的。

    从表1和图1不难看出每年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第一产业每年的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就业岗位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图2可以看到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大约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005年的23.8%上升到2012年的30.3%,上升了大约7个百分点,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1.4%上升到2012年的36.1%,上升了5个百分点,并且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例。

    3、 高校方面

    刚刚走出校园迈入社会的学子们往往由于涉社不深、缺乏社会经验、没有正确的定位,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处碰壁。因此,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和输出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做出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要让所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开设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就业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再者、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实例分析,多用一些成功案例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另外,对于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高校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产生对着门课程的兴趣。反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最后,当面临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化时,学生们应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任何方法和技巧是永远有效的。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可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见下表。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区别、相互关系

    内职业生涯规划

    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等因素的结合及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的前提,它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外职业生涯规划

    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因素的结合及其变化的故事。外职业生涯通常是别人认可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

    可以看出,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范围和方式等。但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所以高校在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让他们了解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规划。

    4、大学生方面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依赖性较强,凡事都要请教父母或询问朋友,缺乏主见。但对于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来说,正是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争取的时期。他们理应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业。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能提升人的内在动力。创新本质上概括了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蕴含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极大丰富和扩展了人自身的内涵。江泽民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二点、要具备竞争意识。竞争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能使人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如果一个人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没有了奋斗和进取的动力,那么他终究逃不过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勇于和善于竞争。第三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动机具有指导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同样受价值观的支配和约束,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着重要影响。[5]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意味着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其人生道路的垫脚石。

    参考文献

    [1]朱继光:。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

    [2]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中信出版社,2002年

    [3]游一行:《狼性法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4]李军锁、王胜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9月

    [5]李开复:《成功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13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进行改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观、职业观、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入学教育、素质能力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发展、择业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 全程化就业指导; 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专业知识不够强,与招聘单位的要求相差极大。从刚入学时,没有对自己进行规划,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不够过硬。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的发展、假期的要求以及专业等方面。

    学校课程安排的不够恰当,内容过于笼统,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到就业的艰辛。学业上拖延,把所有专业上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去做,导致了最后的专业学习结果不理想。生活上拖延,做事不够认真,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生活质量差。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导致就业的学生增加,相应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学生求职时表现出的不自信、紧张,导致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本应该得到的岗位错失。还有许多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就放弃了就业的机会。

    二、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方法

    ( 一) 引导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从开始就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将来从事工作领域的相关职业信息,并结合专业和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行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 二) 引导学生做足准备,应对就业压力

    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确立新的现代的“先就业积累经验”就业观念,不要因为工作条件不好就不选择这个工作,让大学生做足心理准备,面对就业的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有“就业教育与学业教育并重”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为将来的就职打下坚定的基础。

    ( 三)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保障,就业质量是就业好坏的标志,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真正做到人得其职、职适其人,促进个人职业生涯全能发展,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达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 四) 学校开设具体的职业与就业课程

    课程需要注入本专业自己的特色,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构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安排。在专业课中应该渗透就业的理念,使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过程。

    三、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特点

    ( 一) 教学系统性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几年学习准备和努力最终形成毕业的就业抉择。是贯穿整个大学始终的一种就业教育体系。

    ( 二) 教学分段性的特点

    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分段性,所以在就业问题上,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认识。在每个阶段上实施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

    ( 三) 教学模块化的特点

    从整体教学内容上看课程的内容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章节不同教师讲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授课。

    ( 四) 教学实践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择业观念的形成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实践改变而改变的,就业技巧、笔试、面试等都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实训为主。

    四、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设置

    从入学开始,把入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保持高考前的拼搏精神,确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根据同学们在大一的表现,许多学生由于上了大学之后,出现了思想上放松、学习上出现了松散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前景和就业形式不太了解。老师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专业的意识和职业发展的意识。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就业的艰辛,又要让他们体会到就业前景的光明。

    二年级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把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处在不同的阶段,也应相应的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成为全面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学习面,不光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开展好职业决策、思维创新、动手实践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是专业知识学习提高阶段,把专业思想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择业观。学生只有喜欢自己的专业,才会愿意去学这个课程,才不至于等到找工作时,发现专业技能弱,不被公司应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无论选择的专业是什么,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努力去做好。一定要学一行,爱一行,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敬业乐业精神。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给学生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知道成功的背后得付出艰辛与努力,激发学生从业敬业精神。

    四年级是学习实践的毕业阶段,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健康人生观。开始实习工作和面临就业时,这个过程许多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解决问题。开始实践就要注重人际交往关系,为人处事必须要遵循诚实守信道德原则,要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尊重他人。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意识强,单位集体个人就会更加地信任,对个人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是一个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个人发展指导为线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学生素质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立体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渗透的系统化工程。

    参考文献:

    [1]赵 曼,罗明晖。大学全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R]。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2008( 5) 。

    [2]姜兴健。陕西科技大学 2011 届服设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 11) 。 89.

    [3]冯小湖。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逻辑学研究,2007,27( 1) : 13-17.

    [4]周鸿雁。论学习的目的和动机[J]。 当代继续教育,2005,23( 3) : 46-48.

    [5]韦 钰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李 芬。当前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文学月刊,2008( 12) : 295-296.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篇14

    关键字: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XX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XX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XX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XX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相关热词搜索:就业形势大学生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怎么写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论文8000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论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研究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论文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论文1000字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论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