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同人”一词词义发展探究|当下最潮的词

    “同人”一词词义发展探究|当下最潮的词

    时间:2019-01-29 05:28:4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同人”作为一个有确切含义的词组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当然在长期的使用中,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也相应延伸出了其他的词义。但在中国的本土语境使用中,“同人”一词一直包含有“和”的概念,所以又常常写作“同仁”。基于共同的兴趣追求、社会理想,近现代报人创办了一批同人刊物,将“同人”一词带入了新闻学领域,传递着一种文人的政治与理想追求。1949年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氛围,带有某种身份认同之义的“同人”一词就很少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了,更不用说与“政治家办报”理念大相径庭的同人刊物了。不过,八十年代后,随着日本动漫的引入和欧美粉丝小说的流行,“同人”一词在另一个层面上复活了,不过它的词义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一、“同人”在古汉语中的基本词义
       “同人”一词在古书籍中并不是一个冷门词汇,相反还很“热门”。单就各个朝代对《周易》不同版本的注疏,都不可避免的提到“同人”,因为“同人”本身就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卦名。综合来讲,“同人”在古代汉语中大概有四种含义:
       第一、《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列居篇中第十三卦。由下离( ) 上干( )组成,卦形作“ ”,天下面有火,火是光明的,又向上升,有助于天之明察。卦名为《同人》,象征“和同于人”。“ 卦义是突破上下不相往来的局面,实现人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促成世界的‘大同’”。
       第二种含义是借指归向之民。南朝陈徐陵《梁禅陈玺书》:“殷牖斯空,夏台虚设,民惟大畜,野有同人”。
       但“同人”一词在古汉语中,更常用于指代志同道合的朋友。基于朋友间的仰慕神交,迁客骚人们留下了大量关于“同人的”的诗词。陈子昂的“逢太平之化,寄当年之欢,同人在焉,而我何欢? ”、王子安的“良朋不追神交以远,同人者方少见际”、 姚少监的“同人笑相问,羡我足闲时”、杜荀鹤的“山深长恨少同人,览景无时不忆君”等等。这里的同人不仅是“和”之人,更是一个或一群精神上能够深交共鸣之人。
      另一个常用意义是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或同行业的人,也称同仁。如《吴医汇讲》:“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医方集解・序》:“迄明,始有吴鹤皋之集《医方考》,文义清疏,同人脍炙。”
       二、近现代“同人”杂志大量涌现
       近代意义上的同人是融合了“同人”中第三、四层意思,多用于“同人办报”、“同人刊物”、“本报同人”这样一些新闻学方面的用语,亦可以看着报人自己对自己的身份的一种认同。
       “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奋斗目标。传统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方式,不外乎“居庙堂之高”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或者“处江湖之远”群集清议发表政议,但文人们对于社会中普通民众的责任是普遍忽视的。近代民族危亡的历史环境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继承了先辈们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使命,而且凭借着对世界大事和时代潮流的理解,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启民智的重要任务。
       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报纸、杂志等西方媒介的引入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评介时局、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平台。于是“文人论政”的基础上“文人办报”又成另一传统。
       “由于报人或者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绅商,或者通过某些来自各种渠道的经济支持,因此通过经营报纸媒体获得经济利益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在于实现办报救国的理想。这也是知识分子能聚在一起办报的思想基础,于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因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共同办报。目的是找到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自我的园地,这些同人办报不带功利色彩,任性而为,他们自己出资,印刷,发行,不计稿酬”,这就是所谓的同人杂志。
       同人杂志在晚清时就已盛行,康有为、梁启超就创办了一些具有同人性质的启蒙刊物,其中最为代表的是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它是由维新派中不同群体基于“设报达聪,有益国事”目标上的基本一致所共同参与创办。这些同人杂志,既追求趣味相投,又不愿结党营私,在资金来源和人脉关系上五花八门。但在清末主要是以学会、社团、政党为中心的社会氛围中,同人杂志基本上是作为宣传工具来利用。
      如果以“同人杂志”来标明某个时代的社会特色,那么这个时代必是五四时期无疑。“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北京出版界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同人刊物渐渐取代社团会刊。不仅有新文化、新文学史上影响最盛的同人杂志《新青年》,还有《语丝》、《现代评论》、《现代》、《新月》、《独立评论》等著名的同人杂志。 “众多洁身自好,独立于政治集团之外的自由知识分子,借报刊为媒介,集合同道,共同发言,形成某种‘以杂志为中心’的知识群体。”
      纵观这些“同人杂志”,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同人杂志办刊宗旨与方针是由刊物的同人们共同的意志决定的。其次,编辑主体也是创作主体,编者和著者的身份合一是同人杂志的一大特色。第三,同人杂志在刊载内容上往往‘百花齐放’,在一个共同的方向上各抒己见。第四,同人杂志在办刊资金上多表现为集股制,在发行上走精英路线。”
      “同人”也广泛运用于报刊文章写作中上,如《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在《大公报序》中称“岁辛丑,同人拟创大公报于津门”, 张季鸾《本杜同人之旨趣》一文等。而以“同人”命名社团名称更是普遍现象,如京奉路唐山南工厂职工同人会、正太路同人救国会、上海市私校同人福利会等。更有直接以“同人”作为刊物名称的,如陈觉徽主编的《同人月刊》、《四洮铁路同人协会季刊》、《同代人文艺丛刊》。
      三、建国后“同人”一词与“同人刊物”的消失
      与国统区盛行的“文人论政”、“文人办报”传统不同,出于特殊历史时期的考量,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是“政治家办报”、“全党办报”、“全民办报”的理念,形成以党管理新闻事业的传统。
      1942年,面对严峻的社会政治形势,延安解放区推行了整风运动。在这次整风中,新闻方面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报刊进行了全面改革,推行“全党办报”方针。“强调党报必须由全党来办,不是依靠几个报馆同人来办,党报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整个党组织的一份子,自觉地把自己溶入党的集体之中,不允许与党唱对台戏。”。这一段话明晰的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办报方针,它更加强调集体意识,要求个人服从集体,不得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一切以党的利益为主,为党作宣传,做它的耳目喉舌。这显然是与追求政治独立、思想自由的同人刊物编辑方针大相径庭的。同时,党报也是明确反对同人办报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照资产阶级同人办报的思路办报,一切依照个人的意见、性情与兴趣办报,闹独立,就一定会出乱子”
       但是不能说中共是完全排斥同人办报的,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党与党报》谈到同人报纸形式上的特点,就指出:“在这个报纸上,报馆同人可以自己依照自己的好恶、兴趣来选择稿件,依照自己的意见来写社论、专论。总而言之,一切依照报馆同人或工作人员个人办事”。有时,党的报纸也称报纸工作人员为“同人”或“同仁”。“例如《党与党报》中说:‘报馆的同人应该知道,自己是掌握党的新闻政策的人,自己在党报上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选的消息和标的题目,直到排字和校对,都对全党负了责任’。重庆《新华日报》1947年的编辑部文章《检讨与勉励》写道:‘本报同仁,九年来只是不怕困难,不敢懈怠,日以继夜,勉励奋斗而已。’”
       解放之后,随着国家所领导的渠道对文化资源的规训与整合,同人刊物纷纷消失。偶尔的酝酿“同人刊物”的冲动,或者“夭折”,或者因“形势”原因而放弃。将自己编辑的刊物性质确定为“同人杂志”的胡风,在“同人杂志”的编辑理想中寄寓了推进国人思想和文坛大环境现代化的热切企望,但是在1955年却被划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在1956年11月的中宣部第一届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作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会议总结报告时明确提出了“同人刊物也可以办”,这是“为了有利于提倡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自由竞争。”在这次谈话鼓舞下,陆文夫、高晓声、叶至诚等作家策划创办一份名为《探求者》的同人刊物,要在中国文坛上创造一个流派。但这一刊物尚在雏形中便在“反右”风暴中被康生所扼杀,而他们也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这一现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改善。1978年北岛、芒克、陆焕兴等文学青年创办了一份油印刊物《今天》,成为1949年后第一份同人刊物。此后,已伤痕文学为主的同人刊物大量出现。不过在当代,受到市场经济的洗礼,纯粹意义上的同人刊物几乎不见,新闻人对自身同人的认同也趋于淡化。但“同人”一词在另一个层面上却活跃着。
       四、同人文、同人小说、同人女的出现
       打开百度,输入同人一词,可发现,反馈的3290万篇有关“同人”的网页中,大多数是与“同人小说”、“同人女”等相关联的。
       这里所使用的同人一词词义,是随着日本动漫一起引入中国的。查询百度百科“同人”词条,可发现它是这样定义的;“同人”一词来至日语“どうじん”(doujin),翻查日语字典,有两个解释,一是“同一个人、该人”,二是“志同道合的人、同好”。这里是解作后者,然而,在一般使用时,“同人”所指的不一定是指“同好”,也可以指“自创、不受商业影响的自我创作”。即是一个“自主”的情况、一种“自主文化”。
       同人作品初期主要出现于漫画文化,“同人志”意指以商业漫画中的人物为基础进行的二次创作。其后,“同人”更广泛用于指代爱好者用特定文学、动漫、影视、游戏作品中的人物在创作,发展出突破原作品情节、框架的衍生作品。英美将此称为粉丝小说(Fan fic tion,也被称作fanfiction,fanfic, FF or fic),而在中国则被称为“同人文”。二十世纪90年代,这一盛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文化现象逐渐被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接受并喜爱。随后,基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交流的简捷频繁、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丰裕,同人文化在青少年中愈加风靡,同人写作在网络中也呈现出爆炸式发展态势,数量泛滥,内容包罗万象。
       同人文中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网络上盛行的“同人女”。“同人女”并不是女同性恋,而是 “原指进行同人创作的女性群体,后常特指创作与欣赏耽美类同人作品的女性”,简单而言就是指喜欢看两个漂亮男人谈恋爱的女人。
       作为网络上的新兴词汇,“同人”一词已经与汉语中“同人”之意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常被认为时下使用的“同人”一词是外来词汇。但是“同人”作为一个有确切含义的词组,在中国本土早已存在,而且本身已含有丰富的含义,尤其是近代“同人报刊”的兴起,更是成为了报人坚守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一种身份认同。所以本文认为“同人”一次并不是外来词汇,现在的意义不过是在时代发展中增加的词义。
       时下,新闻人中呈现出某些浮躁状态,而新闻“挣工分”现象也并不少见,总体来说是因为缺乏某种身份认同和媒介责任。探究“同人”一次词义发展的意义,并不是理清一个词到底是外来词汇还是本土词汇,更重要的是想从近代意义上的“同人”一词找到适合中国本地的媒介责任和身份认同表达,让每一个新闻人真正的从内心中认同媒体人这一身份。
      
       参考文献:
       [1]方汉齐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候杰.与近代中国社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袁志鸿."同人"启示合作拓展的知慧[J].三联竞争力,2009(8).
       [4]余望.解读现代同人杂志―以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06(3).
       [5于继增.康生扼杀同人刊物[J].文史精华,2009(2).
       [6]张杨.始于呐喊,终于彷徨(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黄平.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以杂志为中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阮瑶娜.“同人女”群体的伦理困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8.
       [9]李晓南,王新.流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同人写作[J].辽宁教育行政举院学报,2009(7).
       [10]杨玲.粉丝小说和同人文:当西方与东方相遇[J].济宁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曹思婧,女,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李彦臻,女,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

    相关热词搜索:词义一词探究同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