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有良心的独裁者还是现代化的推手】

    【有良心的独裁者还是现代化的推手】

    时间:2019-02-02 05:35: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蒋氏家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关于这个家族的书籍也汗牛充栋。近年来两蒋日记尤其是蒋介石日记在美国逐步开放,使得学术界对蒋氏父子的研究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两蒋父子档案为重新评价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学术界逐渐驱散了笼罩在蒋氏父子身边的浓雾,揭开了他们神秘的面纱。单就蒋经国来讲,在众多传记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江南(刘宜良)先生和陶涵教授的著作。平心而论,外界对于江南被暗杀的关注远远超过他的著作,而今比较受到学界推荐的是陶涵的著作。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陶涵(Jay Taylor)教授以其在台北和北京的工作便利,广泛搜集海峡两岸及美国等地的档案资料,写就了两蒋传记,即《蒋介石传》与《蒋经国传》。两本书都迭受好评。成书在前的《蒋经国传》于2009年蒋经国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再次由时报文化出版公司推出新版发行。大陆也随即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所属的华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了简体字版,这表明目前两岸关系的和缓。作者为写此书专门两赴大陆、三访台湾,足迹踏遍蒋经国当年工作之地,访询众多与蒋经国密切相关的人物。
      在陶涵《蒋经国传》(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封面上印有胡忠信的一句话。他说蒋经国“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一个如此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有不同的面相。其在历史的转折时刻,为什么能够信仰共产主义而与其父对抗?为什么回到中国后又终其一生而追随蒋介石?为什么初退台湾实行严格控制的威权体制而能启动政改,将台湾推上宪政之路?陶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路。通读全书,读者不仅能对蒋经国的一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更能纵览两岸五十多年来的沧桑画卷。国民党败退台湾、中美建交、“美丽岛”案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陶涵笔下一一展现。
      《蒋经国传》不仅仅在于它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诸多如同莎翁戏剧一般动人心弦的历史细节,更在于作者具备了一种局外人的宏观视野,做到了“置身于外”,将蒋经国波澜起伏、盖棺而无法定论的一生放置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乃至东西两大阵营冷战的国际格局之下来观照,让后来者时而有豁然开朗之感,时而有一身冷汗之叹。蒋经国在国共分裂之后,滞留苏联,历经艰险而才能保全性命。其在苏联的经历,尤其下放基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我们不禁为传主捏一把汗。而其在回国后,从父命而习儒学,派到地方历练,革除地方各种弊端,创造了赣南模范,为以后从政积累了不少经验。抗战期间,蒋经国积极培养青年干部,吸收青年为国民党效力。抗战胜利后,以特派员名义赴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面对强大的苏联,蒋经国为国民党政府力争权益而失败,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其表一种同情。弱国之下岂有外交,弱权之国岂有平等。
      作者笔下的蒋经国是一个务实之人。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其政策,不固守意识形态。1949年对于蒋经国来讲,必然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年份。国民党退守台湾,如何在台站住脚并生存下去则是当务之急。面对异常混乱且对国民党不利的局面,蒋经国不得不执行蒋介石的威权政策,对台湾进行严格的戒严管制,并积极搜捕“谍匪分子”,实行“白色恐怖”,导致人民对国民党政权颇有怨言。与国民党结盟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认为其政权专制独裁。由于蒋经国在台掌控情治机关,亲自批捕抓人,造成了人们心中“独裁者”的形象。只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独裁者”还有温情的一面,是一个“有良心的独裁者”。因为当国民党政权的危机过去,特别是蒋经国掌权之后,逐步推行顺应民心之政策,注重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也不像其父深居简出,而是积极奔走于民间,体察民间疾苦,重新焕发了温和的亲民形象。在这个过程中,蒋经国的务实之策,也使得其成为台湾现代化的推手。
      当他认识到国民党反攻大陆单靠武力无法实现的时候,便转而将台湾建设成模范省,希望能够影响大陆,曲线“救国”。在他看来,将台湾建成模范省,主要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作者认为“至少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蒋经国就相信,长期而言,台湾要盼望永续生存,就得成为成功的政治、经济模范”。彼时台湾经济已然起步,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但当时的政治体制依然与1949年无异。为此,身为威权政治的受益者,蒋经国没有走上东亚其他独裁者与时势对抗、终至覆亡的老路,相反他容忍了反对党的挑战,一手终结了绵延两代的威权统治。
      与刘宜良《蒋经国传》收尾时的悲观不同,已然见证历史的陶涵充满生机地写道:“大体而言,到了1988年元月,民主政治虽然未臻完善,也相当粗糙,却已在台湾软着陆。”(P385)
      蒋经国是一个爱国者,终其一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面对日益增长的台独势力,他认为这对统一中国必然构成威胁。然其反台独的手法并非独裁者般的一味镇压,而是在“约束”台独势力的同时加紧实现台湾的现代化,以此来赢得民心、遏制台独的发展。他相对较好地处理了岛内的矛盾,维系了政局的稳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发展则无从谈起。蒋经国的措施在客观上使中国统一的进程未被打破。
      尽管仍有如李敖等人对蒋经国不满,但似乎并未影响他的形象与地位,这个多面的委员长之子在台湾人的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台湾人对他的好感皆高于乃翁。“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身影,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马英九语)也正是这样具有多面的委员长之子“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胡忠信语)
      该书在具有其价值的同时也不免美中不足。出版者在内容简介中讲该书“通过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今未公开的资料,发掘了不少以前不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秘密。……此外,陶涵还运用‘资讯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国务院等单位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所以《蒋经国传》引用资料之多、之广、之新,几乎说是空前的,英文版的《蒋经国传》,单单注释和索引即多达九十页”。(P11)然而,笔者遍读该书,并没有发现其注释有如此之多,也没有像出版者所讲,“除个别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删节和修改外,基本保留了原书的全貌”,(P399)似乎也不是封套上所说“一字未删”。所引注释也大多以作者访谈蒋经国故旧部属为依据,而档案所用者少。至于图片则只有60幅,并非有“80幅国民党党史馆珍贵照片首次内地刊发”。
      该书最早于2000年出版,随着近年来蒋氏父子相关档案资料的开放,出现了很多新的学术成果。但是新版并没有及时将这些学术成果吸收进来。姑举两例。第一章中讲到蒋介石没有生育能力。此问题已经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开放的蒋介石日记 证明子虚乌有。(蒋介石日记1929年8月25日,见纪录片《世纪宋美龄》或凤凰卫视网站)第十章中说,毛泽东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在“毛泽东讲话后次日,他的重要副手刘少奇由北京前往莫斯科秘密会谈”(P154)。事实是,刘少奇去莫斯科谈判在先,毛泽东发表文章于后,现在已有学者对这个史实做了详致的探讨。(沈志华:《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史学研究,讲究“置身事外”与“神游其内”相结合。作者对前者把握的较好,而后者则有所欠缺。该书对于蒋经国思想转变没有做细致的梳理,也没有对转变中的心理变化作出分析。如蒋经国何以在回国后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而转向国民党?想必内心一定有过挣扎,作者在这方面并没有论述。
      陶涵书中错误不少,其中一些错误,译者在行文时予以了及时的纠正,但仍有部分讹误,为译者所忽视。如第二章讲“枪手冲进会场,狙杀左翼领袖廖仲恺”,(P20)应为枪手在中央党部门口狙杀廖仲恺,第四章讲1934年夏天“张学良游历欧洲,回到上海,进入医院,勒戒鸦片烟瘾”。张学良戒除鸦片烟瘾应是在出国游历之前(P53)。第五章中“主席侍从室主任”(P67),国民党从未有过这样的称法,而应为“委员长侍从室主任”。第十章提及“1941年初,蒋介石派经国负责把故宫宝物安全运送到台湾”。1941年的台湾仍在日本侵占之下,何来蒋经国送宝台湾?此处应为1949年才对。另,1949年“1月15日,华北重镇天津被围困不久,即向人民解放军投降”(P144)o而我们知道,天津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激战后所攻占。如此行文,似乎有误人之嫌。另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很不如人意,如第57页“斯达林”应为“斯大林”,第169页“成攻进攻”应为“成功进攻”。类似错误仍有,此处不一一列举。希望这本书再版时能将其不足予以补正。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权威或无可挑剔。我们评价一本书也要对其做客观辩证的分析。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此书的瑕疵而断然否定其价值。瑕不掩瑜。笔者仍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描述蒋经国一生的著作,阅读此书能够使读者对蒋经国的一生有清晰的了解,做轮廓式的构建,对传主形成一种比较客观的认知,而对其中的成败得失也促使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总结。

    相关热词搜索:独裁者推手有良心现代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