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社会新闻事件【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社会新闻事件】

    社会新闻事件【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社会新闻事件】

    时间:2019-02-04 05:35: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很多艺术家都把自己创作的视角对准了那些同时代所发生的社会新闻事件,用来展示自己对社会道德舆论或者是文化意义的评判与态度。这种评判与态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新闻事件在艺术家的创作中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同时,通过艺术本身独有的传播途径与视觉效果扩大了所描绘事件的社会意义,并使之具有了某种影响深远的社会道德评判与文化价值阐述。
      关键词:艺术创作;社会新闻事件;文化价值;时代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那些社会影响程度大的事件,并且作出自己的喜好评价或者道德评判。这种关注反映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尤其如此。艺术家的创作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即是如此。艺术家会经常把自己艺术创作的视点放在社会新闻事件上,并通过艺术作品所独有的典型化表达与独特传播方式,使得该事件的意义超越新闻的时效性,并具有一种永恒的视觉感受与巨大的心理共鸣。当然,艺术创作对新闻事件的描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的艺术家的主观评价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来分析这种现象,来把握不同时期艺术家在创作中面对新闻事件的视点与道德评判的不同,从而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是深受其所处时代的文明与道德的影响的。
      一、《梅杜萨之筏》: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社会道德批判
      1816年的法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体国民的新闻事件:法国政府的 “梅杜萨号”战舰远征非洲,由于船长玩忽职守,直接导致了船只搁浅沉没,船长带领着船上的军官、贵族乘坐救生艇逃走,抛下了剩余的一百五十多人,并对想登上救生艇的人开枪。剩余的人搭了一只木筏,在大海上逃生自救。环境的险恶导致大量的人员在疾病、绝望与相互残杀中死去,最后仅剩十五个人被救起。当时的法国政府掩盖了事情的真相,只在报纸上登了一条简短的新闻短讯,并从轻发落了玩忽职守的船长。幸存者通过各种途径揭露了事件的真相,最后在法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籍里柯是当时法国著名的画家,他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之后决定创作巨幅油画《梅杜萨之筏》,用以揭露与展示事件真相所蕴含的悲剧与痛苦。作品采取了一种金字塔式的三角形构图。画面右下角是被海水浸泡得变了颜色的尸体,左边是衰弱得无法动弹的抱着自己儿子尸体的老水手,往上是一些一息尚存的人,他们正把一个最强壮的黑人水手拥簇着推到最高处,向海平面上出现的一个小小的帆影挥动求救的布条。籍里柯为了真实再现这个场景做了大量的准备,他去海边观察乌云密布的天空和气象万千的大海,用以描绘真实的残酷环境,并在画室里自己做了一个大木筏,请来患了黄疸型肝炎的病人做模特进行写生,把那种无望漂流的苦难表达得淋漓尽致,所有参观过这幅作品的观众无不为作品中传达的苦难与震撼人心的真实描绘所打动。
      “梅杜萨号事件”作为当时一个新闻事件,所带给人们的心理上的强烈道德感受是令人震惊的,而籍里柯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把这个事件真实地揭露给世人,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悲剧得以发生的背景黑幕,也对这个事件的真相进行了社会道德的深刻批判。新闻事件一旦转换成艺术作品,便被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之中,每一个看过《梅杜萨之筏》的人都有着自己内心的触动,这件作品也成为那个时代政治、文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格尔尼卡》: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中的人性疾呼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格尔尼卡仅仅只是西班牙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但是在今天,它却成了当代社会警示战争灾难的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这其中艺术创作所起到的作用是有决定性意义的。1937年4月26日,德国飞机对格尔尼卡的集市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轰炸,小镇夷为平地,两千多位平民死难。事件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这场灾难被称为“格尔尼卡大屠杀”。
      毕加索当时已经是立体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格尔尼卡大屠杀”震惊了他,他把构思中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壁画主题定格在了这次事件上,仅用了几个星期就完成了一幅高度为3米多,宽度接近8米的巨幅油画,表达自己对野蛮战争屠杀的抗议与哀悼,这就是《格尔尼卡》。作品采用典型的立体主义绘画形式,以夸张、变形的描绘手法以及象征、寓意的主题处理方法,表现在战争中普罗大众所遭受的死亡与痛苦的悲惨情景。毕加索把画面主题放在了战争暴行所带来的悲惨后果:母亲怀抱死去的小孩仰天倾诉;恐怖的牛头流露出狞笑;受伤的战马发出哀鸣;死去的战士躺在一朵鲜花旁;妇女举起的油灯要照亮一切黑暗与罪恶。整个画面没有彩色,黑白灰的构成烘托出画面的支离破碎感,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
      “格尔尼卡大屠杀”作为二战时期的一件著名社会突发事件,带给人们的是对战争的记忆,毕加索所创作的《格尔尼卡》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放大了屠杀事件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悯。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对战争罪行的无情鞭挞与对人性的疾呼,它把艺术创作与社会事件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心灵的呼唤,传达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人性价值。
      三、后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新闻解构与虚构
      二十世纪的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以前的历史所不能比拟的,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运用形成了信息化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主角也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媒介。而在艺术的发展中,伴随着杜尚、克莱因、安迪・沃霍尔以及博伊斯等艺术家的出现,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传统、反中心主义,这导致后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大量作品在面对传统权威以及社会现实的时候,采用了解构乃至虚构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对待社会新闻事件的时候也是如此。
      博伊斯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界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他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这1965年的行为艺术作品《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图画》中,博伊斯头上涂了蜂蜜,脸上覆盖着金箔,使他看上去像一个巫师,他怀抱一只死兔子,暗示了他向上和神,向下和动物和地已连结为一体。博伊斯认为人应该学会蜜蜂的勤劳,热爱和平,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个作品运用到了摄影、录像等新闻媒体的技术和宣传方法。而出现在作品中的整个行为事件,都是艺术家自己虚构出来的,在这里面,艺术、社会事件、新闻媒体的概念都变得模糊起来,艺术家成为媒体的使用者,成为新闻的始作俑者。这种虚构的新闻事件与艺术家的作品中的社会、新闻事件一起,构成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的众生相中的鲜活的一个缩影。
      纵观整个艺术发展过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总是有很多是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对各种社会新闻事件进行描绘,表达自己对同时代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的态度或道德以及文化上的一种评判。从艺术创作发展过程的角度看待社会新闻事件,或者从社会新闻事件的角度看待艺术创作都是一件很有比较研究意义的事情。社会新闻事件构成的强大社会影响,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艺术创作对社会新闻事件的再创造,根据时代的不同更加彰显出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没有某种文化超越时代而存在,这种时代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岛子.西方后现代艺术系谱[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社会新闻艺术创作事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