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沉沦郁达夫 读后感【浅析郁达夫与《沉沦》中的“他”】

    沉沦郁达夫 读后感【浅析郁达夫与《沉沦》中的“他”】

    时间:2019-02-04 05:41: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沉沦》是郁达夫最重要的小说,人们对该小说的看法纷繁杂乱,郁达夫也正是通过这篇小说走上文坛的。那么郁达夫创作该小说的动因何在。本文将从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情感历程、个人性格、作品,中国当时特殊社会条件来论述郁达夫与《沉沦》中“他”的关系。
      [关键词] 郁达夫 创作动因 性格
      
      引言:
      对郁达夫《沉沦》创作动因的研究,学界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沉沦》创作动因是由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创作的。《沉沦》的问世完全是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找到真正的思想的自由,这是其最大的动因。还有的认为《沉沦》的问世动因在于郁达夫本人的性格与当时西方颓废文学风格的影响。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写出《沉沦》。可以说《沉沦》中的“他”就是郁达夫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子。
      从性格上来讲,郁达夫个人性格比较突出,他敢作敢为,当郁达夫在西式学堂读书时因参加当时的学潮而被校方开除,再加上对当时的西式教育不满于是决定回家,在日留学期间,又受外族的歧视,所以从心底积压了一股难以爆发的能量,对郁达夫来说,选择文学创作是其发泄的最好途径。
      一、《沉沦》的创作动因
      郁达夫有个著名的文学观点,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1]《沉沦》这篇小说,正是其“自叙传”观点的忠实体现。《沉沦》不仅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更是他自我灵魂的大胆暴露。他把自己热烈的追求和卑弱的意志,焕发的才情和不幸的遭遇,高尚的情感和颓唐的行径,毫不掩饰地披露于读者面前,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作品将觉醒的人们的内心本能冲动和灵魂深处的压抑与挣扎和盘托出。不仅宣泄了他因“苦闷社会”所带来的人性压抑,更迎合了“五四”时期整个中国社会呼唤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潮流的需要。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当时郁达夫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特别是感情意识,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2]。《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3]”、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二、郁达夫与《沉沦》中“他”的关系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只有二十一岁,却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擅长写小说还精通旧体诗,外语还十分的好。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正因如此,《沉沦》整部小说带着浓郁的忧虑、厌世和颓废。开篇先点出“他”得了忧郁症,使得“他”对小说中所有的事都思之再三忧虑起来;这是个悲剧小说,偌大一个日本竟没有“他”生存的那一点空间,他讨厌这个世界,最后在道德的自责下,跳海自杀了;他也只有跳海自杀才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沉沦》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我们不难发现郁达夫与《沉沦》中的“他”不谋而合,作品带有极强的自传性色彩。身处异国的郁达夫与“他”得了忧郁症,使原本多愁善感、孤僻自卑的性格愈演愈烈。他喜欢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顾影自怜;而当他被挤在人群中,却感到格外的孤独。日本同学在欢笑,他总以为是在笑他,而“一霎时的红起脸来” [4];路上遇到日本女同学,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 [4]而不敢向他们打招呼。这种性格让他痛苦不已,就像一只被困在牢笼中的野兽不断的向四周冲撞,却怎么也无法摆脱,心中的那份“积欲”不停的膨胀,就要把自己都炸裂了缝。
      郁达夫与“他”虽然一个是现实中的真人一个是虚假的幻象,但同样身处异国,面对着异族的歧视,而现实中的郁达夫还能靠写小说来宣泄这种压抑,而“他”怎么办?从“被窝里的犯罪”到偷看少女洗澡,到偷听男女幽会,到走进妓院。虽然身体感到了一定的解脱,但还是冲不开道德的封锁,觉得自己不断的在沉沦,最后实在无法再说服自己的良心,只能选择投身海洋,用无尽的海水来洗涤污秽的心灵。”从这点上说《沉沦》是郁达夫发泄的产物,他只是将积聚在心里的仇和恨表达出来。“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1]而《沉沦》几乎就是郁达夫本人在日本的经历。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郁达夫《沉沦》的创作并不是偶然,它是郁达夫情感的发泄。是本我在极度压抑下的释放。
      结语:
      郁达夫的“自叙传"创作体式,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可以说《沉沦》中的“他”就是郁达夫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子。他的“性苦闷”文学作品也引起文学界广泛地争论。本文就是从他的成名作《沉沦》着手探讨郁达夫与作品的“他”的关系这个问题。这种创作对文学作品本身而言,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为读者提供借鉴的材料,有利于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自叙小说》[M],第1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2]《风雨茅庐》/《郁达夫回忆录》[M] 华夏出版社 2008-6-1
      [3]《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现代作家精选本[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1
      [4]郁达夫《沉沦》,《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自叙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8页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沉沦达夫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