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人品与诗品投射在山水中的异彩_诗品出于人品名词解释

    人品与诗品投射在山水中的异彩_诗品出于人品名词解释

    时间:2019-02-11 05:27: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张养浩 山水散曲 意境美 人格美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往往有“诗品出于人品”、“风格即人格”的说法,揭示作家创作同其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本文试就这种观点,围绕元散曲家张养浩的山水散曲,探讨其意境风格与作者人格情怀的互渗互动,从而加深对张养浩为人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张养浩是元代有别集流传下来的极少数散曲家之一,他的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共收散曲一百六十二首,且主要创作于他归隐之后的八年中。因此,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美景,抒发林泉啸傲的闲情逸趣,展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平和心态,就成为其重要的题材内容。如果说“仕与隐的观念一直支配着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命形态的抉择”①,那么选择了归隐园田的张养浩就必然要把他的这一“生命形态”投射于山水林泉之中,使内在的精神世界同外在的自然美景交融、契合,形成美妙的意境,从而记录下作者的“生命体验”、心路历程,并从中折射出其峻洁的人格美的光辉。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对其进行了分类:“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②即所谓明丽清新之美,雄浑壮阔之美,凄清悲凉之美,闲淡静穆之美。综观张养浩山水散曲之意境,当以三类归之,曰:闲淡静穆,明丽清新,雄浑壮阔。
      
      一
      
      在张养浩的山水散曲中,最能表现其隐居生命形态的,是闲淡静穆类的审美形态和意境风格。如下面一些作品: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
      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淡春天。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山川,都来杖屦边,早子称了闲居愿。
      ――[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寒食道中》
      蔬圃莲池药阑,石田茅屋柴关。俺这里花发的疾,溪流的慢,绰然亭别是人间。对着这万顷风烟四面山,因此上功名意懒。
      ――[双调・沉醉东风]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
      农夫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着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中吕・朝天曲]
      远村、近村,烟霭都遮尽。阴阴林树晓未分,时听黄鹂韵。竹杖芒鞋,行穿花径,约渔樵共赏春。日新,又新,是老子山林兴。
      ――[中吕・朝天曲]《咏四景・春》
      
      这些作品所选择摄入的完全是普通平凡的景物,是人所共睹、俱可亲历、均能体验的日常生活情境。清明时节的烟雨��,桃杏花开,游人赏春,野老闲话;绰然亭四周的茅屋柴门,荷花芍药,流水潺潺,时光悠悠;还有那绿柳夹堤,翠竹弄影,鸥鹭闲游,农人劳作;烟霭氤氲,黄鹂百啭,林中踏青,花径蜿蜒……这一切,简单纯朴,自然随意,完全出之以意兴所及,无丝毫牵强生硬之迹,更无人为斧凿之痕。目之所触,耳之所闻,身之所历,心之所动,纯然天成。在这种闲淡静穆的意境中,充分展示了作者无欲无求,与大自然混融为一的自我本真。而这,正是张养浩为人处世进退有道,质性自然,情操高尚之根源。能够遗忘自我,让自我完全融于外物,达到物我为一,神与物游的境界,从而超脱于俗世红尘,泯灭功利之心的人,往往具有赤子般的真诚与纯朴,其精神境界必然高远,人格抱负必然宏伟。张养浩就是这种率真自然的人,因此,他的作品散发出的就是一股闲雅淡远之气,静穆中显示的就是返璞归真之趣。
      
      二
      
      张养浩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明达的人,他总是将自己对山水林泉的深挚情感渗透在对自然美景的刻画描绘中,使画面荡漾出清新明快的气息,展露出瑰丽鲜亮的色彩意境。如: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杀江南。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梅花已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残照底,青出的草芽齐。
      ――[中吕・喜春来]《探春》
      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喜村深地偏人静。带烟霞半山斜照影,都变做满川诗兴。
      ―― [双调・落梅引]
      
      如果说闲淡静穆的山水散曲沉淀了作者忘情于现实、淡泊于名利、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命状态的话,这种明丽清新的作品则折射出乐观旷达,积极上进,热爱生命,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生命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④说的正是这两种不同意境下作品的特征。这几支散曲,无一不洋溢着欢快之情和喜悦之态,无一不刻印着作者追求“诗意人生”的深深印痕:云和山的相互依偎,相得益彰;野鹿与山猿的自在悠闲,适性尽兴;作者的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点染出的是对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那晴空丽日下的一江浩淼烟水,高空中飞翔盘旋的自在沙鸥,水面上气清色重的婀娜秋荷,河岸边鳞次栉比的俗世人家,天边由远而近的美丽画船,身旁迎风招展的醉人酒旗,一幅幅充满浓郁市井气息的动人图画,映现出的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当作者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前往大自然的怀抱中探寻春的痕迹时,伴随着早春的清新气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股盎然生机的勃发,倾听到了生命脉搏越来越有力的跳动,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律动,兴衰荣枯,新陈代谢,这就是生命的本质。作者分明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渗透进了笔底的意境中,因此,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春夏秋冬,明月白云,野水沙鸥,夕阳烟霞,便都激起了他的满怀诗兴,满腹诗情。很难想象,一个悲观消极的人能写出这样明丽欢快的作品。张养浩达观宽广的人格修养同他笔下清新明丽的意境美契合无间,水乳交融,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审美感受。
      
      三
      
      张养浩在元代知识分子中是一个德才兼备,有德政和实绩,政声极佳的官员。他虽淡泊名利,但不淡泊现实,既能知机勇退,更能奋进有为。其勤政爱民之心,忧劳成疾、以身殉职之为,莫不令人感泣敬佩。这种行为经历,昭示了作者的胸怀宽广、抱负远大,也表现了他为人处世豪爽旷达的作风。因此,他的山水散曲不乏具有雄浑壮阔之意境美的作品,如下面几首: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牧笛、酒旗,社鼓喧天擂。田翁对客喜可知,醉舞头巾坠。老子年来,逢场作戏,趁欢娱饮数杯。醉归,月黑,尽踏得云烟碎。
      ――[中吕・朝天曲]
      
      大自然中伟岸雄奇的景象,日常生活中热烈爽朗的场面,使作者陶醉、惊叹。于是,一幅幅奔涌着激情,裹挟着豪气,荡涤着天地风云的宏阔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长江浩荡奔流,水云缥缈变幻,金山寺巍然耸立,姿态万千,醉眼??中,虚实混融,不可分辨。在这辽阔的景象中,作者不仅领受到忘怀世事的超然快感,而且情不自禁,诗意大发,写下这回肠荡气的一腔豪情。当作者泛舟于大明湖上,看到水天相连,上下一体,波光潋滟,浩淼远大,影动城郭,楼台耸立,云山如画,白鸟长鸣。在开阔的视野中仿佛宇宙天地都涵容在自己的胸怀中,随船载来的除了满目春意,更有满怀诗情,这种诗酒啸傲的生活,令人神往。而民间社日的庆贺场面则充满了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锣鼓喧天,震耳欲聋,酒旗招展,牧笛悠扬,田翁好客,喜气洋洋,人们纷纷访亲会友,热闹异常,“家家扶得醉人归”。那浓浓酒意,憨憨醉态,洒脱无拘的行为,极尽欢娱的心情,萦绕在字里行间。在这类充分展示雄浑壮阔之美的作品中,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崇高远大的人生追求,自由奔放的个性激情,汇成了散发着熠熠光辉的人格魅力,使人精神为之振奋,心胸为之开阔,油然产生巨大的审美快感。
      毋庸置疑,作家的精神人格、价值观念、态度追求必然影射沉淀于他的创作之中,这正如黑格尔所言:“法国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⑤以张养浩山水散曲表现出的意境美同其人格美的相互渗透,确可印证。在专制残暴的元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下,文人想要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又想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实在是难以调和的“二律背反”。然而,张养浩却能触机先见,在仕隐之间“以义处命”,审时度势,游刃于进退之间,既能做到经邦济世,辅国安民,又能急流勇退,飘然归隐;一方面在朝廷屡次征召下坚卧不起,甚至拒绝了权高位重的吏部尚书之职,而另一方面却又在关中饥民嗷嗷待哺,垂死挣扎于百年罕见旱灾之时毅然接受朝廷任命,行车就道,肩负起赈灾救民的崇高职责,并且最终为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超越传统、驾驭命运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独立的生命意志和峻洁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灵性、活力和美不胜收的境界。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的散曲除了闲淡静穆、明丽清新、雄浑壮阔的意境美之外,为何难觅凄清悲凉意境的原因。由此可见,“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⑥,正是张养浩创作为人的形象写照,因为他的人生从未寂寞和绝望。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窦春蕾,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① 李瑞腾.唐诗中的山水[A].古典文学,第三集[C].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81.
      ②⑥ 张声怡,刘九州.中国古代写作理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③ 本文张养浩散曲均出自王佩增笺注.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M].济南:齐鲁书社,1988.
      ④ 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6.
      ⑤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相关热词搜索:投射异彩人品山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