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人生的无奈经典语句_人生的无奈

    人生的无奈经典语句_人生的无奈

    时间:2019-02-11 05:32: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的是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这些分析始终未能脱离开它的题材,受背景钳制太深。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分析,这首长诗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深深的人生无奈。这种无奈投射到文本中,表现为李隆基的人生无奈;透过文本,使人探视到白居易世界观中道德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从人类情感的共性来看,更隐含着传统的中国人深深的人生无奈。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 人生的无奈
      
      白居易创作的一贯特征是主题明白易懂,创作意图得到很好的贯彻:或在作品的开头结尾发议论作提示,或如新乐府那样加小序作说明。所以白诗的主题阐明一向不存在什么困难或争议,而长恨歌是一个例外。白居易对其创作所作的分类,也是一种主题的归类,讽喻诗与感伤诗即分别代表了他诗歌的两大主题――道德与感情。正如其诗所谓“风情”与“正声”:“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编辑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长恨歌》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是古今中外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从古人的评论来看,不外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明唐汝询《唐诗解》);另一种认为他仅仅写了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它激扬”(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二十世纪以来研究界对《长恨歌》的主题更是众说纷纭,隐事主题说、讽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时代感伤主题说等等。 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经过长久探讨,深入分析,才能揭示其底蕴。千古传唱的《长恨歌》,留给人们思索、猜测的东西实在太多。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与美学意蕴是非常深刻而丰富的。但是,历来对《长恨歌》主题的分析,始终未能脱离开它的题材,没有离开作品的成规,受历史背景的钳制太深。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既参照了真实的历史记述,又服从于民间传说中形成的李杨爱情故事的主题和情节模式。因此,人们侧重点不同,就从中释读出不同的主题内涵。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分析,长诗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深深的人生无奈,他将这种无奈投射在文本中,表现为李隆基的人生无奈;透过文本,使人探视到白居易世界观中道德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从人类情感的共性来看,更隐含着传统的中国人深深的人生无奈。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爱情之流始终跃动着瑰丽的浪花。传统封建礼教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的政治原因,使我们对古人爱情之作的评价不够合乎实际。西方文学中爱情作品重写爱情过程,我国古代文学则多写爱情的不顺利,情欲得不到满足而受到阻遏。相思爱恋之情在《诗经・国风》中已有诸多描述,抒写相思痛楚:“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风・简兮》);“云谁之思,美孟姜矣”(《�风・桑中》);“有美一人,伤如之何”(《陈凤・泽陂》)。屈原的赋继之成功地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追求,表现求之不得的执著咏叹。此后,汉乐府《上邪》、《有所思》等急切真率地表达相思,《古诗十九首》,华美动人的《洛神赋》,刚柔各具的南北朝乐府民歌,风靡一时的宫体诗,丰富拓展了相思触发媒介及情感层次,《玉台新咏》集此间爱情相思作品之大成。唐代边塞、宫怨、闺怨诗大兴,相思主题更受人关注。《长恨歌》继承了传统的爱情题材,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作所反映的爱情层面,蕴含着丰富复杂的人生情感和丰厚的文化内蕴。
      我们从长诗本身来看,白居易没有受历史事实的束缚,没有把李隆基和杨玉环仅仅当作历史上真实的皇帝和后妃来刻画,而是利用他们的爱情题材,对他们的爱情赋予一定程度的普遍意义。作者对李杨爱情的真诚专一,对他们爱情的执着追求,抱着歌颂赞赏的态度,而对其爱情的悲惨结局,又深表同情,从而表现出作者善良的愿望。白居易也没有因袭陈腐的传统观念把杨玉环作为“女人祸水”来鞭挞,而是把变乱的祸根归咎于李隆基的“好色”。表明李隆基既是爱情的追求者,又是爱情的破坏者,他追求爱情,沉溺于爱情,而荒废了政治,违背了道德。在政治、道德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中,他又抛弃爱情,希图挽回政治,回归道德。爱情的追求与破坏,天人之隔和生死之别的矛盾,就构成了这个具有特殊性的爱情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的“长恨”。对唐玄宗来讲,这是一种深深的人生无奈。
      唐玄宗励精图治,治理天下。他大权在握,不免也志得意满,寻求美丽的女子。他是皇帝,也是具有普遍人性的人,爱江山,更爱美人,是他难以逃脱的人生图式。“汉皇重色思倾国”,诗歌起句就一语道出唐玄宗寻觅佳人的切切情思。偏又是“御宇多年求不得”,追求不得,便会思之弥烈。价值是需要的反映,唯有在需要难以满足时,价值便愈显得重要而珍贵起来。杨玉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绝色佳人使李隆基忘掉了君王身份,忘掉了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以至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时达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情感投向专注于一体。持讽喻说者正是据此批评李隆基,整个一个荒淫奢侈的“好色”天子。然而,白居易对男子好色的看法却很宽泛,他认为男子对美色,即对美丽女子的追求是人的正常而自然的欲求。“尤物惑人”是白居易无法剔除的认识,但他又强调自己和普通人一样不能免情:“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不能忘情吟》)《李夫人》云:“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古冢狐》:“忽然一笑千万态,见者十人八九迷。假色迷人犹若是,真色迷人应过此。”人皆有情,君王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会为色所迷。因此,“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褒贬色彩便十分含混。《太平广记》卷四九四《夜明帘》载开元间张说门下教授书生自辩:“睹色不能禁,亦人之常情。”唐明皇形象正反映了中唐士人普遍具有且公然宣称的这种思想。随着诗的发展,“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了。“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诗人渲染他们忘情尘世,沉醉于缠绵的情境中。然而好景不长,“渔阳鼙鼓动地来”,一语不谐和音,破坏了这美丽的人间仙境。马嵬坡前,六军不发,贵为天子的李隆基此时也无力保全他心爱的妃子,眼看着她“宛转蛾眉马前死”。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他把“爱的需要”推到了后面。在江山与美人面前,他选择了江山,在安全与爱之中,他选择了安全,忍痛含恨舍弃了心爱的妃子,这一选择包含着中国男子千古而来的思想积淀。然而,面对杨玉环的死,他并非平静自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诗歌感动世人的正是这凄绝的人生无奈。政治变乱的发生,心爱妃子的失去,使玄宗见月伤心,闻铃肠断。天旋日转,车驾回京,路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玄宗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他选择了江山,却并未因此而得到江山。做了太上皇的玄宗,牺牲了爱情,又失去了政治前途,可谓两手空空,这时他对杨玉环刻骨铭心的爱与深切的思念,才更增添了令人同情的成分。“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物依旧而人已逝,触物生情,怎能不朝暮垂泪?生物钟周期性的变化,微妙地影响主体的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相思缘此涌起最动人的时刻是黄昏、夜晚、风雨之时和春秋两季,“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凄凉的晚景,政治上受排挤,被软禁的境遇,更加深了相思之情。“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孤独焦灼中,心理时间与宇宙时间拉开了悬殊的距离,与“春宵苦短日高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翡翠衾寒谁与共”更是伤心主人公心灵的倾诉与无奈的呼喊。然而悠悠生死之隔,竟然梦中相见也不曾实现,相思情切,凄婉动人。因此,海上仙山的出现,虽属浪漫主义虚构,却真实感人。幻境中的贵妃依然美丽如故,更增添了超尘脱俗的美,她重申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海誓山盟使她痛楚,究竟何时才能打破这天人之隔,比翼双飞,连理共栖呢?美好的过去一去不返,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只有饮不尽的绵绵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感事”传统。“感事”不同于“记事”。记事者,重在对“事”的客观叙述;感事者,重在对“事”的感受与体悟。事的色彩淡化,情的韵味加强,作家主体性得到强化。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感情的把握细腻真切,尤其是天人之隔的凄苦相思描写,更是哀婉动人,他诉说、宣泄、投入的是什么?不是一种讽喻,一种爱情,一点感伤所能解释的。我们透过文本,从创作心理深层来看,它也折射出诗人自身深深的人生无奈。这首诗不是历史的纪实,而是诗人对现实、人生的重构,成为白居易深层人生无意识的再现场所。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咏叹,寄托着自己的深情。据《白居易世袭家族考》《白居易生活系年》等书可知,白居易年轻时与出生于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同居,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但由于两人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社会门第观念和风尚的阻碍,两人没有能正式结婚。据考证,白居易早年的《长相思》《潜别离》《花非花》《冬至夜怀湘灵》《凉夜有怀》《寄湘灵》等诗,均与此次恋爱经历有关。
      《长相思》云:“妾居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两人相识很早,交往时间很长,结下很深的恋情。《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两首诗中都明白地提到她的名字。《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从中可见两人不仅是恋人,且已成为事实上的夫妻。唐代社会礼防风气虽或比较松弛,但这种非父母成命、媒妁所定的结合,转变为正式婚姻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潜别离》写出了两人的离别之苦:“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此诗感情极其沉痛。“甘心”意谓别无出路,无计可施。可见两人分别是由于客观压力,在现实的选择中,白居易的情感屈从于社会道德伦理。《长恨歌》写于白居易正式结婚的前几个月,白居易为失去了与湘灵相会的可能而痛苦万分。“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是冰冷的现实中白居易真切的感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正是借李杨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借李杨人生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诗人自己道德与感情世界的矛盾,他肯定人的情欲,但面临道德压力时仍无法摆脱历史、时代及自身思想的局限,屈从于传统道德、社会伦理,于是产生深深的人生无奈,人生苍凉感。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感情》诗云:“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飘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对信物的珍视传递出对感情的珍视,斗转星移二十余年,其感情还是那么深挚。江州失意,“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的伤感,何尝不是《长恨歌》投射的深深无奈的回响。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居易把自己人生的无奈投入《长恨歌》,寄寓在李杨爱情故事中,并且把它泛化为人类普遍的爱情与道德的冲突,泛化为普遍意义的人生无奈。为此,这首诗保持着它不衰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历代无数读者。由于长诗涉及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因此被偏执于社会性的阐释,忽视了其中普遍的人性意义,贬抑人性,以政治功利价值观整合人的灵魂。对个体需要,自我价值的蔑视与扑灭,是传统文化的弊端之一,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强调的是群体伦理价值,汩灭人性。而爱情的追求是人正当的生命需要,但它往往与社会群体规范相矛盾,两者具有一种不可调和性。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就是鲜明的一例。由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妃子,就必须遵从礼法,顾全国家,忘我的爱情生活,在他们是不能有的。李杨故事触动了白居易内心情感那条敏感的弦,使他抛弃简单的批判与歌颂,展现了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叹李隆基痛楚的无奈,感伤自己深沉的无奈,又何尝不是宣泄着整体的人生的无奈。传统文化与个体价值的冲突,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已显得无可奈何,民歌作者只能找到死这条反抗之路。白居易第一次以文人的自觉意识,感受抒写人生存的困境。《长恨歌》以后,这种痛苦的思索成了文人的自觉。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与白居易思想最为接近。贵为天子的玄宗尚如此无奈,何况常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又包含怎样痛苦复杂的内涵?陆游与唐琬真挚的恋情,又何尝不是以压抑自我价值屈从于传统伦理道德?这种人生的苍凉回荡在历史的高空,这就是《长恨歌》深厚的文化意蕴。历来对《长恨歌》的讽喻之说,受政治、历史观念的影响,这些已得性观念,往往先入为主,使读者带着一种相对的倾向性去读文本。这种成规存在于作品中,存在于阅读中,使读者局限于帝王身份,在讽喻中兜圈子。语言最初并不是表达思想或观念,而是表达情感或爱慕的。抛却这种成规,剔除帝王后妃之念,用自己的审美体验重构作品,从李杨刻骨铭心、凄恻缠绵的故事中读出新的意义,读出其中深藏的最普遍的人性意义,感受亘古回响的人生苍凉。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陈西洁(1969- ),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褚斌杰.白居易评传[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4][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种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周相�.《长恨歌》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6]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相关热词搜索:无奈人生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