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从欧阳修的《生查子》谈唐诗宋词时空交错的抒情特色_生查子元夕拼音

    从欧阳修的《生查子》谈唐诗宋词时空交错的抒情特色_生查子元夕拼音

    时间:2019-02-12 05:38: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唐诗 宋词 时空交错   摘 要:《生查子》是一篇抒写离情的名作。本文从该词入手,分析了古典诗词中时空交错对情感抒发的独特作用,以及蕴含的民族文化因素。
      
      欧阳修的《生查子》是一首抒写离情的名作,词中抒情主人公因心仪对象的失约而泪满春衫袖,这种离情别绪孤独惆怅,让每位读者感叹回味,唏嘘不已。这首佳作究竟为何能如此揪读者之心呢?笔者认为情感落差的渲染和时空交错手法的巧用,赋予这首《生查子》巨大的艺术魅力。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是一首咏元宵佳节的词。上片和下片内容很简单,情景类似,都是写元宵佳节的灯市。在灯火的照耀下,闪闪烁烁,朦朦胧胧,为抒情主人的出现渲染了气氛。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通篇对比。上片景与情对比,景是闹景,情是“幽”情。主人翁是闹中取静,情是甜蜜而不安的。下片同样是情景对比,景仍是闹景,情却是“忧”情,是失落、感伤之情。上片的比较是同一情感基调,下片的比较就是情感巨大的落差,将望穿秋水的急切忐忑与爽约的无奈苦闷放在一起,形成巨大落差,这种盼得急切却又失望之彻底,极易唤起读者与抒情主人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增强了这首词的感染力。
      情感落差的渲染是这首词抒情的成功之处,而情感落差的营造又缘于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抒情手法。“去年”、“今年”将读者带进两个情境,情感历程却历时一年。而“依旧”二字含有丰富的意思,表面上是指灯,其实可指地点的相同,也可指人的相同,此情此境,便将“去年”与“今年”的距离拉近,使得单向的时光似乎变得可以轮回了,而时光是在单向的隧道里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形成愿望与现实的不统一,这就是李清照词中所说的“物是人非”。“物是人非”能给人以沧桑巨变、世事难料的效果,这也正是人生最无能为力的表现,也最能引起普天下有情人的共鸣。时空交错手法的运用赋予这首词最大的抒情和想象空间。
      诗词是以抒情为旨意的文学体裁,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在唐诗宋词中,时空交错是诗人词人常用的抒情手法。我们先来看看唐诗中的两个典型诗作: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寄给妻子的诗歌,抒发诗人身在他乡,雨夜牵挂家中的妻子。诗中围绕“问归期”展开,一头是诗人,一头是妻子,展现了空间距离感。问归期是当初诗人离开之时,妻问促其早归,“未有期”是诗人答叹归期无准。“何当”既反映了诗人身处他乡的现况,也显现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憧憬。一头是当初,一头是现在;一头是未来,一头是当初,展现时间距离感。“巴山夜雨”重出,一为客中实景,一为归后谈助,虽然情景相同,但时间不同。“期”字的两现,“巴山夜雨”的重出,构成了诗歌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这种时空的交错增强了诗歌的抒情的效果,将情感抒发得回环曲折,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杜甫的《月夜》同样如此:
      
      今夜 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望月思家的名作。天宝十五年,杜甫带领一家大小逃安史之乱,来到 州,寄居羌村。诗人孤身一人离家北上,启程不久被捉,滞留在沦陷后的长安。第一联诗人望着眼前的明月,想起 州的妻子。第二联虽然仍然写家中,但“遥”字暂时将诗人回到现实即长安。第三联又写妻子“独看”“忆长安”,担心丈夫的安危,时间之久挂念之深,字里行间显现。第四联“何时”即是憧憬未来,也再一次暗示了诗人现实的处境,所以现实未来均写了。“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整首诗从妻子写起,到诗人,再到妻子,到诗人和妻子,空间上从 州到长安又到 州。时间上有现状也有未来,在希望中又含有回忆。诗歌将思念的双方写来,时间和空间上又相互交错,章法紧密,词旨婉切。可见,时空交错是我国古典诗词重要的抒情方式,是古典诗词感动激发人意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赏析唐诗宋词的一把钥匙。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产生较早,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四句一绝,从《诗经》开始。但作为诗的格式,并给以“绝”的名称,则是齐梁以后的事。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收集汉代的四首五言四句诗,给他们加了一个题目“故绝句”,而在吴均的五言四句诗,加的题目是“新绝句”。“绝句盛于唐代,有美必臻,别为一体”(王 运《湘绮楼说诗》)。有唐一代,诗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绝句也佳作辈出。初唐工之者众,初唐四杰尤其擅长。盛唐绝句写得兴象玲珑,句意深婉,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天然成趣,浑然无迹。
      “绝句难作,短语长事,愈读愈有味为佳”(马鲁《南苑一知集•论诗》)。在短短的篇幅里,既要做到格式上的押韵、对偶,内容上的起承转合,情感上又意味深长,对于诗人来说不可谓“最难工”(杨万里《诚斋诗话》)。对唐人来说,绝句“虽为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四)。
      唐人在绝句的创作手法上尤其讲究。“唐人绝句,有重复字而不恤者。”如前面所说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期”字两现和“巴山夜雨”的重出,能在结构上起到对应回环之艺术效果,形成抒情上的一唱三叹,加强抒情力度。如杜牧《华清宫》:“晓风残月入华清”,又曰“朝元阁上西风急”。又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中只更易数字,诗歌音韵上形成回环往复。第一、二句写去年,桃花灿烂,人也笑容可掬,含情脉脉,诗人亦心中泛起几丝爱的微澜,然而双方都不曾点破,欲说还休,此情可待,让人遐想。第三、四句写今年,“人面”、“何处”、“桃花”、“依旧”分别与前两句对应,然而“不知”二字却写出不同的结局,令人失落与沮丧,与前面的情感也形成了对比,形成情感的落差,令人扼腕叹息。通过空间的数易、时间的变迁,将人的悲欢离合展现出来。
      其实唐人绝句“不恤”用重字,就是充分拉伸时空的张力,通过时空的交错,实现小体积大容量,将诗歌的抒情性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唐诗中最得风人遗意者,唯绝句耳。意近而远,词淡而浓,节短而情长”(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利用时空形成的立体感,让读者拥有充分的遐想空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这不仅是唐诗魅力所在,也是宋词之所感人的地方。这种手法在宋词中也用得较普遍。晏几道的《临江仙》就是一首典型的巧用时空交错抒情的词: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频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是晏几道写给歌妓小频的,是怀旧忆人之作。上阕开头便写词人思愁凝重,因怀人而梦,为解愁而酒,一个为情倦态,借酒消愁的多情人。梦里不知,梦里多欢,可是总会有梦醒时分的时候。酒醒后,更见孤独。“高锁”、“低垂”显见寂寞之深。“去年”二字,交代愁的原因:“春恨”,同时也把镜头转换到了过去。接着描绘了一幅暮春独立怀人图。词人因去年春恨直至现今仍睹物思人。“微雨”“落花”景物相同,均是春意阑珊。燕子也似曾相识,“燕双飞”与“人独立”形成鲜明对比。今昔形成明显的对比。下阕又回到过去,“记得”二字将词人带回往日两人美好的初见。“两重心字”,细节描写,“琵琶弦上说相思”,虽为初见,却似重逢,心有灵犀。“当时”虽然引出的是过去的景,但却从而今的角度诉说。所以这首词从现实的思愁和寂寞入手,“去年”将过去的镜头很快地闪现一下,仍继续叙说相思寂寞的心境和处境。“记得”二字将笔触重点回到过去,“当时”二字又将现在的镜头很快地闪现一下。所以这首词频繁将今昔对照,形成时空交错,将悲欢离合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增强了抒情效果。
      时空交错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与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有密切关系。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时间的流逝与人的生命意识相关联。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时光流逝,对时光的高度敏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共性。屈原就在《离骚》中感叹“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兮……贫士失职志不平”,寄悲情于秋景的描写,千百年来受到不少文人学士的赞赏和推崇,引起他们的共鸣。杜甫《登高》、李白《悲清秋赋》、刘禹锡《秋声赋》、李后主《浪淘沙》和欧阳修《秋声赋》等将悲秋主题发扬光大。对古代文人来说,生命价值对政权的皈依,使得他们在实现人生的价值过程中,对生命之舟的把航,增添许多不可知和无奈。时光飞逝,在宇宙的永恒面前,他们常常会感叹人生的苦短。他们便将这种无奈和无助写进文学,尤其是诗词。这种感情具有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即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叶嘉莹语)。中国的古典诗词也因此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基金项目:该成果是江西省教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析,编号:JXJG-06-01-86
      作者简介:邹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抒情交错唐诗宋词欧阳修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