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从《诗经》看周代的婚恋习俗】

    【从《诗经》看周代的婚恋习俗】

    时间:2019-02-12 05:43: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周代 婚恋习俗   摘 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全面展示了三千年前周代人民的社会生活画卷。其中大量的婚恋诗形象反映了男女交往从宽松自由走向严格拘谨的态势、聘娶婚这种缔结婚姻的主流形式、一夫一妻制与媵妾制并行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周代的婚恋习俗。
      
      周代是中华文明的早期时代。产生于这一时代、时间跨度为500年的《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的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占相当篇幅的婚恋诗全面、发展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婚恋习俗。
      
      一、男女交往从宽松自由走向严格拘谨
      
      西周立国之初,周公旦就在“分帮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通过对前代文明的总结、继承,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是为《周礼》。《周礼•地官》中有“媒氏”一职,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①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一是统治者设“媒氏”之职的目的是“导民婚配”,以使民无旷怨、人口繁衍、国家昌盛。
      二是从制度上规定了男女的婚龄上限:男三十,女二十,过限不嫁娶者要“罚之”。《召南• 有梅》中的女子唱道:“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 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②这个女子从梅子黄熟,纷纷落地,树上还留七成、三成到全部落光,联想到自己青春流逝、嫁期将尽,夫婿仍无着落,于是情急意切地吟唱出了这首渴求爱情的诗歌。
      三是“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文字,显示了西周初年的民风开放。从中我们看不到后世儒家礼仪经典(如《礼记》、《女诫》)中规定的“男女不杂坐……不亲授”“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等条条框框,男女交往相对自由,于是,《诗经》中就出现了大量迥异于后世,风格自由明朗的恋歌。
      周代年轻人的相识相恋多始于传统节日聚会。《郑风•溱洧》描绘了郑国的一对青年男女在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到溱、洧二水边参加祈福消灾的民俗活动,女子主动邀请男子,男子愉快地接受,二人说说笑笑,互赠芍药表达情意的美好画面:“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 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陈风•东门之 》描述的是陈国青年男女在集市聚游的日子里,欢会跳舞,互相倾慕,赠物结情的图景:在那东门的榆树、宛丘的栎树下,在那南方之原的集市上,子仲家的大姑娘放下手中“绩麻”的针线活儿,“婆娑”起舞。我看她像盛开的荆葵花,她赠我“握椒”表情意。
      《诗经》还有许多表现热恋中的男女自由约会的情歌。《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风•桑中》里面的小伙子唱道:“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思念之人她是谁?姜家美丽大姑娘。约我来到桑林中,邀我欢会祠庙上,送我告别淇水旁。)《郑风•子矜》中的郑女爱上了一位衣领青青的士子,禁不住“悠悠”情思,在城楼上约会恋人,望眼欲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齐风•东方之日》里的齐女更是率性大胆,干脆到男子家中与其幽会,她的恋人满心欢喜地唱道:“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随着时光的流逝、礼教的深入,青年男女的交往逐渐失掉了原先宽松自由的环境,开始受到礼教的拘束。《 风•》中的女子为追求婚姻自由,不顾世俗对女子自守贞信之节的要求,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远离父母兄弟,私奔到恋人那儿去了。诗中评价她:“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明显地包含着对她的谴责,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舆论。因此,《召南•野有死麇》中的怀春少女虽在青年猎人强大的追求攻势下接受了他的爱情,但在约会的时候却表现得相当矜持、谨慎,她对恋人说:“舒而脱脱兮!无感我蜕兮!无使 也吠!”(慢慢地来吧轻轻地跑!别掀动我的围腰!别惹得狗儿汪汪叫!)这与上文提到的幽会恋人的齐女有迥然不同的风格。同样,《郑风•将仲子》里的多情少女虽深爱着恋人仲子,但仍要一遍遍地劝阻心上人不要翻越院墙与己相会,因为“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从这战战兢兢的话语中,可以想见当时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
      
      二、聘娶婚成为缔结婚姻的主流形式
      
      周代已经进入体制完备的宗法社会,在此基础上实行的聘娶婚是缔结婚姻的主流形式。聘娶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必备条件,以“六礼”为婚姻仪式。
      《齐风•南山》中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中也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可见,不经父母同意,没有媒妁牵线便不能结成合法婚姻。《卫风•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已私下约定终身,但因“子无良媒”而“愆期”。《 风•柏舟》中的少女爱上了一位梳双髻、发丝垂垂的美少年,发誓到死不变心(“之死矢靡它”),但遭到母亲的反对,她无奈下发出痛苦的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娘呀!天呀!你真不体谅人呀!)说明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决定权。
      “婚姻六礼”,一般认为创始于周,完善于汉,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纳采”是男家先派媒人去女家转达求亲之意,女家同意求亲后,男方致送求亲礼物大雁。“问名”是男家请媒人“执雁”询问女子的姓名、生辰八字等。“纳吉”是男家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宗庙占卜,以测定婚姻吉凶。若得吉兆,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纳征”是男家派媒人到女家致送聘礼。“请期”是男家卜定吉日,由媒人征求女家同意。“亲迎”是结婚之日,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
      《卫风•氓》中的男子“卜尔卜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体现的正是男方通过占卜纳吉、请期以及亲迎的程序。《召南•鹊巢》中说:“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描绘的是新郎用百辆彩车亲迎,女家以百辆彩车相送的盛大场面。《大雅•大明》写周文王迎娶太姒时的盛况:“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看来,无论是平民、贵族还是天子,结婚都要行“亲迎”之礼。一般“亲迎”的时候,宾客要唱颂婚歌曲。《周南•桃夭》是赞美新娘的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欢快的歌曲将新娘比为娇艳妩媚的桃花,祝福她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周南• 木》是祝贺新郎的歌,“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的反复咏唱表达了宾客对新郎的无限祝福。
      
      三、一夫一妻制与媵妾制并行
      
      一般学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缓慢发展,婚姻制度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婚、亚血缘婚、对偶婚、专偶婚五个阶段的变迁。以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偶婚为现代人所熟知。专偶婚俗称一夫一妻制,就是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在现代文明以前的漫长时代,它实质上是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礼记•昏义》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从中可见,自古以来的君主妻妾数量之众。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经济能力的差异,平民多实行一夫一妻制,而士人多实行一夫多妻制,周代的贵族男子中更盛行媵妾制。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③“兄之子”指兄弟之女;“娣”指女弟,即妹妹。也就是说,周代诸侯娶妻,女方多以新娘的侄女和妹妹为随嫁,这些女子即为“媵”。“媵”是经过聘娶仪式,陪新娘出嫁的小妻,不同于后世的陪嫁女仆。《大雅•韩奕》中描绘韩侯娶妻:“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祁祁”,众多貌。诗句极言陪嫁姐妹之多,以“祁祁如云”、“烂其盈门”形容之。《卫风•硕人》中描述美女庄姜出嫁卫国的盛况:“庶姜孽孽,庶士。”“庶姜孽孽”指一大群陪嫁的姜姓女子衣饰华贵。《邶风•泉水》倾诉一位远嫁别国的卫侯宗室之女思归不得的愁思,诗中提到:“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姬”是卫侯姓氏,“诸姬”指随嫁来的同姓女子。这两首诗中的“庶姜”、“诸姬”都是“媵”。
      周代以后,媵制消亡,但妾制依然盛行。从《礼记•内则》上“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条文中可知,妾是不经聘娶仪式来到男子身边的女子,她们或者是私奔来的、买来的,或者是亲朋好友赠送的、皇帝尊长赏赐的。妾的地位低于妻,但生活中往往有“西风压倒东风”的状况,《邶风•柏舟》或可为证。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有分歧,一者认为是一贵族女子身为正室却不受宠,兼被群妾忌恨,忧闷而做此诗;一者认为是一贤臣不被君王重用,反被小人谗害,忧愤而做此诗。作者若为女子,诗中的“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当指她因为得罪了众妾,反受欺侮的处境。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反映出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的矛盾。
      《诗经》中大多数婚恋诗体现的是平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情愫。《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唱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名男子在东门外如云的游女中,只爱那位白衣青巾的女子。《邶风•击鼓》中的那位戍边思家的士兵低吟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心中牵念不忘,发誓白头偕老、生死与共的人是他唯一的妻。这些诗歌从正面表现了普通百姓专一执着的爱情观。另一方面,那些著名的弃妇诗也反映出了平民的道德观念和婚姻状况。《卫风•氓》中的女子被三心二意的丈夫休弃,她愤怒地斥责丈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我做妻子没差错,你的行为有二心。你这个人太放纵,三心二意没德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说得多诚恳,没想今日会变心),可见要求爱情的专一在当时已成为通行的道德观念,并往往以誓言来坚定这一信念。《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与丈夫一起度过了贫困的日子,家庭富裕后,丈夫却另有新欢,而她被迫离开了家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走在路上慢腾腾,脚步向前心不忍。不指望你送多远,可你只送我出门。)《小雅•我行其野》中女子的丈夫“不思旧姻,求尔新特”(不念结发妻子,却把新欢找寻)。那女子独自行走在返乡途中,无限凄凉却又强自宽解:“尔不我畜,复我邦家。”(你不好好待我,我就回我老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你不好好待我,我就回我娘家。)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她们的丈夫见新弃旧,身边不能二女并存的婚姻状况。
      《诗经》的婚恋诗反映了三千年前周代男女的婚恋习俗:从自由交往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相识相恋到嫁娶成婚,甚而变心离弃。情感的波澜、“六礼”的程序、妻媵妾并存的格局,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在后人面前,让我们去欣赏、深思、珍藏。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荆煜君,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① 陈戍国.《周礼 仪礼 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11月.
      ② 赵逵夫等.《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8月.
      ③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相关热词搜索:周代诗经婚恋习俗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