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韬光养晦,怎样英译?]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怎样英译?]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6 05:42: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阅读《读书》去年七期杨慧林先生的文章《关于“韬光”的误读及其可能的译解》,得知当前一个问题:成语韬光养晦要怎样英译,才不至于叫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城府甚深、心怀叵测。   当然,现成的译文是有的,几家汉英词典异口同声: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这个译文杨文不赞成,我也不赞成:杨文不赞成,是因为它恰恰就犯文中指出的毛病,正好给“中国威胁论”提供证据。我也不赞成,却以为问题首先在于译文走样。何以见得?请英汉对照,做一点分析。
      先说“韬光”。hide one’s capacities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能耐”而非韬光――韬光者所要韬的光的确可能是能耐,但也可能是名声、品德、行迹、作为等等。而且,韬光者之中有一类人物,例如陶渊明,所求无非“守拙归田园”,并不以为自己有什么能耐,译者不可替他自诩。所以,韬光英译我想不如径直作sheathe one’s light。再说“养晦”。bide one’s time分明是等待时机,哪里是养晦?养晦者确实有可能是在等待时机,可也未必一定就是;“归田园”以“守拙”之人,还等待什么时机?翻译既然固执忠实,译者就没有权利替养晦者或者替作者把话说死。养晦英译,我以为不如作cultivate obscurity。
      把我建议的两个半段译文连接起来,韬光养晦就译成了sheathe one’s light and cultivate obscurity。这样英译是否如实,敬请评论。不过,我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即令可以这样翻译,即令这个译文得到大家批准认为确切,它――或任何其他译文,条件仍是如实――仍然未必就不显得城府甚深、心怀叵测而授人以柄。这一层恐怕还得看语境如何,看看是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韬光养晦――比如说,是五柳先生陶渊明,还是洪武皇帝朱元璋。
      陶渊明之避世逃世是出了名的。《桃花源记》道尽了他那个避和逃的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梦境当然难以在现实达到(尽管如此,人们却一直在做这个梦,从桃花源梦到香格里拉,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可见这秦时乱多么源远流长而人心有多痛楚),“守拙归田园”、“心远地自偏”却是做到了的,是他实际的行为。所以昭明太子萧统《靖节先生集序》中称“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以韬光养晦为圣贤之道而引他(靖节先生)为辉煌的榜样。sheathe one’s light and cultivate obscurity说的如若是他,那就可以保证无论在什么人眼里也断乎不至于有心怀叵测的嫌疑。
      朱元璋的韬光养晦同样足够典型,但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比同代的草头王们高明,接受了谋臣朱升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由于缓称王,朱元璋没有招来元朝大军立时围剿,避开了诸多草头王立时败亡的覆辙,后来就当上了洪武爷。所以,一个“缓”字既韬且晦极尽其妙:缓称者,暂时不称,以后条件具备再称也,而且到时候称起来就远远不止于王也。后日的辉煌尤其映照着他早年的韬晦之深沉而得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既然如此,要说他的韬光养晦也是恭行圣贤之道修身养性,并非在韬他的雄心壮志晦他的实力暴力,恐怕是谁也不肯相信的。
      杨文言及新版《辞海》对韬光养晦的释义“做出调整、以正视听”一事,批评说:“对于西方世界,如此轻易地修改《辞海》甚至可能引起更大的疑心。”我同意这个批评。词语含义约定俗成,载入辞书,是改不得的;而且,也根本改不动。但辞书定义之外,词义还受启迪和制约于语境。因此之故,翻译者解读原文总是要看看上下文如何;翻译既已完成,读者阅读译文也必定要看看上下文如何。说得具体一点,要看看实行或言说韬光养晦者何许人也,看看他一向的言行,乃至近几十年来他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所有这些都是解读的重要根据。所以说,同样的“韬光养晦”四个字或同样的英译,语境相同解读自然相同,语境不同而要求解读同一,是做不到的,跟有没有英译或怎样英译全不相干。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一○年九月二十二日皂君东里

    相关热词搜索:韬光养晦英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