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南京1912酒吧街攻略【独家专访:南京“乞丐本科生”调查】

    南京1912酒吧街攻略【独家专访:南京“乞丐本科生”调查】

    时间:2019-02-26 05:27:5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05年第7期“重榜出击”:      [新闻回放]:本科生求职受挫桥洞住三年      一名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系名叫张新生的男子,2002年毕业后留在南京找工作无着,三年来居然住在南京市区一桥洞下,靠捡食垃圾为生
      住在附近小区的宋女士说:“我在汉中门桥下的桥洞看到过他。他住在桥洞三年了,靠捡吃垃圾为生。周边知道他的人都喊他‘呆子’。”
      昨天上午,在知情人宋女士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张新生睡过的桥洞。里面堆积着大量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的尿臊味和恶臭。一只破棉鞋、一团旧棉絮、三两个啤酒瓶……
      宋女士说, “呆子”几乎每天都在桥洞边转悠,饿了就到旁边的汉中门菜场附近捡吃垃圾,渴了就喝污水。
      在过道边摆修车摊的沈师傅告诉记者,“呆子”很老实,从来不偷,也不会向行人索要东西。他每天都笑嘻嘻的,所以大家都不讨厌他。“呆子”经常坐在人行道边看人家下棋,但从来不主动跟人说话。
      沈师傅告诉记者,最近一次看到“呆子”是在20多天前。“呆子”跟着一个年约四十、精神有些异常的女子离开了,从此没回来。直到看到张新生哥哥张科生贴了一张寻人启事,周围的人才知道原来“呆子”竟是本科生。
      张科生说,他们是江西遂川人。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张新生排行老末。经过连续三次高考,张新生终于考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药理系。兄嫂东凑西借了几千元送他到了南京。
      记者采访到了张新生上大学时的班主任施老师,施老师告诉记者,张新生性格内向而且很执拗,毕业时,他曾给张介绍了几个工作,但张都嫌工资不高没接受,非要考研,但连考两次都没考上。后来张新生又因期望值太高未能找到工作。再后来就没有他的消息了,但施老师说他不知道张新生一直住桥洞。
      (2005年4月8日江苏南京《金陵晚报》)
      
      张新生是怎么沦为乞丐的?他的成长历程是如何的?其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西江月》杂志社的特约记者忆萍先生深入张新生的家乡――江西省遂川县珠田乡杨湖村,进行了采访。
      
      寻找张新生的家人
      
      去张新生家采访的前一天,记者在公安部门的协助下,查到了张新生家的住址,然后通过“114”查询到其家里的电话号码。当天晚上,记者与张新生的大嫂――张科生之妻郭金莲取得联系。她在电话里证实,那位“因考研而流浪的大学生”就是张新生,并告诉记者,其丈夫张科生已去南京寻找弟弟了。她要记者去采访时,先去遂川县珠田乡乡政府大院内找她,她在那儿做事。
      13日是个晴朗的天,早上7时许,记者出发前往遂川县张新生的家。在公共车上,记者就听到有乘客在议论张新生的事情。
      到达遂川县城后,记者又转车前往5公里外的珠田乡,在路人的引导下找到了郭金莲。其时,她正在乡政府大院内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工,负责搅拌水泥和砂浆。看到记者来了,她叫记者先等一会,让她把搅拌机内的砂浆送完。之后,郭金莲擦干满脸的汗水,就去向老板请了假,并换下那身浆迹斑斑的工作装,带着记者前去她在三里路之外的家中。
      
      嫂子眼里的张新生:18年间没叫过5次“嫂子”
      
      郭金莲领着记者沿着一条蜿蜒的碎石路往家中走去,此时处处是满园春色,一派桃红柳绿,黄莺啼鸣的田园风光,但记者却无心去欣赏这派绚丽的乡村景色,一看到郭金莲那因长年劳累而过早苍老模样,眼睛中因为生活沉重而不时流露出的缕缕无奈和忧伤,心情便变得异常沉重。
      一路上,郭金莲语气平静,向记者缓缓地述说着。张新生父母都已经70多岁了,有兄弟姊妹4人,张科生为长兄,二哥叫张桥生,远在新疆工作,一个姐姐就嫁在附近的村庄,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975年出生,在遂川中学高中毕业,经过2年补习后考上大学,而并非有的媒体所说的家有7个兄弟姊妹。
      郭金莲说,当年她嫁到张家时,张新生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性格上是有点孤僻,喜欢认死理,是个“书呆子”,但人却很聪明。作为家中的长嫂,郭金莲对张新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张新生在临近高考前夕,因营养跟不上大病了一场,为了不影响张新生的高考,郭金莲夫妇在细心照顾着弟弟的同时,还买来了许多营养品给他补充,但遗憾的是那年张新生还是名落孙山了。
      尽管郭金莲与丈夫是靠卖体力挣得一点微薄收入,但夫妻俩还挤出钱来供张新生上大学。目前,她的女儿在上高中,儿子也读小学六年级了,除此之外,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供张新生去读研了。为考研的事,夫妻俩还遭到弟弟的不解和父母的埋怨,说张新生走到现在这一步,就是由于他们不愿供其去读研究生。每当说起这事,郭金莲就哽咽而不能言语,泪流满脸。
      郭金莲还告诉记者,其实张新生是个不太爱讲究的人,虽然喜欢穿西装,但穿的都是些“过时货”,他也从来不向家里提过买衣服的要求。有一年张新生回家过春节,张科生看到他的衣服很旧,才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张金莲说,张新生与她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18年,称呼她“嫂子”还没超过5次。她说,他们夫妻既然已经付出了,就不会去思回报,供张新生上学的钱,他们从来就没想过要他还。一谈到张新生今后的生活,郭金莲就颇感忧虑和无奈了,她担心他还会没完没了地坚持去考研。
      郭金莲的家在杨湖村村口,尚未装饰的红砖毛胚墙房子,在周围中显得“鹤立鸡群”。她心情沉重说,因为供张新生上学,房子盖了10多年,到现在还无钱装饰。到达她家门口时,张新生的母亲在外面做农活,老人满头银发,刀刻般的皱纹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眼里流露出一种压抑已久的忧愁。见到记者到来,老人很是热情,忙把记者迎进了屋里。
      
      亲友眼中的张新生:心高气傲不会拾垃圾
      
      张新生的姑母张仁香当天正在张家做客,对于有媒体报道说张新生“神经上有问题拾食垃圾”,她显得很激动,连连摇头表示难以接受,认为媒体报道不符事实。她说张新生是在她眼里看着长大的,只是因为受家庭贫困的影响,性格内向,不爱去与人交往,但为人却心高气傲,眼光较高,不愿意丢脸。他之所以坚持要考研,其根源还是面子问题,觉得不在南京找到一份工作,怕被人笑话自己没能力,因此即使是在外流浪,也不拉下架子。张仁香一再强调,人们在桥洞里看到的所谓“张新生”,与真正的张新生是两人不同的人。
      为此,张仁香还向记者介绍了一件事。前不久,张新生向在南京工作的姨妈借过200元钱,当时处于借钱度日的张新生,以“自己的衣服穿得不够整齐”为由,不肯上14楼姨妈的家里,而是要姨妈把钱送到楼下去给他,姨妈多次叫他上楼去,都被他拒绝了。后来,姨妈打电话把这事告诉了其家里,因此3月初,张科生才又第二次去南京寻找弟弟了。
      张的表嫂康春萌也认为,以张新生的性格来看,他“拾食垃圾”的可能性不大。她认为张新生只是认一个“死理”,且不愿跟人沟通,有些固执。但却很有志气,太要面子。她还告诉记者,张新生的父母都老实巴交,与邻为善,在村上也深得他人的尊重,现在出现这样的结局,是谁也没有料到的。
      
      父母眼中的张新生:脾气特犟认死理
      
      接近中午时,张新生的父亲张盛萍从外面回来了,老人也是霜染两鬓,一说到这个令他担忧不已的小儿子,就感到非常痛心。他始终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就要选择这样一种几乎是逃避现实做法?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怎么就不为家里想一想呢?”至于张新生这几年在外做了些什么,张盛萍表示不知道,是别人看了报纸后才告诉他的。老人介绍说,村里人都知道儿子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从小爱读书,不会撒谎,也不和别人吵口,主要缺点就是不愿与外界接触,脾气特犟,他认了的理牛都拉不回来。他透露到,张新生考上南京中医药大学那年,还曾萌生过不去读的念头,想再复读一年考清华大学。
      采访中,张新生的母亲坐在一旁,说话极少,只是不停地流泪和叹息,除了偶儿会插上几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无语,长久地凝视远方,看得出,这位满腹辛酸的母亲,时时都在心里期盼着飘泊的儿子能尽快归来。
      张盛萍非常难过地向记者回忆了儿子毕业那年的荒唐抉择,其时,正好有一家江西的医药公司去南京招聘,对方给他开出了3000元的月薪,但就在要敲定这份工作时,仅因为合同里有一条“工作期间三年内不准考研”的规定,张新生就拂手而去,轻易放弃了这份难得的工作。一说起此事,老人就特别地揪心。
      采访结束后,老人坚持要送记者到村口,并对记者再三表示感谢。面对张新生纯朴而又无奈的亲人,记者的心沉甸甸的。
      
      村民记忆中的张新生:人很老实
      
      离开张家后,记者又在附近的村庄向村民了解张新生的事,但大多数村民都表示不清楚他在外面的事情,只知道他是在南京上大学,考研了多年,平时极少回家。对于其为人,村民们只是停留在他小的时候。村民普遍认为,张新生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平时也不太爱说话,不会惹事生非,像个女孩子一般。
      
      母校遂川中学:将对张新生给予极大关注
      
      下午,记者来到张新生高中时的母校遂川中学。说明来意后,该校彭副校长对此感到极为震惊,同时又深表遗憾。张新生读补习班时的一位郭老师说,他对张新生这个学生已经印象不深了,也是刚从报纸上看了相关报道才知道这事的。他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张新生为考研竟到了如痴如呆的地步,以张新生的学历和专业来看,他完全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先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再去考研也不迟,为何就非得要住桥洞拾垃圾呢?
      随后,彭副校长去查找了张新生的有关资料,在《遂川中学志》上的95届理科生名单上,找到了张新生的名字。但由于时间已久和人事的变动,张新生当年的班主任和老师一时难以找到了。彭副校长表示,张新生是从他们学校毕业的,学校会对此关注的。
      哥哥眼中的张新生:弟弟太不理解自己了
      18日,记者采访到了已经回家的张科生,由于连日来的奔波,张科生看上去很憔悴,他神情忧悒地向记者讲述了三次去南京寻找弟弟的过程。
      他说,三年来他曾先后3次去南京找过弟弟。第一次是在张新生“大五”那年,最后那个学期他给了张新生4000元生活费,但刚到6月份,张新生又要家里汇钱去,虽然他感到纳闷,但还是寄去了1000元钱。收到钱后没几天张新生就回家了。后来才知道,开学不久后张新生就买了一个手机,把钱用完了。
      张新生回家后,他就劝弟弟快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在经济上自立,为家里缓解一下经济压力。但弟弟却坚持要去考研。出于经济上的顾虑,当时他和妻子并没同意。7月中旬,张新生离开家去了南京,就一直没有与家里联系。
      因为放心不下弟弟,9月1日,张科生第一次前去南京寻找。经过辗转打听,在一个出租房内找到了正在复习功课,准备考研的张新生,张科生恳切地劝弟弟先去找一份工作。但张新生还是断然拒绝了。无奈之中,张科生只好悻悻而归,临走时,又给了张新生1000元钱。
      2004年张新生回家过春节,亲友们轮番劝说他先去找一份工作,帮兄嫂减轻点负担。但张新生总是坚持说还要去考研。正月十七,在家人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张新生去了南京后,就一直杳如黄鹤了。今年3月份,张科生第二次去南京寻找“失踪”一年多的弟弟,并四处张贴了“寻人启事”,还借助当地媒体寻找,转了近一个月时间,最终无功而返。
      4月7日,张科生接到《金陵晚报》一位女记者打来的电话,称有人在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桥洞里看到一个人,以拾食垃圾为生,很像是张新生,叫其赶快前去接人。得此消息后,张科生犹如五雷轰顶,他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向心高气傲的弟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竟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当他心急如焚赶到镇江市时,发现那人并不是张新生。尽管如此,此事在他心里还是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但却更激发了他要尽快找到弟弟的强烈念头。随后,他转道南京,向一些熟人老乡打听张新生的行踪,但均无音讯。
      4月12日,失望中的张科生踏上了回乡之路。当火车离开南京六个多小时后,到达了一个不知名小县城时,张科生突然接到了弟弟的电话。张新生对他说,他刚打了电话回家,得知他来南京找他,并问张科生现在是否还在南京?张科生告诉他,自己已经两次来南京找过他了,现在正在回家的火车上,并表示立刻返回南京去。张新生告诉哥哥,他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门口。随后,张科生又打电话给张新生一个在南京的遂川籍同学,让他先去帮忙接一下张新生。
      当晚23时许,分别一年多的兄弟终于相见了。“本是同根生,兄弟手足情。”两人喜极而泣,相拥而哭。张科生动情地劝说弟弟回家,并再三向他解释,自己并不是不支持他考研,而是实在拿不出钱了。但张新生对哥哥反对他考研之事始终耿耿于怀。在随后的交谈中,张科生发现弟弟的情绪极为低落,对生活非常悲观,不断地说自己的梦想已完全破碎了,还对张科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满,责怪哥哥让媒体造谣污蔑他,把他写得人鬼不分,满城风雨,声名狼藉。
      据张科生介绍,张新生也看到了关于他“住桥洞拾食垃圾”的报道,坚持说报纸上所说的那人根本就不是他。他对张科生说,那个住在桥洞里的人背上,目击者称有一道20CM长的伤疤,但他身上却没有。他承认这几年在外面过得比较辛苦,但却并没有给家里做丢脸的事,更没有违过法。但这几年他在外到底做了些什么?张新生却不愿告诉哥哥。张科生分析,2004年4、5月份以前,估计弟弟的生活还可以凑合,那段时间他从同学和亲戚那里借了7000多元钱。但那以后的生活是怎么过,他就不知道了。
      随后几天里,张科生用了各种办法,劝张新生跟其回家,兄弟俩经过几天的彻夜长谈后,张新生才同意回家。到达南昌准备转车回吉安时,张新生说要在南昌办点事,叫哥哥先回家去,他过几天就会回来,但他拒绝告诉哥哥要办什么事。张科生说,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半,他反复劝说张新生先跟自己回家,然后再来办事,但最后张新生还是带了自己的几件衣服、大学毕业证和234元钱走了。
      19日晚,张科生与记者联系,称18日,他表弟前去南昌时,在吉安火车站意外地遇到了张新生,两人还交谈了一会儿。表弟劝张新生早点回家,家人非常担心他。但张新生说,这次跟哥哥回来回惨了,后悔不该回来,他现在被哥哥弄得“臭名远扬”了,哪还有脸回去了?整个人显得非常地颓废,一再说不想回家去了。19日上午,张科生来到吉安市转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找到弟弟。张科生说,父母急得都快生病了,弟弟怎么就不理解自己呢?他近乎哽咽地对记者说,现在他真不知该怎么办了,也无能为力了,恳求媒体能呼吁一下,帮其弟弟找到,让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就在记者发稿时,江西翔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致电记者,表示愿意为张新生提供发展空间。公司行政部的彭先生表示,像张新生这种专业人才很难得,如果他愿意回遂川工作,翔云药业愿意为其提供一个工作岗位。
      
      [采访后记]:
      记者就张新生就业观,走访吉安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该局劳动就业科刘科长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只要放平心态,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就业的观念需要改变。他表示,欢迎张新生回家乡来工作,他们也愿意为其推荐用工单位。

    相关热词搜索:南京本科生专访乞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