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

    时间:2020-03-18 05:26: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文心雕龙》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乐记》谓之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中国诗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代表了一代代不朽的文化与思想理念,所以中国诗词的存在,也正象中国文学中国文化那样渊源,在上面我引用了文心雕龙对文字艺术华丽的表述,还引用了乐记对中国音乐的理论阐释,两篇高深优美的文字把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美清楚的表达了出来。

    音乐的出现,却是人类在原始非阶级社会中就有的一种表现人类喜怒哀乐的形式,然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个奴隶主封建领主,又把音乐进行利用,这样音乐也在历史发展当中形成了它的几个风格,与人民相关的民间音乐,还有与国家政治政体相关的宫廷音乐,《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最初的音乐是以身体的舞蹈来表达的,还加上最早的几种乐器,譬如笛子,鼓这样古老乐器的伴奏,音乐的形成还有它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音乐人声化,中国的民族音乐应该是最离不开这种方式的音乐之一,这也代表了整个中国人的习惯和几千年来的一种形式,音乐与诗词发自于人心,又得之于人心,由人心所演奏,又由人心所收藏。

    中国的音乐人声化风格形成后,也就必然的与中国诗词开始有了联系,人们在音乐的发展中,各种曲调形式都开始运用到诗词中,让诗词有了音韵,让诗词也更加美丽更加适合中国语言的诵读。

    我想来说说中国诗词和音乐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相似性与对历史的贡献,为中国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给劳苦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欢娱与悲伤的记忆。中国在夏商周时期音乐文化就已经到达了很发达的时期,当时对音高,半音,对旋宫转调都有了很初步的了解,创立了十二律,也开始对音乐进行一些教育性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和封建社会形成的一个时期。当时列国纵横,战争频繁,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几个大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各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也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各国把商周旧乐“雅颂”开始失去往昔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由儒家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游历各国,记录收载了《诗经》,这是一本以诗歌为体,记录歌曲,所载十五国“风”“雅”“颂”,他们很多都是北方各地优秀的民歌过贵族的吟唱。而在南方,由大诗人屈原填词,楚国女巫祀神唱的楚声,九歌,越国裸体女巫跪唱祭祀的铜雕,滇人祭祀时敲击的铜鼓,羊角编钟,似乎使我们看到了南国艺术特有的神韵和风采。

    也许从这时开始中国的民歌与诗词就开始在中华漫漫长路上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他们独到的音韵美旋律美,中国诗词在唐宋时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七韵等等题材形式也逐渐确定下来。唐宋大家是非常喜爱诗词与之音乐并举的,把两个方面很好的完整统一,有诗必有乐,有乐必吟诗。他们用音乐的节奏来带动诗的韵脚,用诗的含义来补充音乐失之的真意。音乐与诗词是相通的,诗词也就是现在的歌词,所有有曲就肯定要词,在过去有曲也必定配上一首诗。诗与音乐的灵魂是相通的,只是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不同而已,他们都出自人本身的心理反映,都是出自一个本源,也代表了人类自我的一个心声,音乐的诗歌记录了整个中国文化历史,他以一条线壮的形式牵索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与悲壮,记录了苦难人民艰苦的生存曲线,记录了统治者残暴的统治,残酷的剥削人民辛苦得来的果实,聪慧的中国劳动人民用音乐与诗歌,在发泄自我,在抨击那些愚蠢的统治者自以为是的聪明,他们的音乐或者直接或者委婉,让统治者们只能生活在自行圈造的宫殿里,没有任何的新鲜,没有任何的野性,正因为这样,宫廷最优美的音乐与文字是没有野性的美的,他的生存的空间与时间也不可能超越劳动人民的那份真诚的艺术美,统治者没有乞求,他们只是在自我享乐的空间里,自认为如何的美丽,劳动人民却拥有,拥有整个山野树林的清脆与芳香。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人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容望边色,思旧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是由唐朝时李白写的《关山月》,它曾改编成古琴曲,二胡曲等等很多的民族乐曲,正因为这首词中所描写的事物景观,和当时整个中国的历史面貌,所以它的词与它所形成的曲都留存了下来。但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一段历史时期的进步难免都会带来一些对历史记录的毁灭,譬如中国语言改成讲普通话开始,一个必然的结果也就形成,因中国音乐韵律感与诗词的吟诵都以人声化为基准,诗词的抑扬顿挫才能体现诗词中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与意境,受到感发兴起的效果,很多的诗词的写作都是通过作者个人的生活习惯与个人的语言风俗所创作的,而音乐也正如诗词,每个音符,每条旋律都由作者所注入,由演奏者通过节奏上旋律上的变化来表达与理解,他们都代表了某一个地域所习惯的音乐与韵律风格,然而一种统一必然会让其原始的声音残去,读诗时恬吟密咏,可以细细体味、欣赏诗中声情的佳妙,心头领会,舌底回甘;写诗、改诗时反复吟哦,是为了寻求选择与内容和音调最切合的字句。《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乐府》中:“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为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指出在诗文创作中吟咏的重要作用及其美感价值。古人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都是构思、修改与吟诵同时进行,写成后仍要吟诵,自吟自赏,获得意境美与音乐美的双重艺术享受。因此继承和学习吟诵,十分必要。新的改革对应的必是要记得保护原始的文化,不能发现新的扔弃旧的,这都是不可取的。

    诗歌的吟诵,音乐的传播都是必不可少,必不可缺的,我们应该继承这些美丽的音乐美丽的诗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吟诵他们的演奏,与其永恒的旋律和叹息的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之美古典诗词音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