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论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培育

    论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培育

    时间:2020-03-19 05:07: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社会发生转型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价值观念的变革尤为突出。主体意识的觉醒、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能力本位的价值尺度是价值观念中最深层次的变革,而人文精神又是培育健康社会价值观念的精神武器

    人文精神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当下的中国社会,在总体上处于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进行的,其变化趋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转变;二是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文化观念上从政治社会的主导作用向市民社会的主导作用转变。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培育就成为了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价值观念及其特征

    价值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地说,它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意向、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方面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使之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以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个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源于他所属的群体,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形成于个人的价值活动中,来自于个人在价值活动中多次实践反馈的观念积淀和内化。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价值观念理解了事物和行为的价值,也就指出了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的方向。如果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理解了某个事物的价值,那么人就会把这个事物作为价值活动的目标;如果价值观念解释了某种行为的意义,那么人就用他的现实行动实践这个价值。对价值的理解意味着对行动方向的把握,理解价值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把握行动的目标。价值包含着“应该怎样”的意思,理解了什么是价值也就明确了应该怎样去做;理解了什么是道德,也就区别了哪些行为是应该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的。

    价值观念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对价值的理解;第二个特征,是对价值的追求。把价值观念的这两个特征概括起来说,价值观念就是对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传递和文化心理积淀,就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从而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价值观念的惰性或稳定性。

    但是,价值观念的惰性或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念终究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这是一定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互相激荡、冲突不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混沌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与价值观之不成熟、未定型是互相联系的。

    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价值观念作为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也会发生变革。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社会决定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时代,价值观念又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其中主体意识的觉醒、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能力本位的尺度是最深层次的变革。

    1.主体意识的觉醒

    从主体意识来看,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概括为从“身份意识”向“契约意识”的转变。

    所谓“身份”,是指自然人在团体或社会体系所形成的稳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中,身份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们生活在层层密密的宗法关系网之中。在这个关系网中,父对于子,夫对于妻,君对于臣,贵族对于奴隶,身份不同,地位有异,身份高贵者可以奴役、蔑视、侮辱、遗弃身份低贱者。这种状况,到了近代社会才有了改观,并逐渐被身份平等、契约自由的法治观念和制度所取代。

    在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身份”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还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不同的出身具有特殊的决定人的一生的意义,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公”的身份具有主宰力和特权,而“私”的身份(私人和个人)却不被承认,或是恩赐和限制权利的对象。那时各种身份等级,不是经济上市场化的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国家权力通过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硬性规定下来的。等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辨的权力不平等,等级身份也较固定。中国的三大身份群体——干部、工人和农民的划分,显然不是经济方面分化的产物,而是国家政策、血缘、地缘关系和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制身份(全民、集体、个体),社区身份(城市、乡镇、农村),单位身份和行政身份主要出自各项制度和社会体制所引起的不平等,而非由社会自然分化所造成。

    所谓“契约”,就是一种合意,合意是订立契约的双方当事人意见一致的状态。契约的订立,以当事人的独立、平等为前提。在“身份社会”,一切都是被决定的,并不存在契约关系。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融化身份观念的坚冰,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契约关系正在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身份主体意识正在让位于契约主体意识。户籍制度的松动,新兴劳动关系的确立,单位所有制的变更等等,使契约关系越来越普遍;而随着《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公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也契约化了。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冲决“身份”网罗的过程,一个确立身份平等、契约自由、诚实信用、自负责任的法治原则的过程。

    所以,从“身份意识”向“契约意识”的转变,标志着中国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2.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统治阶级宣扬并实践了“人是工具,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观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独立人格可言的。

    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而在这个社会转型中,人格的转型是最深层次的转型。独立人格的形成,正是社会主体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主体性的高扬,以独立性的强化为标志。从今天的眼光看,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在内,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是缺乏独立性的。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在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类及其个体才获得较强的独立性,人格独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独立人格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经济上的人格独立体现为现代经济活动所需的竞争意识、信息观念、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等;政治上的人格独立体现为现代政治活动所需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主人工精神以及相应的民主政治体制运行机制(如政务公开制)的形成;文化和教育上的人格独立体现为开拓创新精神的强化、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升等。凡此种种,无不都是社会主体自主性的加强,也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

    3.能力本位的尺度

    众所周知,奴隶社会主要是“宗法血缘”力量在起作用。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个基本阶级。奴隶和奴隶主一生的命运、地位和价值完全是由他们各自的宗法血统(先决既定的社会阶层身份和社会角色身份的规范)规定和安排的,一般情况下,奴隶个人后天的努力和能力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封建社会主要是“权力”的力量在起作用,权力在左右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支配和操纵着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支配和操纵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向“金钱”转移。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以及物对人的统治等,多是金钱力量的表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已出现了“能力本位”的价值尺度,并用来选择自己的岗位。处于经济全球化之中的当代中国,也正在走向能力王国,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慢些、晚些。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要解放和发挥人的能力,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能力经济,市场竞争就是能力竞争。

    我们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力王国;股份制的魅力,就在于促使人发挥其创造能力;我们现在建立的民主政治,其实质就是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贤能之士脱颖而出提供保证,就是消除权力、人情关系、门第的影响;现在实行的“能上能下”和“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实质上也就是鼓励人充分发挥其才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当代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全面提高,正是能力本位价值尺度的充分体现。

    三、人文精神是培育价值观念的精神武器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并使主导价值观念在与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相互交融,达到和而不同,这是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解决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价值观念变革的问题,必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培育价值观念的有效武器。

    人文精神是对于价值世界本质的观念反映,价值世界以人为本,因而人文精神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既然价值世界的本性或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那么人文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自由的追求。虽然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自由的追求,体现着以人本身为目的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但其具体形态和内涵却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几经变迁。人文精神是人性之所在,人性不仅与超人性的“神性”有别,而且也与非人性、反人性的“物性”和“兽性”不同。在历史上,人文精神与“神性”之间、与“物性”之间、与“兽性”之间构成了矛盾关系。

    既然人文精神是价值世界本质的观念反映,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就必须以价值世界的发展为基础,社会形态及其转型对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具有决定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也将冲破形形色色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本位”观念,促使个人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其能力。同时,市场经济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根本上促进着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大家知道,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日益先进的实践手段,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新的危机,如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核武器竞赛、人口膨胀、艾滋病泛滥等。这些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文价值的遗忘和被否定,其结果必然造成非人化和反人性的蔓延。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强调和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培养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提升人的道德,完善人的人性,使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经济转型带动的全面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既要发展人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又必须反对不尊重他人的权利,甚至违反法律和道义原则,以损害他人利益的不正当手段去谋取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就是私欲膨胀。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对眼前的物质利益的超越。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人文精神既使人懂得人的尊严,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更使人懂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以及对于人的权利的尊重,把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控制在一定的限度(法律、道德)之内。人文精神成为人不断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又不断超越眼前物质欲望的一种精神力量。这是反对“神权”和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育生长的精神力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对人文精神的压抑相比较,人文精神不是在失落,相反,人文精神的现代形态正在生成。所以,市场经济是人文精神弘扬的舞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

    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完成社会的全面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文精神是培育健康社会价值观念的精神武器。

    参考文献:

    [1]石义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福建论坛,2001,(2).

    [2]高兆明.论多元社会的价值整合.江海学刊,2001,(5).

    [3]杨学功.略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基本特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1).

    [4]鲍宗豪.知识与权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吴光章.关于重建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滇中社会科学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6]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吴光章.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调适.学术探索,2003,(10).

    相关热词搜索:变革培育价值观念人文精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