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这六年没白教

    这六年没白教

    时间:2020-04-10 05:19:4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暑假是充电的最好时段。2011年暑假,我在计划的读书学习之外,抽时间整理了几年来写的教育教学反思笔记。仔细一数,连我自己都吃惊,竟然写了20本,100多万字。我心中顿感:这六年总算没白教!

    一、这10年白教了

    2005年的某天,我的老师正在课堂上给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讲语文教育实习课,我进去旁听。课间,我和老师随便聊聊。老师问:“你能不能给师弟师妹们讲讲你的教学经验?”经验?我的脸涨得通红,很是惭愧,好一会儿才冒出一句“这10年白教了!”

    “这10年白教了!”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其实,这种感觉从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有了。

    2004年9月,我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课堂上,老师们的先进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让我觉得新鲜,同学们的开阔视野和独到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与同学们相比,我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我,过去的10年真是白教了。以前,我在简历上总会写下“教过6年初中,4年高中,其中初三4年,高三3年”,似乎连续多年教毕业班就是件很荣耀的事。可回过头一想,那是在教语文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分数看齐,无非就是教学生应付考试啊!例如,我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提高班上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良率,怎么给学生传授一些秘诀技巧,怎么在看不懂文章的情况下也能拿到不错的阅读理解分数,怎么写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的模式作文。因为每届学生都考得比较好,所以教毕业班的机会就比较多。每天我都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改作业、改作文,整天都很忙,只是因为年轻,并不觉得累。这样的日子似乎每天都很充实,但快乐其实很少,大概也就是考试成绩出来后高兴一阵子。10年了,一轮又一轮,我还是原来的自己,只是对几本教材教参、考试说明更加熟悉了而已,教到第10年时感觉还不如当初教第一轮的时候——没有了当初刚上讲台时的激情啊。我的语文课似乎也很受学生欢迎,因为我有点说文解字的功夫,学生以为我真的很渊博,这也满足了我那点可怜的虚荣心。2004年,广东省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似乎从上到下都很重视,一系列新的名词术语涌来,一下子我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教育教学的门外汉。就在这一年,我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希望能够弄明白新课程改革是怎么回事。

    在攻读教育硕士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反思。为什么会白教?是因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懂真教育,专业没有成长;没有理论意识,头脑不清醒,没想过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眼睛里没有学生,没有生命意识,育分而不是育人。不学习,不研究,不反思,即便教20年的语文也仍然是个门外汉。许多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也走不出知识贫乏与思想平庸的框框,而一些年轻教师三五年即可在教坛崭露头角、成果斐然。原因何在?就在于有些老教师,虽教学多年,但也无非是个“教书匠”,而一些年轻教师能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实践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总之,如果没有专业成长与反思意识,那么教多少年都可能是白教了。

    二、这一年没白来

    因为荒废的时间太多,不懂的教育教学理论太多,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教育硕士在北京师范大学是特殊的一群,年龄都比较大了,和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不一样。但学院一点也没歧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方便。例如,选派最优秀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又如学校图书馆还为我们设置了校外使用期刊网的权限,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研究。专业课老师一开学就告诫我们要珍惜这一年的学习机会,带着问题学习,要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和目标。我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年要当三年用!

    在这一年里,我认真听课,总是抢占教室的第一排,希望能听得更清楚一些。我所听的课叫“语文教育史”,其实主要讲的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这正是我最关心的。课堂上,同学们经常展开辩论。记得一次课上,我们观看了一位名师的上课视频,之后大家纷纷发言,争论十分激烈,貌似很伤和气,而课下我们又是很好的朋友。还记得在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听一位名师的研讨课。课后,我的几个同学轮番开炮,一条一条地指出这堂课的问题所在,弄得某位领导有些生气,说道:“你们这些学生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想,这位领导应该不会想到,我们不是一般的学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教了七八年的老师了。现在想起来,当时大家的评课确实有些过火,多少要给人家留点面子才好。可在现实中,我们的评课就是太多的一团和气,这个好、那个好,最后指出一点点不足,还说是提出来商榷,客气客套是足够了,可是效果何在?

    其实,在语文教学研究课上,许多同学争相上讲台讲课,然后请大家评议。正是这种交流,让我收获很多。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也经常就教育问题展开辩论。忘不了我们之间的一次次交流、探讨,甚至是辩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想逐渐成熟。

    英东楼一楼的教育期刊室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一去就是一个上午、一个下午,看文章、摘抄。来不及抄的就全文复印,几乎是穷尽式的,所有教育类核心期刊,一本一本,一期一期,2005年6月离校时,我托运行李时才发现,复印的书籍资料竟然有80多斤,等于搬了一个图书室回家。正是这些资料为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我常去的另一个地方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期刊室,在那种静心学习的氛围下,咳嗽一声都觉得很不礼貌,看非学术的杂志都觉得很难为情。

    哪儿有什么好课或好讲座,马上就有同学短信转告,串系串校听课是经常的事。现在的老师参加培训,老想着大学教授能具体告诉大家该怎么做,马上就能用,回去就照搬,这怎么可能?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操作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正如我们的主课老师所说,“课改的问题要分清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

    其实,老师们的教导常常是高屋建瓴、语短意深,记得一次老师提到综合素质评价,我问,素质提高了,那怎么评价啊,素质根本不好量化啊!老师笑着说:不一定要评价,不一定要量化。过了两年我才明白了老师话中的含义:教育不能太功利,不是一定要能评价量化才去做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难道就不是教育的效果吗?有了这一番思考,所以对于现在铺天盖地的所谓高效教学的研究,我就多了一份清醒的认识,我们确实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我们追求的有效、高效,常常只是显效、短效,可是教育常常还有隐效、长效,这常常被一般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现在终于明白,老师当时故意不细说,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去揣摩,而不是把结论和观点直接抛给我们。

    在这一年里,我恶补式地读了许多教育理论,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始自觉地撰写教育教学反思笔记和规范的学术论文。

    渐渐地,我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要争取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教师。我带着问题来学习,我有自觉的补课意识和专业的提升意识,我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我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其实,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的关键是在教学的理性发展上不断钻研,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通过理论学习,才有可能迅速把握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实践水平。如果不了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开阔的教育教学视野,那么教学便停留在教人如何应付考试的层次上,自己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

    此外,专家的帮助、引领和点拨,同伴之间的交流、探讨和辩论,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切都是我在短短一年内能有较大收获的原因。

    三、这6年没白教

    回顾近年来我的成长,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年的学习生涯成为我教育教学生涯中的转折点,它给我打下了比较好的理论基础,而让我渐渐走向成熟的最主要原因则是我按老师的指导坚持写了6年的教育教学反思笔记。就表述方式来说,我的教育教学反思笔记主要采用语录体。一开始,因为连续几年教高三,还兼班主任工作,所以时间紧,没有大块的时间,只能简要地把自己想到、悟到的东西迅速地记下来。经常这么写,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写作习惯,有所思、有所得,总想三言两语就表述清楚,不饶舌、不修饰。这种思考和写作多是即兴式、灵感式的,很情绪化、个人化,常常是对那一瞬间的想法的捕捉。虽然有些零碎,但也有内在的系统和逻辑,都是围绕着教育教学,所以也不会很乱。后来,写多了也就更加喜欢这种表述方式,不是为了发表而写,只为让自己教得清醒、活得明白而写。语录体的写作与反思,究其根本,就是在反思,我想用心写出一些注重思想含量的句子,说一句是一句,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不把它扩充成一篇注水的论文。

    教书有味,读书有瘾,写短句子也有瘾,一天不读、不写,我心里就觉着不踏实。我庆幸自己的读书、思考和写作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紧密,读书就是备课,写作也是备课。读书多,增长见识;思考深,提升境界。总之,读书和思考提升了我的教学境界,形成了我的教学风格。读而能思、能化,思而能写、能行。

    每天这样读书、思考、写作、实践和反思,日日有所得。渐渐地,我学习研究的兴趣转变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这对于我来说多么不容易。很多年前,我的人生设想是先读汉语史的硕士,然后读古文字的博士。可是,造化弄人,未能实现。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思考,我的兴趣慢慢转移到教育教学专业上,并且从中找到了乐趣。

    实际上,这几年,我读书多了、思考多了,心态也平和了。2005年,我刚回学校时,心里总想着能改变别人、改变学校,以为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了一年就很懂教育了,现在想想,当时是多么幼稚、可笑!

    归根结底,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只是入了教育教学的门而已。其实,一个人首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先让自己清醒明白,再去影响周围的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多么厉害。当一个人改变了自己之后,自然对周围的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坐校车上班时,我总习惯拿着一本书看(当然,对视力保护不好),渐渐地,我发现,坐校车时手里拿书看的老师越来越多。又如,在学校食堂排队打饭时,我也拿着书看,过了一阵子,我发现边排队边看书的学生也多起来。此外,找我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的老师也多起来了,很多年轻老师乐于和我交流,因为我是个普通老师,没有任何职务,所以交流起来很放松、很自然。对于我教的学生,我也觉得首先要发展我自己,先做为己的学问,让自己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时至今日,扪心自问,我觉得,这6年没白教。是因为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工作中坚持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做的是扎扎实实的行动研究,目的是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以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反思意识、清醒意识。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生活进行审视、分析、评价和总结。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总而言之,一个清醒的教师,应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述方式,真实率性而写,注重思想含量,不刻意追求发表,只是为了让自己教得更清醒、活得更明白。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新校区)

    (责任编辑:梁金)

    相关热词搜索:六年没白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