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民国知识分子对待外来宗教的立场

    民国知识分子对待外来宗教的立场

    时间:2020-04-21 05:22: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22年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届大会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为配合这次会议召开,教会方面完成并出版了一份基督教在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宣称要使“中华归主”,认为人会将有力推进教会在华事业的新发展。然而,正是这次为教会人士期盼的大会,激发出中国知识分了压抑已久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会议即将召开之时,一场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突然爆发。这场运动断断续续进行了6年,中国知识界精英,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大多卷入其中,公开表达自己对基督教的认知。1925年以后,运动由最初的文化运动转化成“反帝”政治运动,北伐期间则发展成严重的反教暴力事件,使在华基督教遭受了白义和团运动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由十大批知识界精英参与其中,这次运动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知识界对于基督教的立场与态度的观察平台。

    尽管此前曾经有美国学者鲁珍唏、叶熹炽以及台湾学者叶仁吕分别从政治学、神学及政学关系等不同立场对事件作过一些探讨,但对于揭示运动的内涵而言,尚义犹未尽。杨天宏教授并《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从民国时期中国各类知识分子对待反教运动所持立场的特定角度展开探讨,在研究的基点上形成了与以往学者的区别,提示了这一研究独有的思想与学术价值。

    作者注意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在对待基督教问题上可以分为三类:即反教者,反反教者,以及教内翼教人士。各类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所持意见不同,即便同一类知识分子,在非基运动的不同阶段,因形势变化,认知也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的反教运动与新文化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揭橥“科学”与“民主”旗帜的新文化人在否定中国儒学传统的同时,不可能对白启蒙运动以来在两方已受到怀疑甚至批判的基督教网开一面。而后期的反教运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在政治上有着“经世”抱负且视思想文化建设为中国问题解决基本途径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其宗教立场如何,均不可能置身事外。

    全面深入考察民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立场是重要但却难度巨大的研究工作。以往学者往往执其一端,只注意非基运动中某一派思想或政治人物的言行,遂引以为据,草率作出是与非的判断,以至偏离事实。杨著则不同,不仅详细论述了反教一方在运动中的言行,而且能顾及其它各阶层、群体的反应,特别是能给“反反教”或“翼教”一方以表述不同意见的机会。例如,在记述反教运动所形成的“话语霸权”的同时,作者亦注意到周作人等“北大五教授”在《信教自由宣言》中表达的不同意见。正是在多维度观察与认识的基础上,作者完整地重建了19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历史。

    民族主义是作者认识非基运动的重要政治视角。当时所谓政治,每因知识界人士厕身的党派不同而有取径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一般表现在周内政治上。在对外问题上,至少在“五卅”之后,知识界人上的态度立场已明显趋于一致。具有“反帝”政治内涵的民族主义成为在此之前尚存在严重分歧的各派知识分子共同诉求,早先具有“新文化”色彩的非基督教运动此时已演化成民族主义政治运动,以至一些中国基督徒在面对反教运动时,也不得不在“基督教徒”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作者的这一观察,细致深刻,在揭示运动具有的丰富文化义蕴的同时,也发掘了它复杂的思想政治内涵。

    政党在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研究非基运动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叶仁吕教授曾著文就此做过探讨,不过叶著更像是一本政治学著作,而非历史学作品。杨著站在历史学的视角,以反教运动中最活跃的三大政党——国民党、共产党及青年党为观察对象,就各党对非基运动的策略及因应形势变化所作的调整作了细致的考察。虽然观察对象转换成了政党,但由于当时各政党几乎均由知识粗英组成,变中有不变,因而仍然可以从中看出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的基本立场以及因时势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最能体现作者史学功力的是对北伐期间反教暴力事件的性质、教会受挫程度及事件责任人考证。南京事件,学界向来沿袭成说,对教会的受挫人肆渲染,甚至将其与庚子事变相提并论。对反教暴力事件的责任人问题,则更足言人人殊,英衷一足。杨著仔细检阅了中外诸多历史资料,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事实与逻辑的梳理,重新评估了南京事件教会的受挫程度,令人信服地指出处于失控状态的“南军”兵士即北伐军士兵应对此事负主要责任。而造成失控原因,则与将外围教会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的激进思想认知有关。杨著对这一历史悬案的解答,澄清了南京事件的真相。

    近年来,“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多数学者似乎都比较偏向于抽象的理论探讨,于历史事实重建则不甚措意。杨著以其鲜明的史学实证特征,用对“非基运动”这一可供探明当时中国知识界人士对待基督教态度立场典型个案的研究,参与到学界的讨论中来,提供了分析认识这一问题丰富而又准确的历史信息和作者自己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杨著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与学术价值。

    (作者邓杰,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分子民国宗教立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