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

    时间:2020-04-21 05:22: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归家》中,背叛行为多次出现,背叛的主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归家》多被定义为反映男女权力之争的女权主义作品。本文则从宗教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对比,揭示《归家》背后隐藏的宗教反讽之意。

    关键词:《归家》 背叛 主题 宗教 反讽

    荒诞派剧作家通常宣称他们的作品已切断了同宗教的联系。尤内斯库认为所谓的荒诞就是“缺乏目的的、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的,超越的根基……”被艾斯林贴上了荒诞派剧作家标签①的品特也曾经宣称他的作品与宗教无关。的确,“呈现出口头语言的多样性、交流的困难,意义的多层性及不确定性,沉默及停顿”才是他的剧作风格,然而,“基督宗教不仅是西方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体现为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和素质”,作为生活在基督教传统文化环境中的西方作家,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有宗教的影子。品特一些作品的主题来源于宗教,例如他的很多剧作都涉及背叛主题。“鸟瞰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世界,背叛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寻常母题。”一位学者甚至说,品特作品中凡是有三个人以上的,都存在背叛的行为。例如《房间》(1957)中居于一室的女主人罗丝与男主人胡德就互相背叛。品特还专门以《背叛》(1978)为题写过戏剧,该剧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丈夫罗伯特及其好友杰瑞三人之间的多重背叛关系。

    对于《归家》(1965),品特本人趋向于认为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国内外学者主要也主要是从女权主义、权力主题、俄狄浦斯情结及伦理批判角度对该剧作进行解读,鲜有从宗教视角对其评述的论著。然而通过对《归家》的文本细读后发现,品特虽未给其冠予“背叛”之名,剧中人物的背叛行为却比他的其他作品更是触目惊心。其实品特剧作中的背叛行为有着传统宗教渊源,如果将其与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圣经》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进行对比,其所反映的思想是对传统宗教思想的颠覆,正是通过对《圣经》中隐含及标榜的宗教伦理道德的肆意违反,品特展现出西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归家》中人物的行为与基督教准则虽背道而驰却没有受到任何的指责与惩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归家的历程,是一程宗教反讽之旅。

    一、背叛主题的宗教来源及《归家》中的背叛

    1.背叛主题的宗教来源 人类的第一次背叛出现在西方文学及宗教思想源头之一的《圣经》里。亚当与夏娃经不住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违反了与上帝的盟约,被逐出伊甸园,这就人类原罪的来源。《圣经》里的另一次著名的背叛是犹大出卖了耶稣,使得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弗莱认为,整部《圣经》都是用神话和隐喻的语言写成的。背叛只是表面的意义,它的背后隐藏着道德批判的目的。自从背叛成为西方文学的母题之一以来,作家们往往借背叛主题来表达自己的道德取向。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其实就是一出关于麦克白背叛国王邓肯的戏;霍桑的《红字》讲述的是海丝特背叛丈夫与他人通奸的故事。总体而言,传统文学对于背叛的行为是持批判态度的。在《圣经》中,凡违逆了上帝之意的人,均受到了上帝的责罚。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基本如此。原本战功显赫、英勇无比的大将军麦克白最终在众叛亲离中凄惨死去;霍桑《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也饱受世俗及内心的折磨,经历了痛苦的道德升华历程。文章的最后对上帝的仁爱大加赞颂,海丝特的背叛行为正是在自我救赎中得到上帝的宽容,彰显了道德的力量。然而,在品特的《归家》里,同样的背叛行为,结局却大不一样。

    2.《归家》中的背叛 《归家》②讲述的是一个晚上,美国哲学教授泰迪在携妻路丝去意大利旅游的途中突然回到伦敦的老家,以便把路丝介绍给自己的家庭。泰迪有兄弟二人:二弟列尼及三弟乔伊。此外家中尚有七十来岁的父亲:退休屠夫马克思。从他们的对话中得知,他们的母亲詹西生前是一名妓女,也是他们的邻居麦克的情人。路丝跟随泰迪回到了伦敦的老家,随之在整个家庭掀起轩然大波,家里所有的男人都被路丝所吸引,纷纷向她示爱。路丝对泰迪的背叛从归家的当晚便有所表露。当他们深夜抵达时,泰迪提议立即休息,这对于经过长途跋涉的旅行者来说是合情合理的。可无论泰迪怎么说,路丝都坚持要到这个陌生的家外面透透气。也就是在这个夜晚,她碰见了列尼,并开始引诱征服他。列尼最初想掌握控制权,可在路丝的身体面前,最终败下阵来。乔伊也不是路丝的对手,成了路丝的性俘虏。老马克思开始还自视清高,大骂路丝是“垃圾”“婊子”,说要把她赶出去,可是最后也无耻地跪倒在路丝面前。全家的男人请求路丝不要跟泰迪回去,留在伦敦做妓女,一方面可以养活他们,另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性服务。最后路丝成了伦敦家庭的主宰,单独留在那里,泰迪则孤身一人返回美国。

    故事的结局令人惊诧。从表面上看,这个故事体现了多重的背叛。

    首先是对爱情的背叛。路丝在丈夫的家中,毫不忌讳地引诱丈夫的弟弟及父亲,并愿意留下来做妓女,她的行为当然是对爱情的背叛。作为路丝的丈夫,泰迪在家中多次表露出来的对路丝的关心说明他是爱着路丝的。然而他先是对父亲及兄弟们的乱伦行为视而不见,最后竟然还同意了让路丝留在伦敦的请求,孤身一人返回美国,他是不是也是对爱情的背叛?更有甚者,马克思的妻子詹西生前也是妓女,与邻居麦克保持着情人关系,也与马克思的弟弟山姆有过性关系,对马克思没有忠诚可言。马克思似乎对妻子念念不忘,他多次赞颂詹西对自己的关爱,对妻子的背叛不愿提及,感到很痛苦,似乎他对妻子是有爱的。然而他在路丝的性武器面前很快就丢盔弃甲,露出了卑劣的本性。

    其次是对亲情的背叛。路丝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竟然也愿意留在伦敦做妓女,显得是那么的无情。泰迪的家人被路丝的身体所吸引,置路丝是他们的亲属泰迪的妻子的事实而不顾,争先恐后地向她示爱,体现了肉欲战胜亲情伦理的主题。列尼对待父亲极其粗暴,戏剧一开始,马克思连问他三次“剪刀在哪里”,他不理不睬,当马克思有些恼怒地继续问他时,他竟然对父亲说:“为什么不闭上你的臭嘴,你这个笨蛋!”而马克思则称呼他的两个儿子为“畜生”“杂种”,这哪里具有父子的亲情?山姆,马克思的弟弟,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常常替马克思载她妻子到外面做妓女,并趁机与她发生了关系。他当着马克思的面说:“虽然她是你的妻子,但我跟她曾经有过一些令人心醉的夜晚,我很乐意为她开车。”而马克思对他也毫无亲情可言,他直露地对他说:“你还能给我钱,我就忍受你,当你年老被公司开除之时,就是你滚蛋之日。”

    最后是对友情的背叛。马克思一家的邻居麦克是这一家人的朋友,马克思在年幼时常与麦克一起玩耍,长大后麦克也常常帮马克思卖肉,并护送马克思的妻子去做妓女等,他们表面上是关系很好的朋友。然而麦克借经常串访、帮助詹西做家务之机,就在马克思家里与马克思的妻子发生关系,并且在山姆的出租车后座当着山姆、也就是马克思的胞弟的面前与詹西性交,亵渎了他与马克思的友情。

    二、《归家》中背叛的宗教解读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背叛通常最终受到惩罚。亚当与夏娃不得不告别了伊甸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无法再去摘取生命树上的果实,生命变得有限,同时要用自己的汗水获取食物。犹大出卖其主耶稣,长期遭受内心的折磨,最后上吊而死。然而在《归家》中,路丝的行为却没有受到丝毫的指责。在戏剧的末尾,只有她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其他人都或蹲或跪在地上。路丝犹如王者,取得了对家庭的控制权,她的背叛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声称自己的作品与宗教无关的品特在这部作品里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从宗教视角出发,《归家》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肉欲战胜伦理:宗教伦理观的颠覆 《归家》中找不到爱情,男人的眼中只有肉欲,这是对传统基督教伦理观的颠覆。《圣经》的《摩西十诫》中的第七诫规定:不可奸淫;第十诫规定:不可贪恋他人妻子。耶和华还叫摩西传达他的有关淫乱的禁令:“你们都不可露骨肉之亲的下体,亲近他们。我是耶和华。”在《圣经》中,“露下体”即“发生性关系”的意思,可以看出在基督教的伦理观里,是严禁亲属之间发生乱伦关系的。《圣经》中更有具体的例子对基督教性伦理进行诠释:雅各的儿子流便因与父亲的妾发生关系,败坏了伦理,虽为家中长子,却没有得到神的赐福。然而,《归家》中的男人的行为刚好相反,完全由性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几乎违反了上述基督教伦理观里所有的性伦理规定。路丝是泰迪的妻子,然而为了肉欲,马克思可以放下父亲的架子,无耻地跪求儿媳给他机会。当列尼与乔伊都与路丝亲近后,他先是自卑自己年纪太大,自语说:“我太老了,她一定嫌我老了”。但终于抵制不住肉欲的诱惑,跪在路丝面前说:“我并不是一个老人!”为了肉欲,列尼可以向自己的嫂嫂示爱,他当着泰迪的面要求路丝与其跳舞,并与路丝接吻。乔伊发现路丝很开放时,他就在路丝与列尼亲热时过去抱住路丝亲吻,三个人缠在一起,甚至把沙发也弄翻了。为了肉欲,山姆借送嫂嫂詹西去卖淫之机,与嫂嫂发生了关系。他的出租车后面挂有帘子,扶手可以放平完全是为了便于发生性关系的需要。他们与别人发生性关系完全是依据身体的本能需求,不考虑伦理,不需要爱情,与低等动物无异,是无爱的肉欲关系。

    2.利益战胜亲情:宗教利益观的颠覆 《归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利益至上的观念,是对基督教利益观的颠覆。《圣经》提倡“仁”“爱”,是“爱的宗教”。对于利益,摩西这样说:“借给你弟兄的财物,都不可取利。”“无论哪一座城市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以忍着心不帮助你贫乏的兄弟,否则你便是有罪。”可见,在基督教利益观念里,亲情人伦关系的重要远甚于财物利益。路丝刚好相反。她宁愿远离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留在丈夫的老家,一方面做妓女养活三个大男人,另一方面被利益至上的观念所驱使为他们提供性服务。刚到伦敦的家时,她还说“孩子们肯定想我们了”。然而后来当泰迪发现家里人都在打她的主意时,劝她回美国,并说“我们回去看孩子吧”,路丝却沉默了。而三个男人甘愿受路丝的控制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一方面可以免费享有路丝的劳动果实,另一方面还可以免费享受路丝的肉体。他们对路丝的想法可谓惊心动魄。一开始时,马克思的想法还是每人出一份钱来供养路丝,让路丝留在家里专心为他们服务。后来列尼出了个主意,那就是让路丝每天到街上去做四个小时的妓女,剩下的时间则可以在家陪他们,这样既解决了路丝的供养问题,又不耽搁他们父子的行乐。当列尼听乔伊说与路丝在楼上呆了两个小时也未能完全得到路丝时,列尼竟然责怪哥哥泰迪。更为荒唐的是,他们竟然提出让泰迪回到美国后介绍同事、领导、朋友到伦敦来嫖路丝,把泰迪由丈夫的身份变为皮条客的身份。路丝也从未在心里拿他们当过父亲兄弟,而只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刚回到家时,列尼并不愿意给她拿饮料,一旦路丝使出性武器,列尼则变得言听计从,不厌其烦地为路丝拿威士忌,加苏打,换玻璃杯。马克思一家提出愿意给路丝卖淫提供便利,愿意给路丝带两个房间的房子及替她拉皮条,但认为路丝要分期归还所花费的钱。然而路丝要带三个房间的房子,并说这些花费都只能作为投资,不必归还,且还要按自己所说的签订合同。最终男人们败下阵来,同意了路丝的要求。路丝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美国的家里,她只是一个教授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受泰迪的支配,最多只能像泰迪所说的“陪我改改稿”“陪我洗洗澡”。而在伦敦,她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控制了整个生存空间,获得了权益。在这里,联结家庭的亲情关系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

    3.女性战胜男性:宗教男女观的颠覆 路丝战胜了房间中所有男人的行为是对基督教的男女社会位置关系观念的颠覆。《圣经》中包含着等级森严的观念。上帝居于金字塔的顶层,中间是人类,再下来是各种动物。在男女关系中,男性居于女性之上。在《创世记》中,上帝怜惜亚当寂寞,于是从亚当身上取下一块肋骨,造成了夏娃。并将其标榜为“男人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作为女人代表的夏娃既然来源于男人的肋骨,自然是作为男人的附庸出现。在她引诱亚当吃了禁果之后,上帝更是对她说“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的丈夫必管辖你。”在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亚当才给他的伴侣取名为夏娃。可见,在基督教传统观念里,女人应居于男人之下,受男人支配。然而在《归家》中,所有的男人都臣服在路丝的石榴裙下,路丝取得了对男性的控制权。她端坐于椅上,其他男人均匍匐于地的形象与西方宗教中男神上帝决定一切、男神受众神簇拥的形象大相径庭,这一形象与传统宗教男女观背道而驰。

    三、信仰失落与宗教反讽

    几千年来,西方一直受基督教思想统治着,形成了上帝逻格斯中心,人们遵照上帝的谕旨做事。基督教宣扬“仁”“爱”,认为人类因为亚当、夏娃获罪,虽有耶稣的救赎,人类仍需谨慎遵循神的旨意。1852年,达尔文发表了著作《物种起源》,向上帝造人论提出了挑战,许多人开始对相信了几千年的神产生了怀疑。尼采甚至公开宣扬上帝已经死了。现代人的精神信念轰然倒塌:既然人们膜拜了数千年的上帝都是假的,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上帝的一元中心瓦解了,世界趋向多元化;理性让位于非理性;整体性向分散性转化,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市场不断扩大,为世人所接受。然而,享乐并不能填补人们内心深处的空虚,现代人对生活的意义迷茫而不知所措,心中缺失了支撑生活的信念。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陷于永远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消亡的进程,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导致人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而宗教信仰的泯灭,超生希望的失落,以及关于“人生有限,死后万事空”的意识铸成了自我意识的沦丧。存在与虚无的矛盾纠结不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无法判断。因而《归家》中的行为可以从这里得到合理的解读。既然上帝不复存在,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统一的理性,没有所谓的伦理道德,没有了评判是非的标准。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不应受到谴责,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而活。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马克思可以跪在儿媳面前求爱,泰迪可以对妻子的乱伦视而不见,路丝可以毫不惭愧地使用性武器来争夺权利。《归家》中的人物行为与西方宗教信仰源头之一的《圣经》中所提倡的行为准则大相径庭,却没有受到丝毫的谴责与惩罚,凸显了在现代社会中上帝的无能为力,暗示了宗教影响的日渐削弱。品特借剧中人物的反圣经伦理标准行为,对影响日渐削弱的基督教进行了反讽,从这个意义上说,路丝的归家历程也是一程宗教反讽之旅。

    ① 马丁·艾斯林在其著作“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1978)中,将Pinter与Beckett, Ionesco等人一起归入荒诞派剧作家之列。

    ② Pinter, Harold.“The Homecoming”. Eyre Methuen, 1982.(论文中涉及到的品特作品原文引用均出自同一版本,不再另行加注,本论文的引用均为作者自译)

    参考文献:

    [1] Cusac, Anne-Marie. Harold Pinter Interview in March of 2001[EB/OL]. http://www.progressive.org/Mag/pinter.html, 2011.

    [2] Drabble, Margare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M]. Oxford: Oxford Publish House, 1993.

    [3] Esslin, Martin. Pinter, the Playwright[M]. London: Methuen, 1977.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M]. Penguin Books, 1978.

    [4] Rondisi, Jennifer L. “Harold Pinter as Screenwriter”. Harold Pinter: YouNever Heard Such Silence[M]. Ed. Alan Bold. Totowa: Barnes & Nobel Books, 1985.

    [5] Pinter, Harold. The Homecoming[M]. London: Eyre Methuen, 1982.“Writing for Myself”. Complete Works: Two[M]. New York: Grove Press, 1977.

    [6] The Holy Bible[M]. 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Deseret Book Company, 1859.

    [7] [俄]弗兰克. 爱的宗教[C]. 董友译. 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宗教哲学文选[M].上海:三联书店, 1988.

    [8] 郝振益. 英美荒诞派戏剧研究[M].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4.

    [9] 诺思洛普·弗莱. 神力的语言[M]. 吴持哲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10] 王燕. 背叛内外的背叛[J]. 国外文学. 2010,(02):127.

    [11] 中国基督教协会. 圣经[M].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基督教委员会,2003.

    [12]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3] 马丁·艾斯林. 荒诞派戏剧[M]. 华明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作 者:刘明录,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刘立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相关热词搜索:戏剧归家解读背叛宗教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