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时间:2020-05-11 05:19: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随着对台文化教育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工学结合运行方式及师资素质要求等方面与大陆有不少差异,差异给了人们些启示,为两岸在职业教育领域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1)01-0011-03

    随着海西建设的跨越发展,福建对台的合作交流也由经贸领域扩展到文化教育领域,笔者有幸参访了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耕莘健康管理学院、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和中州科技大学四所职业院校。这四所院校既有公办,也有民办,既有专科层次,也有本科层次。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学制学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大陆有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带来了不少的启示。

    一、从台湾地区的职教体系看职业教育的地位及发展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已自成体系,形成了以培养产业技术、管理及服务人才为目标的学历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学历教育体系主要由高级职校(职高)、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其研究所构成,在职业教育的范畴内培养硕士和博士,学生在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可授予相应的学位。而培训体系由职业训练与二技培训、职业证照培训、终身教育构成,职业院校运用现有师资、教育设施,担负起社区学院和社区大学教育功能,服务社区人员的继续教育、技术推广教育,提供社区学习及服务的机会。目前,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与普通教育相当的教育类型,因为是一种类型,因此学生不管在哪一层次的职业学校就读,都有畅通的进修通道,直至博士学位。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台湾地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民办职业教育,提供民办院校合理的发展空间和经费保障。1995年2月制定的《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提出,缩短公私大学资源差距;对私立大专院校的奖助经费逐年提高,使该项经费占学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提高,直至2000年的20%;不论公立、民办院校,每年政府根据各个学校技转项目的多少按照一定比例拨付资助金额;此外,还有相关法律支持社会捐赠活动,台湾地区《私立学校法》第501条规定:“私人或团体对于私立学校之捐赠,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得依所得税法、遗产及赠予税法之规定免税。”而对公立大专院校的财政负担则从100%减为80%,有20%的经费由学校自行通过非财政渠道筹集,以促进公立、民办学校的公平竞争。

    相形之下,大陆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高职教育实现了重大突破,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差异仍然很大,“二等教育,次等选择”已经成为不少人对高职教育的刻板印象,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是导致高职教育目前仍停留在专科教育层次的众多原因之一,阻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无法聚焦于社会未来需求层面或经济发展未来需求层面;无法聚焦于人的“个体需求”、“多元价值”和“终身教育”等层面去建构职业教育发展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指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显然,政府强调并引导职业教育成长成为一种类型,成长成为与普通教育并重的教育类型。继中职之后出现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个有力说明。但多年来职业教育到了专科教育层次阶段就进入了死胡同,步入发展的红灯区,没能形成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从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轨迹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聚焦于社会未来和经济发展未来需求,聚焦于人的“个体需求”。近两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次贷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量的剧减促使国内企业纷纷或转向发展或提升产品附加值或进行产品更新换代,这些变化促进了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的科技产业所取代。“变化”不停地孕育着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因此要求职业及人才结构能作出相应的变化。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该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业政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向,增加适应性,才能步入“快车道”,才能彰显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区域性人才资源、市场导向性和高就业率等特征。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僵化的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人才的供给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

    “个体需求”也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必须考虑的另一因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学习者擅长认知性学习,这类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的人擅长操作性学习,让这类人做一遍就什么都明白了,但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有提升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中也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教育形式,满足特定人群的教育需求,给他们发展的空间,从而全面提升产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该做到:除了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终结性的教育”的办学形式,缺乏吸引力,服务的供给和个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

    高职教育为脱离“二等教育,次等选择”的尴尬境地,无论是从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受教育者多元需求角度,都应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职教育自己的类型体系,将高职教育作为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持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

    二、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创新育成中心”的运作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笔者参访的多所学校都设有“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或“创新育成中心”或“技术转移中心”或“推广教育中心”,这些“中心”主要定位于整合学校研发、行销及行政团队,提供企业技术研发、营运管理以及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这些中心不仅为需求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及设备支援,更为企业提供量身订做的研发服务,协助企业培育人才,协助企业争取政府资源,本质上就是设置产学交流平台,催化产学合作。这类“中心”都为各个学校实现了三赢:促进了中小企业的转型;提高了学校的研发能力,获取产学合作经验;树立学校的公众形象,得到政府认可。

    “中心”因其良好的产出也得到了台湾地区政府

    的鼓励,每年政府根据各个学校技转项目的多少按照一定比例拨付资助金额,这无形中调动了各个学校的应用性研发和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他们各施本领,或聘请来自企业界的导师,或开放实验室鼓励并提供一定的物质资助学生创新,或以优惠经济奖励政策鼓励师生申请研发专利。

    相形之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提出:“……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前要进行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这是对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颠覆性改革,从此,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做了创新探索和实践,既涌现了“2+1”或者“2.5+0.5”及“32学交替”等工学结合时间长短不一的合作形式,也涌现了“校企配合”、“校企联合培养”及“校企实体合作”等工学结合深度不一的合作形式;此外,工学结合还促进了高职教育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更新。

    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存在两个“普遍”:一是普遍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难于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难于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实训……二是普遍把困难归因于企业、政府——企业不愿配合、政府政策不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该怎样“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运作才能保证它的长效、有效?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运作机制值得借鉴,即以“人才”铸就工学合作运行的动力。

    以“人才”成就工学结合动力的两个思路:其一,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教学,工学结合的运行过程理应是突出“实践”,而非“教学”的过程。人的职业技能只有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实际操作中进行反复地训练和培养才能得以养成及提升,且一旦掌握不易忘却,但若学校仅仅把工学结合作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工学结合的全部内容,势必造成企业动力下降。在企业立场上,工学结合的运行过程从短期而言应是学生应用职业技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价值和对企业制度文化认同的过程;从长远看应是人才与企业良性互动的过程:人才的开发与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人才因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因人才而得以发展。

    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与企业对接,建立一套既开放、高效、灵敏反映企业需求,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设近似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完成人才的大部分训练,当这样的人才进行工学结合运行时,能最迅速地适应企业制度文化,最迅速地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能在将来最大可能地为企业服务,成为最忠诚于企业的人力资源。

    其二,对外开放“双师素质”师资人才团队,工学结合的运行过程理应突出双师素质师资人才团队的“创造创新”能力,而非仅仅是“教学”能力。师资人才团队能为企业提供量身订做的研发服务,从而为工学结合奠定牢不可破的互惠双赢的合作基础。

    如台湾地区高职院校那样,大陆的高职院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提供先导技术支撑;适应企业运行,提供技能人才支撑;适应品牌建设,提供专利信息支撑才是开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门的钥匙,正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提出的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从台湾地区的“教师家长制”看教师的职责

    此次参访的学校中,有学校推行“教师家长制”,上至校长,下至一般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照顾学生生活,比如逢年过节会请留校的学生到自己家一起用餐、出游。所有学校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抓好教学、科研,更要讲究为学校服务,比如参加学校推广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学生成长的跟踪等,“教师家长制”也是服务学校的一种形式。学校把教师为学校的服务与考核激励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形之下,大陆高职院校在考察教师素质或师资队伍时,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或教师队伍表面的、外在结构,比如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忽视了教师内在素质结构、教师为人师表的本质、为学校服务意识。导向性的偏差致使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明。有些高职教师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其他的一切学校或专业事务与己无关,比如学院的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招生、就业等,不愿承担除教学以外的任何学校事务或管理工作,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不愿承担育人职责,片面地认为学生素质养成是辅导员的责任,教师只管上课。

    高职院校要搞好内涵建设,提升质量,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强化教师职责、建立与内涵建设相适应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更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责,高职教师工作职责不应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研究,主动参与学院事务也应是身为学校一分子的教师的分内职责,另一方面,应该改革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以全面衡量取代以教学课时数作为考核的唯一杠杆;以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工作生活质量补充仅靠发放课酬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单一激励机制。

    四、结语

    台湾地区职业教育走过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即职业教育从“终结性”转向“阶段性”和“终身性”;职业教育目标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创业并举”;从“找工作岗位”到“自主创业”。我们应该以此为鉴,解放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地区几点启示高职教育发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