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短文摘抄 > 从春天里走来

    从春天里走来

    时间:2020-05-11 05:1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本期提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溯到1911年,中国教育已经走过一百个年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12年伊始,回首过往,中国教育在发展中历经沧桑,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这段百年历史蕴涵着教育思潮的迭起、教育制度的更替。1911年清王朝封建统治被推翻,新政府发起了教育变革。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2000年中国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百年来,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让我们共同回首这不平凡的百年历史,缅怀那些为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吹响号角的人物,铭记教育成长的一个个关键节点。

    一、百年大计,这些人影响着中国教育

    王国维生前的璀璨成就就像一颗大宝石,每个切面都发出耀人的光芒。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宗旨、知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还提出了“完全之知识”的论述及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论述,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徐特立从事教育和革命长达七十多年,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

    他,爱生如子。徐特立在任师范校长时,将自己的月薪与校内主任、庶务等同样定为20元,还经常接济穷学生。他生活极其节俭,把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办长沙县五美小学,免费招收贫困农家子弟。

    中国教育最为典型的“填鸭式”教学一直备受诟病,而徐特立早在几十年前就倡导“教书切记要把书教‘活’,不能把人教‘死’”“要把钥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门,不要把学生教成书呆子”。这些思想如今看起来依旧鲜活,对当前的课堂改革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也避免讲那些干巴巴的教条和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用古往今来模范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启发学生,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指点学生。他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这种学习方法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毛泽东在后来曾深情地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后成为其岳父),一位是徐老。”

    蔡元培创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他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在他执掌北大的时代,差不多实现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

    蔡元培爱才,惜才,在“兼容并包”的精神鼓舞和其人格感召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他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认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只有教育独立出来,才能使教育方针保持一贯而不会因政权的交替而屡屡变迁,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有实效,学术才可能有发展,学者才可能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

    他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得意门生,战乱年代他却选择回到当时贫困落后的中国开展乡村平民教育。他就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陶行知。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陶行知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他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晓庄学校不招收“少爷、小姐”,也不要“文凭和书呆子”。他认为,在贫困的乡村经历此番锻炼,培养出来的教师才会对农民有感情,才可以造就既适应贫困的农村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所以“劳动创造的生活”成了晓庄师范“每天的课程”。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感到旧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是不可能创造人民幸福的,因此不仅要提倡新教育,还要建立新的教育理论,要教民众做主人,教育人即使做官,也要来服侍农人和工人,而不教人吃别人。陶行知明确提出:“一切所教所学所探讨,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

    编者的话:能称之为“教育大师”的人必定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几十年后,几百年后,还有后来人薪火不断地追寻他开辟的道路做实事,而不是把他的言行仅仅拿来做“博士论文”。俯瞰历史,还有一大批教育界的先驱为我们所敬仰。晏阳初、梅贻琦、张伯苓、黄炎培、胡适、陈鹤琴……他们的教育思想相当于一笔稀缺的精神财富,能够吸引和团结更多的后人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反观今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学术造假腐败频发的今天,重塑一个世纪之前的大师时代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禁让人们更加怀念有着大师的时代,谈论那些薪火相传的精神。

    二、百年大计,这些事推动着中国教育

    1.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8)

    聚焦:这是一个颠覆教育旧思想的时代。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一改从前“尊孔”“忠君”的教育宗旨,开始“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之后的几十年里,新文化运动推动教育民主、科学思潮,杜威应邀来华讲学,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教学语言……这一系列事件都铭刻着一段教育尝试与探索的历程。

    大事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民主与科学旗帜。

    ◆1917年初,民国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上任即着手进行大学改制,倡导“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由旧式官僚机构迅速成为中国新文化、新思想的发源地,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1919年5月,杜威来到上海作首次演讲,随后到苏浙等11省讲演一百多次,1921年7月离开中国。讲稿后来由北大新知书店出版,合称《杜威五大讲演》,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促成了中国“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产生。

    ◆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小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白话文(也称体文),同年又令至1922年一律废止中学各年级用文言文编写的教科书。从此,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教学、教科书的通信语言。

    ◆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实行新学制,即“壬戌学制”。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制,比较适合学生发展和中国社会实际,至今仍为中国学制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北大、南开被迫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了良好的学风,保住了世界前沿大学的办学水平,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

    2.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1977)

    聚焦: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事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它以法令形式确立和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明确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学制中的适当地位。

    ◆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教育权利;对从事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

    ◆1971年10月29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执行局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权利的决议。1978年10月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3.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9)

    聚焦:这是中国教育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其进入新世纪的衔接点。中国教育从恢复整顿、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取得一定成就。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需要继续解放思想,促进改革开放,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大事记:

    ◆1978年初,根据邓小平指示,教育部成立巡视室,标志着我国督导制度的恢复。

    ◆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

    ◆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7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1999年2月24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于1998年10月28日由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明确提出了2000年至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4.新世纪时期(2000—2011)

    聚焦: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走向发展的巅峰,硕果累累。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对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的关注逐渐取代了此前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的追求,促进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中国教育思想更为开放,进一步践行了“兼容并包”的理念,注重以生为本,千方百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事记:

    ◆200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后重新修订颁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法制轨道: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施行,新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这是《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也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

    ◆2008年从秋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这项政策惠及全国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名学生。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后,对城市低保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确需寄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20年我国将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目标。

    ◆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

    ◆2011年,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拨160多亿元试点。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按照每名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试点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2011年,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在内的5所民办高校已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此举标志着民办高校学历培养层次进一步提升,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独家垄断的局面。

    三、百年大计,我们笑看未来教育

    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每个时代,我们都有自己的教育期待与梦想。上一个百年教育向我们递交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下一个百年,我们更应微笑面对,期待教育更公平,期待大师越来越多,期待更多学以致用,期待就业更加容易,期待中国教育更加美好,用坚定的信念迎接中国教育的又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策划编辑:蹇 影)

    相关热词搜索:走来春天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