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 [古典诗词中“山”意象探析]

    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 [古典诗词中“山”意象探析]

    时间:2019-02-03 05:29:4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中说:“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诗以情趣为主,情绪见于声音,寓于意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给其下了较为普遍适用的定义:“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对意象进行研究已成为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山是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悠久的山文化。山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同步发展衍化的。早在远古时期山就被先民注入了超越空间的意义。在先民的意识中,山是神圣的。在上古神话中,山还是众神所居之所,如《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墟,百神之所在。”可见山体现着神性和人性的合一。
      魏晋时期,讲求体悟的玄学又将山带入了清丽奇峻的审美境界,如谢灵运的《雁荡山》等诗篇。到了唐代,诗歌达到繁盛,山意象从形态到意蕴也变得空前丰富充盈。随着格律诗的发展,绝句、律诗成为诗歌的新兴体裁,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短小的篇幅要求诗人不能再像魏晋古诗一样,对山景作全方位的“体悟”,而要言简意丰,含蓄蕴藉,故而只能“瞬间”出现的山常被内在地赋予了各种意蕴,思想内容更加丰厚。
      意象已不是单纯物象,而且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可以传达出已经定型的意义。山具有高大、险远,清幽闲适的特点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而这些特点恰能唤起人们潜在的审美意识,成为人们宣泄内心情感的引信和工具。这也许正是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爱山、咏山的原因所在。
      视角一:高大
      1、高而有德、大而能容
      山高大厚重、绵延广阔、资源丰富而又无欲无求,像一位德高望重、无私奉献的仁者,将包孕的一切奉献给人类,被人们赋予了道德色彩:“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诗经》中也有很多将对“仁者”功绩的赞颂与山的形象联系起来的诗篇,如《鲁颂宫》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周颂天作》云:“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这种以山水比德的手法也在后世作品中得到继承、发扬。
      2、奋发向上、乐观进取
      山外有山、千峰竞立的景象给人一种敢于竞争,力争上游的启示,一种不畏艰险、乐观向上、超越自我的启迪。另一方面,长者又常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勉励我们在取得成绩时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一山更比一山高”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神奇秀丽的景色点燃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超绝的雄心,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层峦叠嶂、错综复杂
      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当先民们身处高大巍峨、峰峦叠嶂的大山时,犹如处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大山带给他们的感觉无疑是震撼而又神秘的,而这种感觉又会唤起他们对生活、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自然也就各不相同。诗人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看问题应客观全面。
      角度二:险远
      1、距离较远,攀登较难
      常言说:“望山跑死马”。王安石也曾在《游褒禅山记》中发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感慨。”由于山的高峻、险远,大山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不是生活的常态,并且常带有困难、阻隔之意。如:
      “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送王司直》叔伦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2、雄奇壮伟,令人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面对高山,李白发出如此感叹,以山川之险言尽蜀道之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面对天门山,李白的妙笔又会生出怎样的奇葩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李白
      上句借山势衬托出水的气势汹涌,下句则借汹涌奔腾的水势反衬出山的奇险。
      视角三:清幽
      1、清幽闲适、隐逸超脱
      在远古,人们认为高山峻岭是通天之处,是仙居神府之地。《礼记・祭法》中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又《山海经》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中国的佛寺、道观也大多建在名山之中,故有俗语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寺、道观、神庙乃是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往往寺以山名、山以寺灵,名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因此,清幽闲适的大山往往能勾起文人、士大夫隐逸超脱的情怀,构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人吟咏的是佛家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隐含的是空门禅悦的顿悟:全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幽远,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2、静谧恬美、诗情画意
      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赞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也感叹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画,画如江山!千百年来,多少人曾为此吟咏,为此赞叹!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
      这首诗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在诗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景致,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视角四:历史传承、家国情怀
      我们的先民们生于斯、长于斯,对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河山早已产生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念兹在兹、代代相传。对于我们的先民而言,大好河山早已成为深入骨髓、融于血脉的家国情感和文化基因,一个具有高度认同感和感召力的家国意象,一个让无数人甘心抛头颅、洒热血来捍卫的信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杜甫
      诗人刻画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狼藉景象: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亲念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诗中用“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概述了国家的现状和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是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此外,古典诗词中还时常有一些山名出现,如下面两句诗中的阴山、天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李白
      由于阴山、天山地处边疆,较为偏远,在历史上又是戍边战争的多发之地,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它们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峰或一个地理位置,渐渐成为边塞诗的一种象征,一种“约定俗成”的边塞文化。
      综上所述,文人、士大夫爱山、咏山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审美心理积淀的,而那些写山、咏山的篇章则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意象古典诗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