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萧红的简介 重读萧红

    萧红的简介 重读萧红

    时间:2019-02-03 05:41: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萧红,一位秉承了鲁迅“画出国人的魂灵”的现实主义精髓的具有极强女性意识的作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在其短暂的一生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笔耕,为中外文坛留下了上百万字的各体创作。短篇小说《手》就是其刻画国人灵魂,反映如火如茶抗战主题的代表作。
      关键词:《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女性形象
      
      “野蓟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残,还要开出一朵小花,我记得托尔斯泰曾受了很大的感动,因此写出一篇小说来。”
      ――鲁迅《野草・一觉》
      
      一
      
      萧红,一位秉承了鲁迅“画出国人的魂灵”的现实主义精髓的具有极强女性意识的作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在其短暂的一生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笔耕,为中外文坛留下了上百万字的各体创作。短篇小说《手》就是其刻画国人灵魂,反映如火如茶抗战主题的代表作。
      《手》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染缸房染匠的女儿王亚明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城里上中学。因其双手是“黑”的,并且卧具不整而备受歧视:校长、舍监、阔小姐,甚至门役都给以颜色,刁难、羞辱她。她忍辱负重,发愤读书,但最终仍是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被女校长逐出学校。
      《手》是一篇关注女性命运的小说。但它的出色之处在于不仅仅反映了当时女性的苦难,而是在一篇短小的小说中,揭示出了当时几个阶级之间尖锐的对立,并且做到了描述之中不露痕迹的高超水准。
      小说首先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萧红生活和写作的时代,是一个悲壮激愤的时代,是真理与荒谬,善良与罪恶,光明与黑暗彻底决裂战斗方酣的大时代。彼时,全中国的土地都在悲愤中颤抖,到处是艰苦的挣扎,沉重的叹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反侵略、反压迫的风暴呼啸而起。规模宏大的英雄旋律《露营之歌》就诞生于北中国的丛林旷野之间,那是千百万东北人民忠思不屈的意志的结晶,是与祖国命运共存亡的信念的升华。在《手》中,萧红也反映了当时存在的激烈的民族矛盾,只不过作者把它含蓄化、隐形化了。在《手》中,导致王亚明退学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校长就是怕外国人看到王亚明的黑手,所以“停止了她的早操。”也可以说,导致王亚明失学的元凶就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在这里作者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正如天津杨柳画社编辑何平在《唱着所是,颂着所爱――试论萧红早期的小说创作》中所说的,“萧红一踏上文学之路,就能鲜明有力地抨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紧密地和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表现了鲜明的革命性和较强的思想性、战斗性,”“没有任何无病呻吟,也没有任何超越之感,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作品的主人公同呼吸共余运。”
      其次,小说反映了当时存在的阶级矛盾,这在文中直接表现为女校长与王亚明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王亚明失学的间接原因则为阶级压迫,正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使王亚明最终不得不离开学校。文中多次提到女校长那“贫血的和化石一般的透明的手指”和“贫血的面孔。”要么指点着王亚明青色的手,要么撕着她的领口,女校长一次一次地当众悔辱王亚明,并最终把赶出了学校。尽管她是十分用功、勤奋的学生。只要封建地主阶级存在,农民阶级是不会真正当家作主的,王亚明的失学则典型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再次,《手》最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刻画的王亚明的形象。王亚明可称为受压迫的农民阶级的典型,她遵守学校纪律、学习刻苦,就因为黑色的手影响到了学校的整齐,就一次又一被女校长责骂,并最终被赶出了校门。
      最后,《手》的另一出色之处在于作者在一篇简短的小说之中描述了三种不同的女性形像:压迫者、反抗者和麻木的看客。
      
      二
      
      王亚明在《手》中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之一在于她是一个觉醒者,在那黑暗的旧社会,觉醒者最大的痛苦就是“梦醒来无路可走。”王亚明作为农民的女儿,虽然不能一下子认清楚自己受压迫的真正根源,但她毕竟认识到了阶级压迫,亲自体验了富人对穷人的压迫;她的悲剧之二体现在她的悲剧结局上。虽然,她曾经努力地学习,试图“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人情大道理”,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一点光亮的地方,我常遇到过她。”“在角落里,在只有一点灯光的地方,我都看到过她,好像老鼠在啮嚼什么东西似地读起单字来。”即使在最后离校前,由于来接她的父亲还没来到,她还认为“多学一点钟是一点钟。”在这最后的每一点钟,都使她流着汗。在英文课上,她忙着用小册子记下来黑扳上所有的生字。同时读着,同时连教师随手写的,已经不必要的,读过的熟字,她也记了下来。在第二点钟地理课上,她又费着力气模仿着黑板上教师画的地图,她在小册子也画了起来……好缘所有这最末一天经过她的思想都重要起来,都必得留下一个痕迹。但是最终她的一切努力都是虚枉,她还是在第二天的早晨,在“来围观的同学们很少”的情景下,凄惨地离开了学校。萧红为我们描述的麻木的看客形象是深受鲁迅改造国民性文化思路的影响,勇敢继承了“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麻木的看客形象”在其后期的作品《呼兰河传》里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不仅从社会机制,而且从文化层面来进一步探讨妇女悲剧命运的深层因素应是其过人之处的表现之一。
      王亚明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借“手”这个小主题,反映了当时轰轰烈烈的抗日大主题。她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紧紧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写生活在底层劳苦大众的贫困和饥饿,写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残害,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写一些人的愚昧麻木、觉醒和反抗,展示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人生图画。
      
      三
      
      没有思索和悲哀的地方不会有文学[1]。正是萧红这种超越不幸本身,同时挖掘其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原因,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意识的残害和国民本身的劣根性所作的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抨击;正是萧红在写这些不幸女性的同时,又展现了她们的不甘屈辱,她们不同程度的挣扎,不同方式的反抗,使她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真正来自生活最底层的气息,具有一种给人“坚强和挣扎的力气”的力度。萧红也因此走在她同时代的女性甚至男性作家的前列。
      萧红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把自己的不堪忍受,自己的希望一一写进作品,她同样用长期体验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情感,揭露自己和别人的不幸,寄托自己的理想,呼唤自己的,也是替别人呼喊着未来。
      如果仅限于此,萧红至多也不过是一个暴露黑暗,追求光明的良善且平凡的作家。但是,她不只是把那块多灾多难土地上下层妇女的不幸展示给读者,而是超越这些不幸本身,寻求其根深,这就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的意义。正如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样,求取自由与解放的人生道路,也不是平坦的,漫长而残酷的民族历史苦难,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愚昧统治,古老的传统习俗的重担,有如凝结不散的迷雾,污染了人民群众的灵魂,使之而沉默而窒息。深情地凝视这尚未觉醒的奴隶的心,痛苦地发掘他们的心的深处所潜伏的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炽烈的,燃烧着的。那热爱乡土,拥抱祖国.生死与共的赤子之心,这就是萧红的艺术,也就是令人难以忘记,忘记不了的人民的艺术。
      《手》的出色之处也正在于此,这也是每一个读者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希望《手》能吸引起更多的研究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林守红《谈鲁迅》,见《十月》,198l年第2期,第236页。

    相关热词搜索:重读萧红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