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哈姆莱特》的开场艺术】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哈姆莱特》的开场艺术】

    时间:2019-02-11 05:43:2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哈姆莱特》开场的四个主要特点,总结了莎士比亚是如何在这部戏的开场把外在环境和人物内心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神秘、恐惧的气氛。以外在环境写人物内心,以人物内心衬托外在环境,内外结合,浑然一体,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气氛,从感情上打动了观众。
      关键词:《哈姆莱特》 开场特色 外在环境 人物内心
      
      德国大诗人、戏剧家歌德认为,在世界戏剧史上,有两个最伟大的开场戏,其中就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所谓开场,即是指戏剧情节的开始。开场是一个相对全剧情节发展而言的概念,狭义地讲,它指第一场;广义地去理解,它应是包括开端在内的戏剧情节开头的一部分。因为真正戏剧情节的开始,应是标志戏剧矛盾冲突开始的开端,这是开场一词的核心所在。基于对开场的这种广义的理解,我们将《哈姆莱特》的第一幕作为开场来赏析。
      一、《哈姆莱特》开场的最大特点是静。作品在寂静中开场:深夜,万籁俱寂的城堡外,除了几个岗哨外,没有一点动静,就在这时候,鬼魂出现了……这一切,是这样的神秘,这样的可怕!这个开场戏,可以说是运用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来吸引观众的最好形式。全局的发展趋势是由静而动,即由寂静始发,通过鬼魂的话,引起了主人公哈姆莱特一系列的复仇行动,围绕复仇而冲突,直到最后的比剑决斗,主要人物都丧命。
      为了突出这种静,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第一场有意把地点安排在城堡前的露台,把时间安排在晚上十二点,夜深人静。对于这一点,作品竭力进行渲染:“一切都很安静”,“一只小老鼠也不见走动”,而且“天冷得厉害”,兵士心里非常恐惧。①这还不够,莎士比亚又以第四场和第五场来加重这种气氛。尤其是在第四场,这种气氛达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凛冽的寒风”,“吹得人怪痛的”;又是在十二点左右,鬼魂又一次“出现在月光之下,使黑夜变得如此阴森”,使“这些为造化所捉弄的愚人由于不可思议的恐惧而心惊胆战”。而且,鬼魂还向哈姆莱特招手,要他走过去,这一可怕的举动,使跟随哈姆莱特的霍拉旭等人感到格外恐惧。就在这胆战心惊之际,鬼魂道出了一件逆伦惨恶的谋杀罪行:你叔父用毒药害死了我,“夺取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鬼魂的开口,恰似“于无声处”的“惊雷”,震慑了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等人的魂魄;而那个骇人听闻的谋杀案,则使王子等恐惧极了。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有限世界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②哈姆莱特的开场戏中,这两个因素都具备了。因而,这个开场戏是充满悲剧性的。这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个别的崇高形式是互相结合起来的;在一种事物身上,它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崇高,又体现了人的崇高,这样的结合就叫做悲剧性。”③就是在这样一个寂静、恐惧的氛围中,哈姆莱特开始了对复仇的思索。伴随着这种思索,全剧情节的发展趋势也由静开始走向动。
      正是靠这种寂静、神秘的气氛和传奇的杀人故事,《哈姆莱特》的开场具有一种扣人心扉的力量,迫使人全神贯注地观看这幕复仇悲剧的结果。是哈姆莱特为父报仇,完成了重整乾坤的大业;还是被奸王所害,斩草除根?就是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的侵袭下,观众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于眼前的情境中。关于这一点,黑格尔老人说得再好不过了:“凡是能产生普遍的、深刻的持久效果的作品都要专靠动作中的实体因素――作为明确内容的是伦理的力量,作为形式的是心灵和性格的伟大,在这方面出类拔萃的还是莎士比亚。”④
      二、规模宏大,在博大上显才华,是《哈姆莱特》开场的又一特点。《哈姆莱特》场景广阔,人物复杂众多,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开场中,观众首先听到的台词是岗哨的问答:
      勃那多:那边是谁?
      弗兰西斯科:不,你先回答我;站住,告诉我你是什么人?
      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就表现出了场景的开阔和远大。再者,首先出场的这两个人物并非重要人物,而是两个微不足道的角色。莎士比亚通过次要人物,慢慢地引出了霍拉旭和主人公哈姆莱特;通过一些无关宗旨的谈话,引出鬼魂讲的谋杀案,进而交代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奸王克劳狄斯和先王本是亲生兄弟,但他却杀兄篡位又娶嫂,在家庭内部出现了乱伦关系;本该是亲生母亲,而现在则叫婶母母亲。再看宫廷内部,大臣波洛涅斯充当了奸王克劳狄斯的帮凶,为除掉哈姆莱特而积极向奸王献计策;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利娅本是哈姆莱特的恋人,而现在父亲却要她断绝这种关系,并侦探哈姆莱特的行动。这种有明有暗、明暗交织的复杂关系,使得哈姆莱特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顿时感到天旋地转。
      三、《哈姆莱特》开场的这种博大,还表现在场景的多次转换上。作品的第一、四、五场,地点都在露台,第四、五场是对第一场的补充。为了表现这种阔大,莎士比亚在第二场将地点从城堡外的露台移到了城堡内的大厅中,写了奸王克劳狄斯的“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的罕见现象。而第三场,莎士比亚则又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大臣波洛涅斯家中,该场不仅交代了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是怎样的一种君臣关系,而且又撕开了波洛涅斯教训子女的封建制度家庭的帷幕。这样,莎士比亚就在《哈姆莱特》的第一幕中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城堡外鬼魂哀诉;宫廷内充满了谋杀、暗算;这种黑暗的政治气氛又笼罩了家庭,浸透了每一个人的思想,丹麦上下一片黑暗。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感情澎湃,像滔滔江水浩浩荡荡,不受拘束,一泻千里。这种诗人的气质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莎士比亚挥动着如椽大笔,任意挥洒,气势雄浑,画面广阔。
      四、《哈姆莱特》的开场“不剑拔弩张,而是像讲故事似的,以事件的开端开始,不慌不忙,娓娓道来。这近似中国戏曲的开场。”⑤李健吾先生的这一概括,可以看作是《哈姆莱特》开场的第四个特点。《哈姆莱特》第一幕的前四场,类似我国古代戏曲中的楔子,即说明故事情节的起因;只有第五场,才是全剧矛盾冲突的开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莎士比亚不马上切入正题就不是高明之策,甚至认为前四场就是多余的。如果真是这样,《哈姆莱特》就不会成为杰作,莎士比亚也就不会成为戏剧大师了。第一幕的前四场和全剧是一种有机的联系。在一种自然铺陈中,透出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到来的信息。第一场霍拉旭看到了鬼魂后,便说道:“推测起来,这恐怕预兆着我们国内将要有一番非常的变故。”“从前在富强繁盛的罗马,在那雄才大略的裘力斯・凯撒遇害以前不久,披着殓衾的死人都从坟墓里出来,在街道上啾啾鬼语,星辰拖着火尾,露水带血,太阳变色,支配潮汛的月亮被吞蚀得像一个没有起色的病人;这一类预报重大变故的征兆,在我们国内的天上地下也已经屡次出现了。”霍拉旭的这番话不一定有科学的依据,但莎士比亚这样安排显然有明显的用意。如果说第五场及以后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一伙激烈的矛盾冲突是“雨”的话,那么,前四场便是“山雨欲来前的‘风’”。它不仅使全剧情节发展有头有尾,而且为全剧的冲突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渲染,使得以后那个骇人听闻的谋杀案的出现显得自自然然,合情合理,丝毫没有一点突兀之感。莎士比亚正像一个胸有成竹的说书艺人,深知听众的心理,自信自己迷人的魅力,对于一桩充满神奇色彩的案件故意从不起眼的地方说起。当第一场鬼魂出现引起人们注意时,莎士比亚接着又笔锋一转,用第二场写宫廷的怪事,第三场写波洛涅斯家的训子。这表面上是节外生枝,但似闲非闲,对以后情节的发展是必要的交代;紧接着,莎士比亚像一个熟练而有经验的老手,在第四、五场挑开了《哈姆莱特》这幕悲剧的帘子,紧紧地抓住每一个观众。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一个简单的开场,也苦心经营;即使在短短的一幕中,也波澜起伏,这也正是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之体现。第一幕的这种多方面复杂的铺陈的重要作用,从全剧的整体结构上来看,显得更为不可分割。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戏剧的开场,都承担着一种共同的任务,这就是要交代主要人物的处境,这种处境包括现在的,也包括过去的;其次,揭示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介绍人物及其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为人物建立一个真实的环境,同时造成一种气氛。这些任务在《哈姆莱特》的开场中都完成得很出色。
      在《哈姆莱特》中,交代人物的处境主要是通过鬼魂的直接出场来介绍的,当他宣布了弟弟克劳狄斯杀兄篡位娶嫂的罪行时,观众就立即明白了剧中主要人物所处的境遇。但说到矛盾冲突,严格地说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虽然已挑明了矛盾对立的双方,但只是矛盾冲突的基础,真正的冲突还没有开始。至于冲突的发展,那更是以后几幕的事。
      在《哈姆莱特》的开场中,莎士比亚把外在环境和人物内心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神秘、恐惧的气氛。从外在环境来看,已使人感到有点不安和恐惧了;莎士比亚还把人物心情与外在环境统一起来:在这种外在环境中,人物“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惊奇”,霍拉旭竟在“发抖”,脸色“惨白”……这样,以外在环境写人物内心,以人物内心衬托外在环境,内外结合,浑然一体,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气氛,从而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①此处及以后所引,均见朱生豪译《哈姆莱特》。
      ②④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第288页。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7页。
      ⑤李健吾:《戏剧新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65页。
      
      作 者:刘剑英,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 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莱特开场哈姆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