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爱默生《个体与整体》之意境美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爱默生《个体与整体》之意境美

    时间:2019-02-12 05:34: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个体与整体 意境 自然 心灵   摘 要:作为美国“精神独立”宣言人的爱默生不仅是散文高手,也是诗坛名将。他创作的《个体与整体》通过一幅幅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了十分温馨和谐的意境,具有“美是自然与心灵的完美结合”的深刻内涵。
      
      爱默生说:“我是一个诗人,虽然出身低微,但仍然毫无疑问是个诗人。这是我的天性和职业。我的歌声虽然粗糙,且多半呈散文体,在对物质与灵魂之和谐的领悟和热爱上,我仍然是个诗人,尤其在它们彼此间的沟通联系方面更是如此。日落、森林、雪暴以及河边的风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要小心翼翼保护研究这点兴趣,因为它对其他人来说也许很可笑,对我却是最高天职的召唤。”{1}
      被誉为美国“精神独立”宣言人的爱默生没有什么个人大起大落,不像坡那样命运不济;没有什么神秘人生,不像霍桑那样魔力十足;没有麦尔维尔那样亲身体验的异国历险记录;没有像惠特曼那样不遗余力为争取艺术名声而拼命挣扎;没有梭罗那样脾气古怪、好走极端;他是个纯粹的普通公民,生活按部就班,体面优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活普通而传统的人,却在美国文学与哲学上独树一帜,不仅写出了《美国学者》《论自然》《自力更生》这样的散文名篇,为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还积极进行诗歌创作,诗学理论不仅使惠特曼、狄金生等l9世纪美国诗人妙笔生花,而且影响了从弗罗斯特到庞德、奥尔森等众多20世纪重要美国诗人的艺术创作。《个体与整体》是他诸多诗作中比较有名的一篇。
      
      那山顶田间的红衣草人/虽在俯视却未放您在心里;/山庄小牛的叫声传得很远,/……
      整体寓于个体/美不是个体的离群索居。
      
      诗歌的第一部分(从“那山顶田间的红衣草人”到“美不是个体的离群索居”)由两行两行押韵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意象,仿佛是彩线串起的粒粒珍珠,令人目不暇接。“红衣草人”在山冈田地兢兢业业值勤的画面,让人想起丰收时硕果累累的喜悦;更有那炊烟袅袅的幽静村庄和悠闲自得的牛群,以及小牛的叫声应和着教堂的钟鸣。每个意象看上去都是分立的,但实际存在一种将它们连成一体的隐形元素“美”,即体现了“整体离不开个体”“美不是孤立”的寓意。自然(或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仿佛它们也有灵心慧性,自得其乐地徜徉在自然的怀抱中。在这样的自然画卷中,温馨、幸福、康宁的和谐境界跃然纸上。
      
      清晨,山雀在杨树枝头鸣唱,/好一似曼妙歌声来自天堂;/……
      最后姑娘来到他的家中,/就像鸟离山林进了笼
      ──欢乐的魅力无影踪,/佳丽成妻珠变黄。
      
      如果说前一部分是概述,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从“清晨,山雀在杨树枝头鸣唱”到“佳丽成妻珠变黄”),诗人从具体细节入手来凸显和谐的意境美。清晨枝头欢唱的小鸟、阳光下海边熠熠生辉的精美贝壳等,让人赏心悦目。可是,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便会失去美丽。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告诫人们:“歌声从此不再动听”,是因为河流天空仍然留在原地,而它只能对着我的眼睛叹息,贝壳“已将美丽留在海岸上,陪伴沙滩、咆哮的海浪和阳光”。接下来,诗人由此及彼加以延伸,举例说明情人变妻子之前每每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当她还是窈窕淑女与伙伴相处时,似乎有无穷的魅力与优雅,一旦脱离了那种天真烂漫的环境,她就好似鸟儿被关进了笼子,从此失去了美的光华。诗人意识到,自然之美并非美在自然中某一单个事物,而是诸多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映衬。正是事物的这种内在关联唤醒了诗人的美感意识。
      
      于是,我说“我追求真理;/永恒的天空高悬在头顶,/充满光明,也溢满神性;/我再次说话,再次听见,/流淌的河水,晨鸟的乐音──/美又潜行在我的每个感官/我让自己融入这完美的整体
      
      由于对自然有了深刻的思考,诗人的感悟在诗歌的第三部分(从“我追求真理”到“我让自己融入这完美的整体”)也随之升华。自然界的诸多意象――松树、紫罗兰的香气、橡树、河水以及小鸟的歌声――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了和谐、完美又色彩绚烂的图画,诗人的认识也因此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美在我的感觉中潜行,不仅自然万物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就连我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离开她,我就成了孤家寡人,“完美整一”才是自然的真谛。至此,诗人不仅完成了一次领悟自然、体验美感、认识真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暗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们去亲身实践,投入到自然博大的胸怀,以直觉去感受自然的启示,去感受人与自然这个和谐大家庭的温馨。这是作品意境美的核心。
      一首诗歌就是一个诗人内心思想的有机外化。在爱默生看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的源泉。人的生命源于上帝,不能与上帝的意志背道而驰;否则,“事物(将)变得丑恶”。人似乎具有一些比他高级的生物的精神素质,而且又带有几分比他低级的自然界与动物界的物质特征。他处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中间,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人们要想真正认识自己在宇宙间的位置及存在的意义,就应该以整体的眼光来审视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思想、行为和万事万物。人与自然关系之密切正如华兹华斯所说:“人的思想是自然界最美丽、最有意思的事物的自然之镜。”{2}因此,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双重性,即物质的和精神的关系。在《论自然》一文中,爱默生对此有过明确的表述。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上看,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效实用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获得衣、食、住、行的源泉。但是,由于人类较之其他动物更能够利用自然环境,因此,他必须在文明与未开化的物质世界中追求一种合理利用自然的精神生活。爱默生深知人的精神生活是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改变的,谁都无法否认哲学家在开始分析自然之前,必须先填饱肚子。爱默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注重挖掘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但是他对物质世界也不是完全敌意对抗的。相反,他十分关注时代的物质生活,他的理想主义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论著始终体现着对物质世界的现实主义情怀。
      当然,爱默生不是认同他那个时代唯物主义和重商主义的言论,而恰恰是他们最尖锐的批评者,但他并不因此轻视物质生活。自然社会中的许多事物都让他欣喜若狂。国家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呈现生机与活力;铁路的开通、电报的发明、工商业的蒸蒸日上,等等,无不使爱默生清醒地认识到物质主义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是这个新兴国家年轻和活力的标志。爱默生认为尽管诗人热衷于追求精神生活,但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节也并非熟视无睹,关键在于诗人应该如何让人们知道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与自然息息相关,仍属大自然的一部分。
      爱默生以哲学家的睿智,从“美”的角度放眼广袤的自然,挖掘其中的精神财富。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保障,而且除了这些较为低级的基本条件外,诗人还向人们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另外一种更为高级同时也更加隐蔽的关系――精神之本,它为精神提供食粮,也为精神展示它完美的规律并使之成为精神法则的一面镜子。自然向人类展示的艺术之美首先是大自然所遵循的完美的规律以及整个万物世界内在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高度地体现了造物者的完美无缺。这样,自然就有了双重意义: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类通过灵魂与自然和谐一致。也就是说,宇宙自然应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创造者。自然规律只有深入人心才具有精神意义。因此,人的生活不是与世界协调,而是与自己心中的观念协调。人依赖自我,自然就会予人帮助,所谓“自主者天助”,最后走向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一的高尚境界。
      
      作者简介:李枝盛,江西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张玫,江西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
      
      {1} The Norton Antho 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horter Fourth Edition;P437;W. W. Norton & Company. New York London.
      {2}{3} 黄宗英:《爱默生诗歌与诗学理论管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

    相关热词搜索:爱默生意境个体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