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刘谷音冲击波] 冲击波

    [刘谷音冲击波] 冲击波

    时间:2019-02-19 05:33:0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日子里,刘谷音作为重庆这座改革试点城市的探路人之一,为企业改革破局,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那段改革艰难时期企业家群体的代表人物。      
      【刘谷音】女,1931年生于江苏盐城楼王镇一个务农兼小商家庭,六岁亡父,其母带着她和两个更年幼的妹妹艰难度日,居然还让她读了四年小学。抗战末在丈夫王猛的带动下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参加西南服务团干部团,跟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历任武隆城关镇党委委员,重庆市妇联组织科长、市机电公司干部科长、市第二工业局教育科长。受丈夫被打成右派牵连,而成内控右派,先后在泸州化专校、重庆轮胎厂、重庆中南橡胶厂办公室工作。1981年任中南厂代理厂长,1982年任厂长, 90年代初离休。现病养在家,尽享天伦。
      
      1989年3月3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刘谷音从中国最高领导人手中接过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这是褒奖全国企业精英的最高荣誉。获此殊荣的全国只有二十名,整个大西南仅刘谷音一名。
      这时的刘谷音,已经58岁了。从15岁在解放战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算起,已有40多年党龄。她驾驭的那条名叫重庆中南橡胶厂的老船,产品积压,滞销,国外市场被严重挤压,只好转向内销为主,而国内蜂涌而起的数百家生产橡胶管带的小厂正疯狂地吞食着国营老厂的生存空间。40年厂龄的中南橡胶厂在改革之初遇上了40年党龄的刘谷音,大潮涌动,起起落落,悲壮地上演了一幕幕改革大剧。
      1979年,刘谷音担任重庆中南橡胶厂办公室主任,并协助厂长搞工厂的综合治理。她以工厂的生产实际出发,感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难以为继,自发拿起那枝通常为书记、厂长们写报告的笔,写了一篇《找米下锅》的文稿给报社。文章以朴素的经验和贴切的时事需求道出了市场经济的端倪,很快就发表出来并为国家博物馆收藏。1980年,她被指定为该厂代理厂长。1982年,她正式担任厂长。她清楚,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她作为内控右派的命运,改变了右派丈夫的命运,改变了她家庭的命运―就在1978年,她的三个孩子同时考入了大学。难怪当上厂长后她在第一次职工大会所作报告的第一句就是:“没有党的三中全会,就没有我刘谷音的今天,也没有我家庭的今天。遇上一个改革的大时代,党把一个三千多人的企业交给我,我必须干好。中国不改革没有出路,中南厂不改革没有出路。”
      说干就干。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干部队伍结构,使干部中中专以上毕业生的比例由5%猛增到50%,并在上级没有红头文件的情况下率先实行干部任期制;将工资、奖金同上缴利税捆在一起;大胆试验新的用工制度;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实行目标方针管理;全面强化销售科,组建强有力的销、供、产网络,以适应正在萌动的市场机制的竞争需要……
      1984年5月12日,国务院下达了关于企业扩权的《十条》。刘谷音立即结合《十条》完善中南厂企业改革方案,两天后成立了厂改革领导小组,又三天后在全市企业改革汇报会上率先亮出中南厂的《领导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经营销售改革》《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四个成熟的改革方案,在与会者乃至重庆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形成强势冲击波。6月18日,重庆市宣布重庆中南厂为首批改革试点企业,从7月1日起试行厂长负责制。她的全套改革方案终于可以实施了。当内部机制逐渐适应市场后,如何打开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关键点。八月份,她利用去京开会之机,直闯中直文化机构,邀请文艺名人来重庆参加中南厂订货会的大型文艺演出。9月6日至8日,重庆大礼堂灯火通明,连续三个晚上的精彩演出轰动重庆。她的子女专门为这次演出拟定的大标语醒目地悬挂在大礼堂内:“文艺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文艺改革!”随着胡松华、关牧村、胡晓平、叶小钢等一支支动人的曲目的演出,参加订货会的人们以及前来观看节目的市民们由衷叹服中南厂的气魄与精明。这次演出花费8千多元,订出600多万元的货,获利120多万。而将经济改革与文艺改革良性互动起来,这在全国别开生面。以后的效仿者日渐增多,乃成全国文艺走穴成风之势。来演出的这些名家新秀观看山城夜景时,热情议论起重庆改革的形势。关牧村说:“重庆的改革,包括文艺改革走在全国的前面。刘厂长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入党的老干部、女干部,站在改革的潮头上,实在不容易。她是我们女同志的榜样。”
      1986年底,中南厂又成为重庆市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试点。56岁的刘谷音作为应聘厂长组织经营集团。不少年轻的有知识有理想的中青年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这时的她,一方面组织全厂的经营开拓,一方面又在思考企业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她与厂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一道,将中南厂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付诸实施,作为党的忠诚儿女向党的代表大会的献礼。这个方案的核心是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厂长两个文明一起抓,党委按职责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以经营活动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职能体系。中南厂依靠真心实意的改革,依靠准确的经营决策,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的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用户由原来的80多户扩大到2000多户,产品销售27个省市。从1982年到1989年,中南厂年均上缴国家的税利从几百万增加到2000万元,相当于每年为国家赚回一个原有规模的中南厂。一时间,看重庆的改革肯定要到中南厂,各大学、团体、研究机构、甚至部委、省市纷至沓来。刘谷音也被邀请到各地去作关于改革的报告,媒体称之为“刘谷音冲击波”。她本人在1985年获得全国首届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1989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嘉奖。
      改革者收获的当然不全是鲜花。1985年5月,刘谷音作为全国首届五一奖章获得者赴京接受颁奖,审计队伍也悄然入驻中南厂。面对一封封告状信,她没有动摇,面对组织派来的审计,她泰然。经过48天的审计,改革者得到了公正的结论:“重庆中南橡胶厂在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如实行厂长负责制、推行经济承包等,尤其是在强化经营、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上成绩较为显著,因而,近几年产值、投入、上缴税利等都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是好的,对国家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5年10月15日,重庆一家小报在头版登出一条爆炸新闻,说中南橡胶厂受查处。报贩子们在重庆大街小巷大呼小叫。4天后,同样的报纸在同样的版面上刊登“关于中南橡胶厂报道失实的更正”,并配发了“严于律已”的言论。时任重庆市长的肖秧亲自为刘谷音打气,正名,时任市顾委主任,曾分管过市化工生产的刘隆华老同志在市文化宫礼堂的大会上情绪激动地号召全市妇女,向刘谷音学习,顶住压力,锐意改革,为国家多做贡献。而当中南厂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又有人强烈反对,认为是削弱党的领导。面对这一切,刘谷音本人顶住压力,承担重荷,依然前行。只有她的老伴、老娘和儿女们知道,她悄悄流下过委屈的泪,甚至萌动过离休养老的念头。但一觉醒来,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依然是那个步履匆匆、神情坚定的刘厂长。当年参加革命冒着杀头的危险,她没有退却,从老家江苏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行军她没有退却,她说:“如今改革就象当年的革命,总要有人在前面冲锋陷阵,作出牺牲。如果我们的改革没有人冲在前面探路,没有人充当通向胜利道路的铺路石,四化大业就成了空话,改革将成为空谈。这是我们世代追求的事业,是我们永不放弃的精神”。
      随着刘谷音年龄增大,市领导曾动员过她,让她到市妇联或驻广州办事处工作。市妇联的同志曾登门拜访,希望她到妇联去。她婉言谢过,说“那些位置让更年轻更符合四化的同志去干吧,我就在厂里干到60岁就离休,不用领导和组织为我操心,这也是改革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日子里,刘谷音作为重庆这座改革试点城市实施种种改革的试验者,杀了一条血路,成为那段改革艰难时期众多企业家群体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刘谷音是以一个冲出革命战争硝烟的老共产党员身份自觉投身到改革潮流中来的,她的转型更具历史意义、更具现实价值、更加难能可贵。

    相关热词搜索:冲击波刘谷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