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周恩来与埃德加・斯诺]斯诺在美国的名声很臭

    [周恩来与埃德加・斯诺]斯诺在美国的名声很臭

    时间:2019-02-19 05:35: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红色苏区初相识      1936年,担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的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和张学良的帮助下,越过国民党的封锁,进入中共苏区进行采访,从而拉开了他和中国共产党人那红星照耀下的友谊之幕。
      1936年6月,斯诺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辗转到了陕北苏区。在红军东线前沿指挥部的茅舍里,他见到的第一个中共高级指挥员就是周恩来。
      关于斯诺赴陕北的事,周恩来已经接到西安的中共党组织发来的电报。7月9日至10日,周恩来在安塞白家坪会见了斯诺,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对他考察苏区表示热烈欢迎。周恩来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信赖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采访,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来苏区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你在苏区进行的调查会得到全力帮助。”接着,周恩来为斯诺开好了一个访问苏区和宁夏前线红军的日程表,总计92天。周恩来说:“这是我的提议,但你是否照办,由你自己做主,我想你会发现这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为使斯诺旅行方便,周恩来给他配了一匹马,去保安见毛泽东等红军将领。斯诺原认为他在苏区的采访、摄影要受到限制,但当他看到访问日期和听了周恩来的话后,感到非常意外和兴奋。他看着这位浓眉大眼,长着中国人少有的大胡子,被国民党悬赏8万元收买性命的周恩来,紧张的心情和一路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了,开诚布公的交谈开启了他与周恩来的真挚友谊。斯诺让与自己同行的另一位美国年轻的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用摄影机拍下了“大胡子”周恩来骑在马上与他握手的珍贵镜头。
      在苏区的访问期间,周恩来与斯诺的两次长谈,都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记叙: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饶有兴趣地观察着他。和许多共产党领袖一样,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他瘦瘦的,中等个,身架略显单薄。尽管他留着又长又浓的黑胡须,但仍有着一幅孩子气的相貌,一双大眼睛热烈而深邃。他有着某种吸引力,这似乎出自他那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
      4个月过去了,斯诺在陕北苏区自由自在地采访、拍摄,心情极为愉悦。
      由于蒋介石即将对苏区发动新的“围剿”。斯诺于10月中旬告别了苏区。1937年2月5日,斯诺在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放映了他拍摄的陕甘宁边区的纪录影片,让人们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风采。1937年10月,斯诺将苏区系列新闻通讯报道汇编成《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译本名《西行漫记》),由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此书的中译本于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的问世,不仅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对红军的诬蔑和诽谤,而且轰动了中国与世界。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照耀世界的"红星"》一文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本有关发现的书,它把一个不曾经为人们所熟悉的大陆──红色中国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等许多人的消息带给了我们。”
      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和英国《每日先驱报》驻华战地记者。1938年6月,新西兰友好人士路易・艾黎从上海到汉口,和斯诺等筹划“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夏天,周恩来和博古、叶剑英在武汉分别会见斯诺、艾黎、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感谢他们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斯诺等人的言行立即遭到国民党及日本的怨恨。1941年2月,他又因为报道“皖南事变”的真相,再次被国民党吊销记者许可证,斯诺被迫离开了他居住13年的中国。他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24年后的再次会面
      
      1960年8月30日早晨,一辆外交专用车抵达新建的北京火车站一号站台,一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崭新的火车停在那里,正在等待一个特别的乘客──周恩来总理,而车上正坐着他另一位特别的美国客人──埃得加・斯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故地重游。可是,为了这张护照,他实际上争取了10个年头。无论如何,斯诺不能忘记中国,他要到这片古老的大地继续探求“东方的魅力”。他要亲眼看看星星之火变成的熊熊烈焰,他要寻找昔日峥嵘岁月中与那些为正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杰出人物所建立的崇高的友谊。
      跨过24年的风风雨雨,两位友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斯诺非常高兴地说:“周总理,见到您真高兴。我还记得1936年我第一次到陕北时,您也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谢谢你们破例给我来中国采访的机会。”
      “像24年前一样,我们欢迎你来到中国访问,但和24年前不同的是,那时你是一个记者,今天你是一个作家。”
      “但我依然还是24年前的那个斯诺。”
      “但今天,我们不是把你看成记者,而是作家。这就是我们破例的原因。我们认为你是一个作家和历史学家,绝对不是记者。”
      两人就这样交谈起来,接着围绕艰苦卓绝的长征、延安窑洞的灯光、中国的工农业、美国的对外政策、司马迁、修昔底得,等等,他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在历史的画廊里,新闻记者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值得纪念的一瞬,而两位主人公也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周总理专程陪同斯诺游览水库,泛舟长谈。这是周恩来平生第一次专程陪同一位外国记者。
      斯诺这次新中国破冰之旅,不仅是旧地重游,更是一次友谊之旅。他向周总理提出了40多个问题,一共谈了12个小时,还不包括在餐桌旁的对话。斯诺写了一万一千字的记录,据此以及这次其他采访所得,一部像《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一样轰动的著作《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于1962年问世了,它又一次让西方重新认识了新中国。
      
      非洲偶遇与北京的再会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开始出访非洲四国。而此时的斯诺也正在非洲采访。1964年1月23日晚,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宾馆里会见了老朋友斯诺,两位友人长谈达五个多小时,话友谊,谈形势,交流各自认识。
      1964年10月18日至1965年1月19日,斯诺以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身份,第二次访问新中国。周恩来分别在10月31日和12月16日接见了斯诺。在谈到斯诺的访问计划时,周恩来说,斯诺的要求太广泛,要见的人那么多,但是谈问题还是找那些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去谈好。在原子弹这个问题上,我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当晚,他把12幅中国原子弹爆炸的照片交给斯诺,告诉他可以立即在瑞士发表。
      1970年7月31日,斯诺携妻子洛伊斯・惠勒・斯诺,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在首都体育馆会见了他们,邀请他们观看了中朝乒乓球比赛,并就中美关系互谈了看法。更为重要的是,斯诺夫妇还受总理之邀参加10月1日新中国建国21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将斯诺和夫人引见给毛泽东。12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斯诺夫妇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起欢度中国的国庆节的合影,并称斯诺为美国友好人士。这些图片、文字传向世界时,表明了新中国对美国、对世界的姿态,为后来尼克松的访华架起了桥梁。而斯诺则充当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信使。斯诺不甚感慨地对周恩来说:当年“你安排我见毛主席,采访红军,当时对西方新闻界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如今,你在天安门城楼上引见我见毛泽东,又是一则独家新闻呀!”当基辛格看到这张照片后,曾感慨地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
      在这次访问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与斯诺都有过长谈,斯诺发表了《我同毛泽东谈了话》、《周恩来的谈话》等文章。尼克松在读了这些文章后说:“他的文章证实了我所收到的有关中国兴趣所在的私下信号。”其中,斯诺与周恩来就中美关系、中俄关系、“文化大革命” 等问题交谈了看法。斯诺后来把其谈话内容转告给了周恩来的另一个朋友,也是周恩来的崇拜者英籍作家韩素音。韩素音在《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中披露了此事。她记述了周恩来在“文革”中的处境,感情上的创伤以及内心痛楚。
      伤以及内心痛楚。
      周恩来与斯诺的坦诚交心,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真挚情谊。
      
      中美人民友谊的见证
      
      1971年,斯诺在瑞士的洛桑医院被诊断为肝脏严重肿大和患有胰腺癌。7月16日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说接受中国方面邀请将访问中国。这一消息让斯诺高兴地在病床上跳了起来。后来他收到了尼克松的来信,邀请他一同访问中国,可惜他的身体已无法让他前行。但是,远在北京中南海的周恩来和毛泽东没有忘记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政府派出了一支由乔治・海德姆等6人组成的医疗小组赴瑞士协助护理他。此外,中国还派陈志方(时任中国驻瑞士大使)、黄华(斯诺在燕京大学的学生,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等前往日内瓦看望。斯诺见到黄华等人激动地说:“我们这些‘赤匪’又凑到一块了!”
      1972年2月15日凌晨,也就在毛泽东和尼克松会晤的前一个星期,斯诺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与世长辞了,享年66岁。临终时,他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讲出一句话:“我热爱中国!”2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夫妇及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随即都发表了唁电,对斯诺病逝表示慰问和沉重哀悼。毛泽东在唁电中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宋庆龄说:“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人民心中的记忆将永葆青春。”周恩来说:“斯诺先生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见证。……对这样一位老朋友,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他的一生为之努力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一定会日益发展”。19日,周恩来总理抱病和邓颖超等出席首都各界人士在人民大会堂为斯诺举行的追悼大会。5月33日,周恩来会见了斯诺的夫人及其家属。
      斯诺逝世后,中国政府同意了他临终前的要求。1973年10月,斯诺夫人携女儿西安,把骨灰送来中国安葬。19日,斯诺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在未名湖畔隆重举行。墓基座为长方形未经雕磨的青色岩石,上边横卧汉白玉墓碑一方,临时用黑色胶纸贴着楷书:“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碑前放着毛泽东主席、宋庆龄副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赠送的花圈。周恩来总理亲拟了碑文,并参加了这次仪式。安葬仪式由邓颖超主持,斯诺夫人在仪式上讲了话。
      至此,斯诺终于和他热爱的中国人民永远在一起了。而他与毛泽东、周恩来乃至中国人民之间建立起来的真挚友谊,犹如太阳照耀下的红星闪闪发亮、永照后人。
      责任编辑 何 蜀

    相关热词搜索:周恩来斯诺埃德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