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流水人家半边桥(上)】半边桥

    【流水人家半边桥(上)】半边桥

    时间:2019-02-20 05:42: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成都的半边桥,是座横跨金河上的一洞石拱桥。此桥始建于清朝,小而简陋,极为普通。清末时被少城水栅隔成了两半,“一桥中分,半在满城,半在汉城。桥下水迤逦出城,达于锦江。”民谣有云:“穿城一条江(金河),江上一架桥(半边桥),桥上一座城(水栅房),城里站个人(水栅房内管闸人)。”说得十分形象。从此,这桥就被称为半边桥。笔者曾在半边桥边度过童年、青年时光。对因桥而成的“流水人家”故事,至今仍念念不忘。
      
      小桥流水人家的乐土
      
      “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马可・波罗游记》)这穿城而过的便是金河。金河开凿于公元853年,全长5公里。有了河,便有桥。到清朝初期,金河上有桥22座,由西向东算起,半边桥是金河上的第6座桥。清末以后,属今天人民公园内的金河段很长,围绕着祠堂街、半边桥街、君平街、小南街背后有很大一圈。桥下流水、桥上岁月。给世人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世纪50年代,半边桥头是我与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土。向东望去,常见女人们沿桥南东侧拾阶而下,在河边浣衣洗衫;离石阶仅几米远有老井一口,居民们日复一日地从这里挑水回家烧茶煮饭。从桥头向东行,至三桥一段约500余米,河水缓缓流动,波光粼粼。南北两岸分别是陕西街、西御街深宅大院高高的后卫围墙,或是背向河边歪歪斜斜的小屋,沿岸道路很窄,不足2米宽,很少有行人过往,更无车马喧闹,幽静而神秘。但只要走几步来到桥头。就能感到老成都的热闹和繁华。
      旧时,成都城区很小。城里人出城去南门,城外人进城逛人民公园,到祠堂街四川电影院看电影,都必须途经半边桥。这里车流如织、人气鼎沸,小商小贩以桥为中心,摆开了瓜子花生摊、蛋烘糕摊、水果摊、肺片摊、糖饼摊、糖炒板栗摊等,叫卖声此起彼伏。其中,最令娃娃们垂涎三尺的便是“肺片摊”和“糖饼摊”。
      半边桥的糖饼摊摸“赵”字的做法,历来是招徕顾客的杀手锏。摊主执一竹篓,内装小竹牌上百个,每一竹牌上写有百家姓中的一个姓氏。摸者花1分钱即可在竹篓中摸出一张牌,然后对照摊桌上百家姓表格中该姓氏之所得,领取数量不等的糖饼。摸到“赵”字者中大奖。获大型金龙糖画一条或大糖饼50个;而摸到其他姓氏,其所得则甚是菲薄。
      这种颇能勾起人们侥幸心和好胜心的游戏,往往令摸者大失所望。却又始终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气。其实并非人人都手气不佳。当年曾有一顽童摸“赵”字那可真是一摸一个准。何也?顽童在要求摊主倒出篓中竹牌验证有无“赵”字时。趁机悄悄地将事先藏在手指上用蜘蛛网捏成的粘胶黏附在“赵”字竹牌上,然后专拣有黏性的竹牌摸,岂不瓮中捉鳖手到擒来!常常弄得摊主龇牙咧嘴,好不心痛。
      那时的顽童而今已届耳顺之年,在半边桥头的故事还真不少。半边桥头南端人民公园后门有一售票处,一般门票售价每张5分,只有团体票例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打着赤脚的我曾以3分钱一张的票价弄来5张团体票,再以5分就地转卖,成功地赚了1毛钱,正好够买一双线耳子草鞋,免了赤脚之苦。
      若遇酷暑难熬,半边桥便成了天然空调房。街上人家会抬把竹椅放在桥洞中,背靠竹椅安坐其间,脚浸在冰凉的河水中,任穿桥而过的河风在周身上下抚摩轻柔,优哉游哉,或聊天或养神。那份爽直叫每个毛孔都畅快淋漓!
      每逢半边桥水栅房开闸泄洪之际,又有一景。放水时,金河里的鱼得以“突围”,街坊邻里纷纷拿来虾耙、渔叉、罾,就在桥下打响了捕鱼捉蟹的“阻击战”。看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被捞起来,挤在桥上的围观者顿时欢呼雀跃:“嗬哟!那个老几吃趸(四川方言:指搞到成批的东西)了!”当然,也有人只能捉几条小如虾子,只配拿去喂猫的“虾猫鱼”,这些人大都是打急抓,随手抓个撮箕就匆忙上阵,被人称之为“挤闹热”一族。直到水闸关闭,捕鱼者才拿着大小战利品得胜回朝。
      1971年12月,金河被改修为地下人防工事,在流淌了1118年之后湮没。“河之不存,桥将焉附?闸将焉附?”次年,施工人员从金河里掘出的大量土方。堆在半边桥街。成了一道又宽又长又高的土丘,挡住了对门舍户交流的目光。也一度阻断了小桥流水人家岁月。
      
      “口啵儿品”成为成都人的笑谈
      
      半边桥街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以桥为界,桥北谓之半边桥北街,桥南自然是半边桥南街了。南北二街总长250多米。街两侧一般是穿斗式木结构青瓦铺面房,且多为皮鞋店。作家李致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道:“当时成都的街道,多数商店都卖一种商品。例如,福兴街主要卖帽子。半边桥街则多是卖鞋的。”的确如此,当时的半边桥街稳坐成都皮鞋业的“龙头”位置,“王集成永”、“前进”、“光荣”、“光华”、“大胜”、“可行”、“一新”等鞋店都是这条街上出名的店铺。其中“王集成永”历史最为悠久,清人傅崇榘编纂的《成都通览》里已有记载。而后起之秀如“前进皮鞋店”因皮鞋款式新颖、做工考究也名噪一时。
      此外,一些卖茶叶、布鞋、牙刷、小吃的店家也夹杂其间点缀繁华,最著名的莫过于桥南的“夫妻肺片”和桥北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夫妻肺片”因其麻辣鲜香、汁浓味爽、红亮油润而广受青睐,创始人是郭朝华、张田正夫妻。那时他们的小铺子仅有一单间,刚好在人民公园后门右侧拐弯处。如今,这间仅几平方米的小铺创制的牛肉肺片早已是作为“成都名小吃”蜚声中外。
      “痣胡子龙眼包子”店铺位于半边桥北街西侧。店很小,不过10余平方米。店主廖永通,他做的包子形如仔蟹,小巧玲珑,皮薄馅饱,咸鲜香浓,爽嫩可口,1两10个(这一绝活现在已很难见到)。其粉红色的肉馅望天而出,状似龙眼。再加上廖永通下巴有颗黑痣,故取名“痣胡子龙眼包子”。只要食客一入座,包子就上桌,随即送上一碗免费豆芽棒子骨汤,热络可心。儿时好奇。我爱跑到他店前“围摊子”。最开心的是欣赏他捏包子时下巴黑痣上那根胡子一抖一抖的样子。当然,包子出笼时随烟雾蒸腾四溢的香味,才是诱惑我的主要原因。但我囊中羞涩,只能连同唾沫咽下一句话:“等二天(四川方言:以后)我长大找了钱,一定要来吃个够。”
      半边桥北街东侧北口还有家卖三合泥煮红苕之类甜食的小食店,名气虽不能与“夫妻肺片”、“龙眼包子”相提并论,但店招却极其扯眼――“口叩品”,用6个口字组装成3个字,十分奇特。“(口口)”字音喧(xuan),喧嚣也。好些人不识其字,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说两张嘴挨得很紧,当然就是“打啵儿”(接吻)嘛!干脆就叫那小食店是“口啵儿品”。无论是不识其字还是有意装懵,都让半边桥的“口啵儿品”成了成都人的笑谈。(待续)
      
      (压题图:穿城而过的金河)
      (责编 何 毅)

    相关热词搜索:半边流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