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时间:2019-02-26 05:41:1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 作者简介: 李丽,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方向。   �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对于其后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关键词: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
      �� 在中国文学史上,《儒林外史》以其讽刺艺术的卓绝成就而独树一帜,它以“感而能谐,婉而多讽’,”[1]著称。鲁迅先生对它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在中国历来作调整小说者,再没有比它更好的了”。
      � 一、讽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画面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构思的朴实与造型的精确。“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3],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作家抓住了范进那不举杯箸,退前缩后的忸怩作态,抓住了范进那拣了个大虾元子的举动,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他的虚伪和丑恶的心理,既不需要紧张惊人的情节,也没有一点夸大,就把以谑语诛之的任务完成了。再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等等,似乎是作者夸大的结果,其实不然。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的。范进中举,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反而发疯,范母搬进新居,面对着成群的奴仆和精致的器皿,反而痰涌而死。这些文字给人以夸张之感,是因为描写对象本身包含的讽刺色调太强烈了。作家只要如实地把它摹写下来,就能形成尖锐的讽刺效果。
      � 二、不乏夸张却又适度的讽刺力度
      �夸张是一种能够起到特殊效果的讽刺艺术手段,夸张手法的运用通常是先把一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作为人物心理与行为的描写基础,描绘的手段不是轻描淡写,而主要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尤其是着重地夸大细节,达到淋漓尽致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也稍加了夸张,通过运用夸张清晰地看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们灵魂的扭曲。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适度的夸张,准确地揭露了讽刺对象的丑陋,抓住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角落,合理地去放大和暴露丑恶,虽是夸张,但读者仍能感觉是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以严监生为例,他是一个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富可敌国,童仆成群,牛羊成行,钱过北斗、米烂陈仓,但是他自己平时竟然连猪肉都舍不得吃,小儿子要吃猪肉的时候就买四个钱的熟肉哄哄。严监生自己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就是濒死时还迟迟不肯断气,因为他看见有两根灯草,害怕浪费灯油,从这里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吝啬的人。吴敬梓就是在把握住生活原型的同时,对某一个侧面进行适度的夸张,但是应该看到作者的这种夸张是建立在生活原型本身的基础上的,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当然,《儒林外史》的这一艺术特色的形成,是有深刻有力的思想基础的。明清之际,封建统治者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象瘟疫一样毒害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心灵,毒化了社会风气。吴敬梓十分熟悉自己的时代和周围的人物,他从人们普遍的习以为常中看出了不正常与不合理,从形形色色的貌似尊贵显赫的事物中看出了卑劣与丑恶,这样当他提炼素材和酝酿人物时,就很自然地确定了这样原则:用平常事实描绘来震撼人们的灵魂来惊醒人们,使他们看到里面包含着多么惊人的污秽与丑恶,社会被功名富贵之风毒害到何等地步。
      � 三、形象客观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讽刺技巧上。
      �第一,运用对比,把被讽刺对象在不同场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出来,两相比较,虽不加评论,亦可达到讽刺的目的。这种例子很多,突出的如梅玖对周进,胡屠户对范进。当周进还是童生时,梅玖扬言“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还当面做打油诗讽刺嘲弄他。而当周进做了国子监司业时,却恬不知耻地冒充是周进的学生,吹嘘“先生最喜欢我的”。这样就把他的浅薄庸俗,虚伪势力,巴结奉承的市侩嘴脸充分显露出来。作者还常常把相反的事态并列在一起,如三十回中杜慎卿口谈最厌女人,背地却让人跑半个南京为他寻访纳妾,这样在对比中突现其言行不一,心地龌龊,从而取得很好的讽刺效果。
      �第二,有时作者还采用烘托映衬,旁敲侧击的方法,来加强讽刺的力量。如胡屠户的例子,他女儿究竟如何,从邻居的口中道出“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夏天拖着个浦窝子,歪腿烂脚的”,原来竟是这样一幅尊容,哪里会有“多少有钱的富户”争着结亲,从中更显示出胡屠户所说是一派胡言。西湖诗会的名士“二十年的老选家”卫体善和隋岑庵,作起诗来不过是文章批语上采不来的几个字眼,连“且夫”“尝谓”都写在内,这本来已是辛辣的讽刺,而这些又偏偏从初学写诗的匡超人眼中写出,而匡的初学涂鸦,“也不见得不如他”。这样就更鲜明地揭示了这批假名士到底是些什么货色。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写严贡生借几片云片糕向船家进行敲诈,其狡诈无赖的嘴脸暴露得淋漓尽至,但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又借搬行李的脚子的话进一步讽刺他:“这事原是你船上人不是,方才若不如是着紧的问严老爷要喜钱、酒钱,严老爷已经上轿去了――都是你们拦住那严老爷,才查到这个药。如今自知理亏,还不过来向严老爷跟前磕头讨饶!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们不成?”名义上说船家的不是,其实是揭严贡生的画皮,进一步暴露其丑恶本质。
      �第三,有时也故意安排某些情节,制造不协调的气氛,调侃戏谑,大杀风景,从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十二回写权勿用应娄府之约前去赴会,本来是很体面的,可是作者却偏要开他的玩笑,写他怪模怪样的在街市上横冲直撞,到处碰壁,一顶孝帽被卖柴的扁担挑去,满街呼喊着追帽子,结果撞到巡街官员的轿上,若非别人说情,非挨一顿饱打不可。再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第十回的鲁小姐结婚。喜庆宴上,“忽然乒乓一声响,屋梁上掉下一件东西来,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端端正正掉在燕窝碗里,将碗打翻。那热汤溅了副末一脸,碗里的菜拨了一桌子。定睛看时,原来是一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掉将下来。那老鼠掉在滚热的扬里,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缎补服都弄油了”。接着媒人陈和甫席面上又飞来一只钉鞋,把两盘点心打乱,陈和甫吃了一惊,慌立起来,衣袖又把粉汤碗打翻,泼了一桌。使得满坐上都觉诧异,鲁编修也觉得不甚吉利,达到了讽刺的目的。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让我们看到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儒林》中这些思想闭塞、道德败坏、头脑僵化的丑陋畸形的可笑形象,正是“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的产物。它以其深刻的思想批判和高度的讽刺艺术的完美结合赢得了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为讽刺艺术在我国小说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
      � 参考文献:
      � [1]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 马淑梅:《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3 期。
      
      

    相关热词搜索:儒林外史浅谈讽刺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