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从《诗经》中的情诗看当时女子的思想地位

    从《诗经》中的情诗看当时女子的思想地位

    时间:2020-03-19 05:08: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从《诗经》中的情诗分析女子在爱情上主动地位,说明当时女子在思想上是自由与平等。她们的爱情自主地位形成原因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原因,追求平等自由的幸福生活使女子变得强大而果敢。

    关键词:《诗经》;情诗;女子;爱情;思想;地位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03-02

    漫长的中国文明史,使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诗经》以其特殊魅力让人们传唱至今仍津津乐道,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更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情诗是《诗经 国风》中的精华,它深刻地印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典型地展现了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场景,透过《诗经》中的情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女子的生活状况与精神追求,以及她们在奴隶社会中保留的本真和自我。

    一、情诗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周礼 地官 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79年11月733页),由此可知,这时礼仪初设,男女青年恋爱、婚配保留了一定的选择自由,尚少爱情禁忌。另外,先秦时代男女交往犹传承了原始婚俗,古风犹存,这种社会习俗经长久生活积累而形成——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被视为正常生理需求。第二,王道衰,礼仪废。西周到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一方面是无休止的徭役赋税兵役,青壮年男子远赴他乡,经年不回,另一方面是女子在战争中的悲苦生活,边劳作边侍奉老人孩子,无人苛求,也无法在男女大防上设置过多约束。第三,当时没有大的城市聚居地,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在户外,如打猎、采集、砍伐等都发生在野外,在男子服役期间女子在同等劳动中获得了一定地位。

    这些为女子的思想自由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了客观条件,作为青春期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亲近,也迫使她们内心强大,想要冲破礼教、家长制的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二、由情诗中女子对爱情的态度分析其思想追求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诗经》中情诗占了很大篇幅,这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情诗中所表现的女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单恋篇中女子对爱是一种渴望与占有。

    爱情是男女之间强烈的依恋和相互吸引,是人性的一部分。《诗经》开篇第一首《周南 关雎》篇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被追求的女子的地位仿佛高不可攀,她的允诺求爱成为一种赏赐,这种君子配淑女的形式,成为后人追求爱情的一种时尚,这里的女子是被动地接受者,也是爱的完全占有者。《郑风 子衿》篇写女子盼望恋人来相会,“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说出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主动,这里展示的是女子在互相爱恋中的主动地位,一直是她在主动去赴约会,这一次因受阻不能赴约而希望恋人主动来。敢于主动说明女子有主动的权力与资本,并不受社会约束。《陈风 泽陂》篇描写了女子思念意中人的情怀,她因心中的男子“硕大且卷”“硕大且俨”而强烈地爱上了他,这是女子因外貌高大强壮而有威仪就一见钟情地产生爱情,以至于“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这种感性的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女子把这种高大威猛的男子作为配偶来爱恋是因为她认为可以恋,否则就叫仰慕而不是恋,她们的爱里没有自卑,而且积极主动,可见此时女子并不是处于从属被动地位。

    (二)反抗篇中女子的恋爱自由。

    爱情很美好,但美好的爱情并不是都能得到亲人的祝福与认可。《鄘风 柏舟》篇中女子自行择欢遭到母亲强烈反对,仍坚持自己的抉择,“之死矢靡它”,同时哀求之声萦绕耳旁“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里的母亲不相信女儿择婿的眼光,这是母爱,与孝道及礼教无关,而女子对男子会讨自己欢心就认可他并顺从自己心意,坚持自己的爱恋不以他人为转移,这一点说明她能自己做主。《召南 行露》篇更把女子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即使被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甚至用讼诉来胁迫自己,也绝不屈服,当得知男子已婚又来欺骗自己的感情时,这个女子敢于铁骨铮铮地正面表态,意志坚定,气概凛然,这种不甘受辱敢于反抗骗婚男子毫不考虑后果的行径,说明女子的行为是被当时社会见容的,她不会受到谴责,反观男子的行为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及道德的不容,有底气才会硬气,社会环境没有使女子失去自尊自爱,才让她们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郑风 将仲子》篇也有来自父母兄长的压力,但是并没有使女子放弃自己的不同看法,仍以劝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见,她们有着恋爱的自由,有选择权力。

    (三)两情相悦篇中女子的不亢不卑。

    有平等才有琴瑟和鸣,否则,只能是缺少沟通的所谓的相敬如宾,《郑风 女曰鸡鸣》篇以生活中“晨催”场景引出女子的祝愿,丈夫因惭愧而自省,妻子并不因丈夫是家中生活支柱而放任,坚持提醒他早起打猎养家的责任,面对丈夫推脱搪塞也不一味包容,催起时委婉地以祝愿方式劝勉,“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让丈夫高高兴兴地出门去,带着幸福与满足去打猎,还觉得愧对妻子,这种情意浓浓是典型地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场景,女子在生活中并不自卑自怜,甚至起到主导作用,结果是夫妻和睦,感情诚笃,人生美好。《卫风 木瓜》篇以男女互赠定情物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契合,心心相印的甜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与琼琚并不等值,但在男女心中却一样价值,并以此印证“永以为好”的心意。可见,女子在爱情生活中有主导作用,她们可以不亢不卑地主导自己的爱情生活。

    (四)怨妇篇中的爱情宣言。

    因徭役兵役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许多男子无法养家护家,最难过的是妻子,妻子边劳作边守家边思念丈夫,但并不悲观失望,《卫风 伯兮》篇写一女子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她想到丈夫“为王前驱”的英雄形象,更激起自己刻骨铭心的情怀,其深沉和强烈使自己无法梳妆,“甘心首疾”,对丈夫的爱成了她生活的唯一目标,这样深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丈夫才配拥有的,曾经的美好才是支持女子坚守的力量源泉,爱使其内心强大,才有了无怨无悔和无所畏惧。《卫风 氓》篇中通过女子由自由恋爱到结合到被抛弃的过程,女子并不过多悔恨,而是不断反思婚姻失败的根源,她发现是男子的“二三其德”的后果,最终决定“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主动提出断绝关系。这位女子考虑是既无爱则分手,她没有把以后生活情形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说明她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只会比眼前的处境要安心,这才是她果断提出了分手的理由。《召南 江有汜》篇直接写出了被抛弃女子的愤怒,以“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发出了似阻咒般地心声,她是不甘心也不愿放弃昔日的情爱才有这样的话语。无论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分离,女子是痛苦的,但她们不妥协不萎靡,而是庄严地立下自己的誓言,为自己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三、情诗中造成女子性格主动大胆的缘由分析

    以上单恋篇、反抗篇、两情相悦篇到怨妇篇中的女子形象都有从自己的追求上不妥协、不退让的精神体现,是什么造成她们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果敢性格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缘由。

    第一,当时社会对女子有自己的追求并不禁止或是相对较宽松。使我们看到了爱情上男女平等的追求权力印迹。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在西周到春秋中叶正是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社会动荡,语言也不一致,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观点,但在这些情诗中,女子追求爱与婚姻幸福并不过多考虑政治、经济因素,只从思想深处接受可以接受的观点,或者说这也正是统治者没有精力考虑束缚压制女子的地位,只是放任自由发展,而这时的女子才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自由,她们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追求,在追求中获得更多的思想自由和生活自由权力。

    第二,爱情使人内心强大。在这些情诗的描写中,女子大多有主见,有追求,有自由权力,除了外在环境限制较小以外,她们为爱而无所畏惧也是一方面原因,这也是社会地位影响思想的一个例证。爱情的单纯、诚挚、热烈刺激着女子的淳朴健康的感情。黑格尔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美学》二卷305页)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爱情上她们有话语权,所以她们能爱能恨,也能放弃,这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说明了她们在思想上并不从属于男权或他人。

    第三,冲动的年龄使她们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发乎情”阶段,也就使她们只遵从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尊重,追求对人的个体价值显现的一种强烈愿望和对爱情的高尚理解和健康向往。情诗中的男女或婚前求爱,或婚后情浓时的痛苦分离,正是渴望实现生理心理需求的年龄的冲动时期,她们借助爱情的形式发泄内心的不满,因为这一种情感是美好而高尚的,这也衬托出女子纯朴的灵魂和高洁的品质。这样的女子才是人们念念不忘地精神寄托,这也把女子的地位上升到一种象征,成为男子追求的目标。

    四、情诗中女子的地位是平等自由的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阶级的、权力的,在中国,随着社会时代的变更,在这些方面并没有赋予女子更高的地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的智慧》张文逸主编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2月95页)的现象,可见社会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走向严厉的,封建社会是一步步束缚女子的同时也束缚了思想,资本主义社会女子地位象早产儿一样摇摇摆摆。那么,在先秦时期,男女却可以自由交往,甚至有令保护,女子可以大胆表露心迹的同时,也可以自由约会或放弃不幸婚姻,并没有后顾之忧,这从以上的情诗中可以体会到,当然也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非媒不得”(《齐风 南山》)的情况,这不能证明女子无发言权,也说明有些男子自身无所长则无法吸引金凤凰的情况,所以从《诗经》中的情诗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也就是说她们在思想上是平等和自由的。

    参考文献:

    [1]饶东原;曾炽海.中国古代文学(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相关热词搜索:情诗诗经地位女子思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