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反映战争的名画赏析(一)

    反映战争的名画赏析(一)

    时间:2020-03-20 05:07: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维烈夏津(B.B.BepeщarиH)《战争颂》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维烈夏津(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Bepeщa rиH,1842-1904)是俄国著名军事题材画家。他1860-- 1863年在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64~1866年在巴黎深造,1867年和1869年两次随俄军参加中亚战争,并到过我国的新疆。

    维烈夏津在中亚战争期间看到了太多的死亡,但他没有像大多数参加这场战争的人那样变得粗鲁而冷酷,而是具有了更多同情心和爱心。他不是为单个的人而是为人类遭受战争蹂躏而痛苦。他深入研究了几个世纪以前的中亚历史,剖析人类战争的本来面目,决心用画笔揭露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与伤害。

    1871--1874年,这位1868年圣乔治十字勋章获得者,在慕尼黑完成了中亚系列作品的创作,其军事题材油画反映了战争造成的死亡、流血、痛苦。《战争颂》(《Aпофеоз войны》,1870-1871)等面作一经在慕尼黑、伦敦、圣彼得堡展出,观众反响强烈。一位热衷战争的普鲁士将军看过画展后,建议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烧毁这个画家所有的战争画”。

    《战争颂》是维烈夏津著名作品之一,在他中亚系列的军事题材画中占首要位置,是世界名画精品,现藏于莫斯科的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史书上记载,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中亚的征服者铁木儿的部队砍下敌方死伤士兵和自己逃兵的头颅,建造金字塔。这种死人头颅堆积的金字塔非常恐怖,使人产生极度的惊惧,让人极其憎恶。在构思这幅画时,维烈夏津放弃了对具体史实的叙述,没有原样复现这个野蛮、毫无人性的恶俗。他选择了独一无二的题材,把人头换成了没有眼睛、颌骨腐烂的骷髅,赋予画面更多象征性。

    画布上,烈日无情地烘烤着大地,草原和城市被毁,被战火烧焦的土地变得丑陋不堪。烧焦的黑黢黢树、枯死的黄草仰视苍凉的天空。寂寥空旷的原野上,没有一个活人,只见一个巨大的塔形骷髅堆,头骨上的子弹洞和马刀痕赫赫在目。成群的乌鸦落在骷髅山上,盘旋在骷髅山上空。这一切生动地再现了野蛮征服造成的生灵涂炭、惨绝人寰景象,揭示战争反人性的邪恶本质。看着堆积成山的头颅,我们不禁为死去的士兵而难过,为人类而悲哀,油然而生对残酷战争的憎恶。

    《战争颂》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撕下战争初看似乎漂亮的外衣,把战争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这幅画把战争造成的血腥、毁灭揭露得如此深刻,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意义,正如维烈夏津的题词“献给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伟大的征服者”。这幅画在告诉我们,战争是没有胜负之分的,有的只是牺牲,普通民众的死亡是所有征服者推崇的战争的唯一后果。战争使人忘记人性的善良,忘记了每个人都是有家庭和道德感的人,心中不再有怜悯与同情,因为彼此不把对手看作人。杀戮是对人性的泯灭,战争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是人祸。

    这幅面的色调凸显其主要思想。荒漠般干枯的草原与蔚蓝明丽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透出影影绰绰的死神。被太阳炙烤的焦黄草原、没有人烟的浅黄废城、巨大的金字塔形或白或黄的骷髅山,表现维烈夏津所用色彩非同寻常的感染力,表达深沉的历史正义感。

    这幅画浸满深深的悲痛,引导观者回顾遥远的过去,就像一位学识丰富的史学家或一位公正严格的法官,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在提点世人在任何情况下保有崇高的人性,呼唤人类对和平的珍爱。

    瓦托莉娜(H.H.ватоЛина)《来自前线的消息》

    俄罗斯女画家尼娜·尼古拉耶芙娜·瓦托莉娜(Нина НиколаевНа ватоЛина,1915 2002)是闻名世界的宣传画画家(招贴画画家),在架上绘画和线条画上表现出非凡的天赋。瓦托莉娜1932--1936年在国立美术联合出版社附属技校学习绘画,之后考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深造。她吸收了俄罗斯和苏联绘画的优秀传统,1940--196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属于苏联美术精品。

    战争是瓦托莉娜绘画的基本主题之一。她正当创作鼎盛期遭遇二战,创作了一系列人物表情丰富的军事宣传画,如《别闲扯!》(《не болтaй!》)、《法西斯是妇女最邪恶的敌人》(《Фашизм- злейщий врагжeHщиH》)、《来白前线的消息》(《 Becти cфpOHтa》,1943)。

    《来白前线的消息》题材看似很普通。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在前线作战,战友给后方亲人捎来了信。1943年是二战最激烈时期。前线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的儿女、妻子和母亲日夜挂念着他,等候从战场传来喜讯。前线战况怎么样?人活着吗?没受伤吧?母亲、妻子多么揪心。在前线掩体中、防空洞中,士兵把信纸折叠成小三角。这信就开始了回家的路程。邮程是那么漫长,收到信是多么难得!收到儿子、丈夫、父亲的来信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这信全楼人观看,全家人阅读。那些没有收到信的人从中寻到安慰。他们别无奢望,只要知道亲人活着就是天大的喜讯,最大的希望就是战争的胜利。

    这是一幅室内画。画面上,主人与客人围在一张靠近窗户的桌子旁。

    屋里的陈设相当简单,深色的宽大木地板、高高的窗户右上角显出一角白色窗帘。墙上挂着一个小书架和一幅风景画,风景画下方立着一张不大的柜子。洁白桌布上摆着茶点,显然是在招待捎来喜讯的战士。桌上食物很简单。战争时期,没有特别的美食。

    前景右侧,捎信战士身穿军大衣,手拿船形帽,坐在桌前,背对观众。他从前线下来养好伤后经过多日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把战友的信送到亲人手里。

    这位战士对面站着一位年轻妇女,是写信人的妻子。她背对窗户,身穿深色裙子,披着浅色大披肩,双手攥着一封信。她身旁站着一位穿浅色短袖的少女。母女俩脸色喜悦。

    画面左侧,正对窗户,坐着一位老年妇女,是年迈的母亲。她身穿深色裙子,头戴深色围巾,怀中抱着穿红裙子熟睡的小孙女。只有这个小女婴不懂得家里发生了多么重要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名画赏析战争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