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境遇相近,结局不同

    境遇相近,结局不同

    时间:2020-03-20 05:21:0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与《蝇王》都描写了荒岛历险。它们有相似的境遇,却有截然不同的结局。《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他的世界观使他把鲁滨逊塑造成资产阶级开辟世界的英雄;而《蝇王》的作者戈尔丁参加了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血与火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的劣根性有着比较真切的观察,因而感到悲愤和忧虑。作品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正是这种特定社会、文化意境中的人性。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蝇王》;时代背景;人性

    《鲁滨孙漂流记》(英国作家笛福著)和《蝇王》(英国作家戈尔丁著)的作者都把荒凉的海岛作为故事的发生地。起初,这两个海岛有不少类似之处。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笔者通过比较并分析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试图找出其中的缘由。

    许多读者对克鲁索的荒岛历险是耳熟能详的。《蝇王》则是一部现代小说,其背景是设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十二岁以下的英国男孩从英国被遣散,但因飞机被击落掉在大洋中的一个珊瑚岛上。岛上有充足的淡水和食物,没有猛兽和“生番”,一派伊甸园式的田园风光;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状况下开始模仿“议会民主”的方式组织起来。不久,权欲的争斗和责任与享受的矛盾使孩子们分裂,逐渐走向“极权式”的蛮荒状态,以至互相厮杀,焚毁小岛。善良的西蒙和智慧的皮基先后被杀,代表理性的拉尔夫在杰克极权孩子们的追杀下落荒而逃—逃回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中!(潘44)

    起初,两座海岛极其相似——风景宜人,物产丰富;而且没有猛兽。克鲁索在他的岛上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小岛为他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克鲁索对此非常满足,甚至“如果以食品的数量和人数对比,就是伦敦利登赫尔菜场,也搭配不出更好的筵席。”(徐101)孩子们则在他们的岛上发现了能维系生存的“野猪”和能在其中戏水的“小溪”。他们欢呼“这是咱们的岛!咱们可以尽情玩耍—直到被大人揪走。”(戈尔丁32)

    其次,这两座岛屿都荒无人烟。克鲁索有理由相信他的岛屿无人定居;孩子们“爬到山顶也看不到房屋,炊烟,脚印,小船,还有活生生的人。”(戈尔丁30)

    再者,他们都期望在岛上逗留期间过文明人的生活并能获救。一踏上小岛,孩子们就模仿成年人试图过一种井然有序的民主生活。他们推选拉尔夫作领袖并规定只有手握海螺者才有权在会议上发言。同时,他们还点燃了获救的信号——篝火。在成人的岛屿上,克鲁索做得比孩子们还要好。他不仅从搁浅的大船上取回了食物,枪械和弹药;动手修建了安全的栖身之处,还费尽周折造船,烤面包,烧陶器并且拥有小规模的种植园和畜牧场。这使得他能过上体面而舒适的生活。可是,克鲁索从未放弃离开小岛的希望。他救下星期五时—尽管那时他已经在岛上舒舒服服地呆了二十五年—还是“希望早晚有一天能够找到一个机会从这个岛上逃出去,并且希望这可怜的野人能够帮助我达到目的。”(徐201)

    最后,他们都有担忧和恐惧。克鲁索先是担心岛上有猛兽,后来看到野人留下的脚印又感到恐惧。一个长有胎记的小男孩说他在林中看到“蛇”样的野兽后,孩子们“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并紧紧地挤在一起”。(戈尔丁54)

    以上大致谈了两个岛屿上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他们却有显著的差别。

    他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起初踏上岛屿时,为了活命,克鲁索在岛上猎捕了野山羊等作为食物。但是,后来他就能对它们加以驯养。克鲁索甚至还教鹦鹉学会了说话。毫无疑问,这是文明的进程。而且,他还种起了庄稼(大麦和稻谷),使自己生活过得很富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除了“缺少助手,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外,什么都不缺”。(徐)相比之下,孩子们的岛屿上只有猎捕和杀戮。他们狩猎不仅为了吃肉,还因它好玩儿。

    其次,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也不一样。看到地上丢满同类的残骸时,克鲁索异常气愤,认为它(野人残食俘虏)是“极端非人的残暴行为”,是“人性的堕落”;(徐153)并决心野人们再出现时救出受害者。救下星期五后,克鲁索不仅为他提供食宿,还教化他:说服星期五不再吃人肉;教他学习英语并引导他信奉上帝。很明显,这是在向文明迈进。但是,与此同时,克鲁索也表露出了殖民主义者的倾向。他教星期五学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主人”。后来鲁滨逊又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他满意地说:“我这岛上现在已经有了居民了,我觉得我已经有了不少百姓了。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象一个国王。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为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徐226)最后,一只英国船来到了这个荒岛。在答应帮助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之前,克鲁索提出了两个条件:“在你们留在这岛上的期间,你们绝不能侵犯我在这里的主权;……同时,必须完全接受我的管制。第二,万一那只大船收复回来,你们把我和我手下的人免费带回英国。”(徐241)总之,克鲁索以“总督”自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殖民者。

    与此不同的是,孩子们却由团结走向分裂。杰克一帮“自成一部落,脸上涂满了油彩”。(戈135)他们与野人为伍,杰克还做了他们的首领。杰克帮还残忍地杀害了代表美德的西蒙和代表智慧的皮基,然后追逐拉尔夫并把小岛付之一炬。他们由文明走向野蛮。这是人类的悲剧。

    再次,他们面临的危险不同。这两个荒岛上都没有吃人的野兽。克鲁索的威胁只有野人,但他能成功救下星期五并使他成为文明人;孩子们的危险则来自于自身。他们幻想中的“野兽”就是他们自己。智慧的西蒙认为,“它就是我们。”(戈80)“蝇王”则进一步指出“我就是你的一部分!”(戈130)显而易见,真正的威胁是“人心的黑暗”。

    最后,结局不同。经过艰苦的劳动,鲁滨逊把荒岛变成了可人的小岛、充满生机的殖民地;孩子们却把他们的小岛变成了鲜血淋漓的屠场。

    那么,原因何在?孩子们又错在那里?

    部分原因在于年龄的不同。身为成年人,克鲁索赋予理性而且实际。他不但及时从沉船上取走了生活必需品、枪械、弹药和工具—这些对他日后的岛上生活非常重要、修建了牢固的住所,而且还驯养野生动物、种植农作物—确保了他的 食物来源。而这一切孩子们都没有,他们打猎不仅为了吃肉,还为了找乐子。

    但是,主要原因还要追溯到这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它们的创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1660-1731)最有影响的小说。他生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正是处在资产阶级政权日臻巩固的时期,也是手工场工业发展到机器生产的前夕。英国的工商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地不断扩大。英国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资产阶级似乎无所不能。笛福一生都在鼓吹资本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极力称赞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贸易。“给我们贸易就给我们一切”。(何)“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何)这些话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张。此外,笛福还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对专制,主张民权。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又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提出与落后民族 扩大贸易的办法,并且拥护黑奴买卖。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笛福思想上的这种双重性,鲜明地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世界观使他把鲁滨逊塑造成资产阶级开辟世界的英雄:勤劳能干、坚毅而又乐观。

    与笛福不同,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则致力于探讨“人心的黑暗”。他认为现代人的本性中存在着十分危险的兽性,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控制,“野兽”出“笼”,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戈尔丁对人性的这种基本估价是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为大背景的,同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们对人的看法相一致。当然,更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戈尔丁参加了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的灾难,对血与火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的劣根性,有着比较真切的观察,因而感到悲愤和忧虑。(李84)他曾说:“任何人如果经历了这些岁月还居然不懂得人类制造邪恶正如蜜蜂酿制蜂蜜一样,那他必然是瞎子或疯子······我认定人类已经病入膏肓”。(戈尔丁转引潘45)为了帮助人们睁开眼睛看自己,《蝇王》采取逐步展示人性丑恶的手法,将现代“文明”加以无情撕裂。〈〈蝇王〉〉中的孩子们所表现的正是这种特定社会、文化意境中的人性。

    如上所述,两部作品中描述的荒岛有着相似的境遇和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是由于时代背景和作家世界观的不同所造成的。克鲁索的小岛并非乐园,因为它充斥着殖民主义;孩子们的小岛则更糟,因为它充满血腥,缺少关爱。戈尔丁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演说中这样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期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另一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20世纪711)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这便是《鲁滨孙漂流记》和《蝇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1]Golding, William. Lord of the Flies. New York: The

    Punam Publishing Group,1954.

    [2]何青译:《笛福文选》。商务印书馆。北京:1960。

    [3]李玉花:《泯灭的童心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外国文学研究,1999,(1)。

    [4]徐霞村译:《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97。

    [5]潘绍中:《讽喻·现实·意境·蕴涵——评威廉·戈尔丁小说的解读及其意义》。外国文学研究,1999,(4)。

    相关热词搜索:境遇相近结局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