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提升职教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策略

    提升职教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0-03-23 05:16:0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高职教教师的执教能力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正是提高职教教师执教能力的基本策略之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备课过程中加强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分析与设计环节,使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职教教师的执教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职教教师;执教能力;教学设计;前期分析;主要环节

    作者简介:徐英俊(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27-0055-03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高职教教师的执教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正是提高职教教师执教能力的基本策略之一。掌握了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就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设计(design)是指“为了解决某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1]。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策划的过程”[2]。教学设计是规范教师的备课行为,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最佳设计方案。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一种实用操作方案。

    一、教学设计过程的前期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则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3]。即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是指学生目前学习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就是学习需要。差距揭示出了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低于普通院校的生源质量,这就更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以通过教学弥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4])的缺陷。

    学习需要的分析就是找出差距的过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找出差距的起点。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的逻辑起点。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下列问题值得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状况如何?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能否有效地解决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缺陷?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有效吗?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合理吗?实践教学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教学方法符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吗?教学能否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是怎样处理学习内容的?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的?等等。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的分析,是要对学生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习者对从事科学的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态度等)转化为终点能力(终点能力一般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学习内容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结构、范围、深度,这与“教什么”、“学什么”有关;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这与“如何教”、“如何学”有关;介绍学习内容的分析过程和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归类分析法。此法要点就是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指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结构知识。而图解分析法的具体步骤是:列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等;把所列内容按顺序排列;用线条把各个要素连接起来;图解成型后,核查内容的完整性、要素之间的逻辑性;补充实例,提出教学建议。层级分析法的具体步骤是:确定学生必须获得的终点能力;确定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如此剖析,一直到学生的起点能力为止。此外还有综合分析法、索引卡法等。只有加强学习内容的分析,才能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只有加强学习内容的分析,才能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广度)、深度(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深浅程度和能力的质量水平)。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内容的分析,才能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为教学安排奠定了基础。同时,给教师提供了“如何教”和学习者“如何学”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标准。

    (三)学生的分析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学生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它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心理发展的适应性。”[5])状态、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关键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学生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分析学习者知识起点能力,就是要判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状态;学生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可从终点能力开始,逐步分析达到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以此来判断学生技能起点能力的水平;学生态度起点的分析,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6]”。态度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可通过观察、谈话、态度量表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态度。此外,还要分析学生的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只有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中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如果不顾学生的原有的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只考虑教学内容,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7]。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将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要达到的最终行为状态,用明确的语言,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项目表述出来,以克服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领域[8]。认知领域学习水平有: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有:知觉、准备、反应、自动化、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见;情感领域学习水平有: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个性化。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均有层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采用两种方法。1.ABCD法。一条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2.内外结合表述法。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教学目标,以反映理解、应用、分析、创造、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变化的例子,从而使内在的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9]。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是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研究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一些教学具体问题。

    教学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是对“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做出科学的安排。就学习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理智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的教学顺序的安排问题。加涅关于教学活动的安排,可作为教学活动安排的一般指导。这些活动是:引起注意、告诉学生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10]。这里关键是第5和第6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帮助,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一味的“讲”。教学设计所关心的是,设置一种怎样的教学形式以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下列教学形式可供选用: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现场教学等[11]。下列教学方法可供选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模块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12]。有效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学媒体的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诸多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时应依据: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教学特性和功能;教学目标的类型和学生的特征;不存在“万能媒体”;应考虑易获得性和成本问题;必须熟悉教学媒体的操作技术;注意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一般说来,多种媒体优化组合使用比只用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要好。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听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的保持率是60%,3天后的保持率是15%;通过视觉学习材料,3小时后的保持率是70%,3天后的保持率是40%;视听并用学习材料,3小时后的保持率是90%,3天后的保持率是75%。

    在应用教学媒体时,要找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最佳作用点是指: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解决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和引发动机、提供事实和建立经验、显示过程和形成表象、举例验证和建立概念、提供示范和正确操作、解释原理和启发思维、设置问题和引起思辨等。最佳作用时机是指: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化、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换、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换、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满足合理的表现欲望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媒体当成装饰物,使用何种教学媒体完全由学习内容而定。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媒体,也不是指把所有的内容全部都制成课件,一节课需要多少课件,要由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定。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以上三个(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分析环节和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设计阶段,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结束的一般进程)的设计了。即用流程图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客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一个教学设计实施方案。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采取类似于计算机流程图的形式,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环节,明确地显示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从而使教学过程有序地展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流程图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层次分明、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常见的有: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控制型等[13]。此外,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编制形成性练习题。

    (五)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实质上是指对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14]”。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设计成果推广应用之前,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试用,以了解该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等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的使用情况。如有缺陷,则予以修正。然后再试用,再修正,直至满意为止。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保证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具体步骤是:一是制定评价方案,包括制定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和选用评价工具,选择被试和说明背景;二是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评价资料,包括试用设计成果前的准备工作,实施教学和观察教学,收集评价资料;三是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四是报告评价结果,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的形成性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的名称、试用宗旨、试用范围和试用对象、试用要求、试用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结果与分析、改进建议和措施、评价者的个人信息和评价时间等。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教师只有把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执教能力的不断增强,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2]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

    [3]张祖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38.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5.

    [5][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50、181.

    [7]克拉克.中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3.

    [8]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52-353.

    [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2-713.

    [10]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0.

    [11]徐英俊.职业教育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157-158.

    [1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71.

    [13]钱建昌.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2.

    [14]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6.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相关热词搜索:职教执教提升策略能力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