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浅析美军与好莱坞电影合作的政治内涵

    浅析美军与好莱坞电影合作的政治内涵

    时间:2020-03-24 05:19: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宣传美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和提升“美军形象”的最佳渠道和手段。从1915年开始,美军和好莱坞电影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合作,逐步结成独特的利益共同体,电影由此成为一种美军发动战争的宣传机器。通过这台机器,美军坚持电影为军方意志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宣扬美军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坚持塑造美军正面形象的一贯追求,坚持争取国民支持和激励官兵斗志的教育原则,使其宣传形象被持续美化,并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

    [关键词] 美军;好莱坞电影;政治内涵

    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宣传美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和提升“美军形象”的最佳渠道和手段。从1915年开始,美军和好莱坞电影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合作,逐步结成独特的利益共同体,电影由此成为一种美军发动战争的宣传机器。通过这台机器,美军被厚厚的电影胶片包裹成主持正义、维护和平的世界警察,形象被持续美化,并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

    一、坚持电影为军方意志服务的指导思想

    美军对约翰•韦恩为越战辩护的电影《绿色贝雷帽》提供了本宁堡军事基地的一切资源,却断然拒绝为《现代启示录》的拍摄提供合作,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一名军官接到了杀害另一名军官的命令。同样被拒绝的《火星人玩转地球》,因为影片中拯救地球的不是美军士兵,而是一首民歌。《独立日》被拒绝合作的原因是,电影中的美军军官显得束手无策。对一些涉及禁忌主题的国防部更是拒不理睬。由这些事例我们深深地感到好莱坞电影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军方意志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否则,连起码的上映权都会受到干扰。

    (一)把关创作源头

    在美军战争影片中,美国军人也往往会被装扮成为正义与自由的化身,能够给世界人民带去和平希望的“救世主”,或者宣誓美军维护和平、打击恐怖是不为人理解的无奈和委屈,却忽略美国发动战争的冲动是否正当,忽略美军发动战争给受害国家民众带去多少深重灾难,忽略美军在军事行动中战争犯罪等丑陋形态。否则,他们将会直接代替导演编剧为电影剧本做“外科手术”。正如克雷顿•考比斯和格雷戈里•布莱克在《好莱坞:走向战争》一书中所解释的:“在战争期间,政府使人确信电影在动员舆论支持战争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并由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所未有的努力来编写好莱坞故事片的内容,情报局和政府宣传机构的官员们不断发出最新的指令,指示电影制片怎样去努力支持战争;好莱坞最高级别官员一同出席影片故事情节讨论会,修改(除不驯服最高首脑以外的)每一个电影制片人的电影剧本:当他们发现了令人不快的材料时,就迫使电影制片人更改剧本,甚至删去有关镜头;他们有时给关键性的地方改写对白。”[1]

    (二)给予军事支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为拍摄电影《世界大战》请了400名士兵做群众演员,在每名士兵身上只花点伙食费。美军为了支持《黑鹰坠落》的拍摄,将人员装备送到摩洛哥,一辆“悍马”军车的租金是67美元,而租用一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五角大楼要收取1 400美元租金,8架直升机、几名技术最精湛的飞行员和100名士兵的租金共计300万美元。这是对好莱坞军事电影的一种支持:好莱坞为电影达到最逼真的效果所花的钱微不足道,因为五角大楼大动干戈的军事支持,使好莱坞电影达到了前所未有真实感和制作水平。不妨想一想,好莱坞在这桩相互文易中付出了哪些非物质的、可信性的、依赖性的和配合性的代价。因为军队的武器库并非向任何人敞开:军方含糊的方针是电影必须有助于民众“理解军队”或者有利于“国家利益”。

    (三)政要亲自公关

    为拍摄《珍珠港》,美国海军为好莱坞提供了20艘退役战舰,还将“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从加利福尼亚派往了夏威夷举办电影的首映式,并通过军队公关人员邀请到了小布什来主持首映式。“9•11”事件之后,好莱坞迅速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重要工具。歌颂美军士兵英勇顽强、临危不惧的电影《黑鹰坠落》在华盛顿首映时,布什政府著名右翼鹰派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纷纷出席。该片并被特地送往从事“反恐”战争的美军各海外基地播映。新片《我们曾是战士》和《万恐之和》也得到同样的待遇。《我们曾是战士》一片还特地在白宫为布什总统私下播映。 上述这些宣传意味极为明显的影片,都是好莱坞和美国军方及情报机构密切合作的产品。描述美国情报人员如何破获“国际恐怖组织”盗劫核武器威胁美国的影片《万恐之和》,就公开吹嘘该片制作时得以利用中央情报局的“机密资料”。

    (四)封杀违规影片

    在与好莱坞合作的进程中,美军始终坚持以军方意志为主的指导思想,否则动辄拒绝援助和支持,甚至通过公关手段对影片进行封杀。比如反映生物武器实验室的《极度恐慌》,批评领导层的描写古巴危机的电影《惊爆13天》中的勒梅将军。至于描述哗变、种族主义、错误行动、同性恋、性骚扰、滥用毒品和美军士兵的战争罪行等影片是美军的绝对禁忌,很难在美国本土准予上映。

    二、坚持宣扬美军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电影比任何艺术都能更为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以美军主导的好莱坞军事影片中不仅仅回忆、反思战争历史,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向观众表述美利坚民族及其国家、军队核心价值、国家意识以及社会思潮。今天,当我们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读图与视觉化的艺术让好莱坞影片更加淋漓地发挥其影像的优势,在美军督导下的战争片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电影中直入人心的视觉冲击力,美军意识形态意图的充分展示和对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次阐述和宣扬。

    (一)强化美国主流意识

    在美国,好莱坞向来有在“意识形态”上严格保持“政治正确性”的传统。如麦卡锡主义横行的时代,美国影视界发生重大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时间人人自危,长期的同事也彼此告密,出卖对方。许多人因此丢掉饭碗,并被列入“永不雇用”的黑名单。好些有才华的电影界人士就此潦倒终生。但好莱坞也因此养成了在政治上与政府、军队“步调一致”的习惯。事实上,除了在越战结束后的反战影片高潮阶段出现过,大多数时间好莱坞从导演到编剧再到影星,在强大压力下,都会非常顺从地热爱国家、热爱美军。

    (二)展现美国宗教血统

    美国主流宗教文化在战争片中也展露无遗,通常情况下,电影中美军成为“圣战”的十字军,而地方则是邪恶的异教徒。战争片中渗透的美国宗教文化如同圣经教义的真实版反复地教化、感染着观众。在电影《猎鹿人》中我们一次次看到教堂尖顶的影像。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我们听到教官大声训诫,要求每一个海军陆战队员把心交给基督,而身体前往如同地狱的越南。而在美化越战历史的电影《越战忠魂》中通过主人公在教堂中的祈祷以及不断出现的历史书中美国内战时期白人被印第安人屠杀的插图,巧妙地让人接受一种看法,越战就如同新教徒征服“异教徒”的圣战。不仅如此,电影画面中极具冲击力的空投燃烧弹的场景,十分清楚地透漏出电影居高临下的傲慢,犹如要用天谴的方式惩戒异教徒。从诸多电影中,我们会感到美军想要表达的宗教意图以及其表达方式的程式化。

    (三)保持傲慢自信心态

    美军的傲视全球的自信由来已久,而这种自信也具象地体现在电影中,不仅鼓舞着己方士兵,也潜在敌人心中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美军主导的好莱坞战争片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场景。搭载着美国士兵飞机的直升机(或者运输机)如同雄鹰般在敌占区上空盘旋,下面俯视着浓密而黑暗的丛林或者是喧嚣而阴沉的城市街巷以及市井中仰视美军战机的当地人。这种场景在《黑鹰坠落》中被体现得尤为经典。观众不会忘记电影摩加迪沙上空时,当地人崇拜的目光;不会忘记飞机坠楼后,空中美丽的弧线,犹如落入凡间的天使。也不会忘记在夜战中,枪扣下野蛮的索马里人被直升机扫射,一排排地倒下犹如草芥。这种大量在飞机上拍摄俯视镜头的手法和设计高低端的空间构图,被好莱坞电影一遍遍地重复使用,几乎成为好莱坞战争电影的程式化手法。或许,所有观众都会跟随导演营造的掌控一切的视觉感受,进而默认美军无所不能、雄霸世界的强大军力。

    三、坚持塑造美军正面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好莱坞电影的一次次的美化下,美军被塑造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世界警察”,让观众感到,只有美军才是主持正义的圣骑士。例如在《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结尾时的星条旗,许多观众看过都会感到亲切、神圣,都会为美国人的人性感动不已。可以看出,美军是系统地、稳定地、坚决地把电影当成形象片加以使用的。因此,美化美军、神化美军、壮大美军,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人的习惯、信念,甚至是欲望!

    (一)注重电影情节的把握,塑造美军神化形象

    在美军主导的好莱坞军事电影中,无论是反映二战的《中途岛》《拯救大兵瑞恩》,还是今天的《洛杉矶之战》《变形金刚》,都极尽所能地鼓吹美军无往不胜的传奇。除了在电影中一遍遍地推销美国军事工业先进武器和装备,同时也在误导一批批外国观众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美国、美军的崇拜、热爱甚至是恐惧。法国防务社会学家让-皮埃尔•瓦朗坦指出:“美国电影是美国国家安全霸权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将国家公务员英雄人物化,把国家神圣化,把官方定义的美国集体想象的威胁形象化……所有这一切都宣扬了这样一种观点:美国是神奇的、不可战胜的,美国的军人从来没有叛徒,都是特种兵。”[2]1996年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生死豪情》,是第一部以海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影片结尾像是在唱圣歌。所涉人员的私心污垢不断被自我清洗,一个个美国士兵都在星条旗之下纯洁无瑕地昂首站立。这无疑是对自我道德纯洁化的标榜,其“干净地表现海湾战争”的姿态,无疑就是新型帝国主义的一种文化策略。[3]作为美军宣传战车,好莱坞所要刻画和表现的美国军队不仅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更是纯洁之师、道义之师。

    (二)通过美化或改写美军历史,塑造美军正面形象

    美军电影为了塑造自身正面形象,常常改造历史、美化历史,这已经不足为奇了。在改造和美化历史,宣扬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感人”事迹的同时,往往悄悄地注入了美军核心价值观和美国国家的政治意志。一般来说,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应该像历史片一样反映可信的事件。但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美国战争片多数是以现代的观点来描写过去的战争的。如今的美国战争片所反映的并不是当时战争的情况如何,而是看观众的认可程度。最为典型的当属所谓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黑鹰坠落》。索马里内战期间,美军以“世界警察”的身份出兵索马里,实质上是扮演出兵干涉别国内政的角色,从中谋取政治上的利益,却要挂上“维和”幌子,霸权主义被演绎成了高尚的英雄主义。在影片中,美军非正义的战争常常被包裹上华丽的新装,通过武力相威胁甚至武力推翻他国政府获取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被美化成解救民主与自由的正义之战,美军士兵在这些如梦如幻的情节中化身为和平天使,索马里人民却变成了残暴的野蛮人。历史在这一刻,被电影彻底改变,变成了关于美军维护和平、保卫自由的“救世主”。

    (三)运用电影宣传的策略消解自身形象危机

    二战后,特别是越战不良记录,使美军形象一落千丈,即便极力与好莱坞合作,也不免得到票房、口碑惨败的景象。这种状况到了1986年得以扭转,好莱坞与五角大楼合作拍摄了一部名叫《壮志凌云》的影片,塑造了新一代美国空军的形象。由于影片拍得精彩刺激,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年轻英俊的美军F-14飞行员形象成了无数美国青少年的偶像。近几年来,特别是驻伊美军虐囚事件引起世界舆论哗然,严重打击了美军形象。为了尽快摆脱舆论上的压力,洗脱暴虐的恶劣形象,在专业的形象公关公司的建议下,美军以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迎合好莱坞的需求,以便拍摄出更多美化美军形象的电影,企图重新包装和构建“英勇形象”。为此,空军媒体公关机构邀请大批好莱坞导演、制片人参观空军基地,与刚从海湾地区归来的作战人员会面,采访和记录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场经历。而深受虐囚案困扰的美国陆军,在事件逐渐平息后,积极主动地寻求好莱坞电影制作方的合作,其后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席卷全球,为驻伊美军赢得了同情,也借此重塑了自身形象。

    四、坚持争取国民支持和激励官兵斗志的教育原则

    早在1918年,美军不但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电影制作,还“认识到了电影传媒强大的、大众化的、政治性的潜在宣传实力”[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影受到宣传家们的青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使用电影进行宣传教育,这些材料大部分用于训练美国战士,并鼓舞他们的士气,同时也用于赢得民众舆论支持,增加征兵员额。为此美国宣传理论先驱霍夫兰还曾通过研究一部训练和引导美国士兵的连续片《我们为何打仗》开始,探索教育激励的有效途径。美军在通过电影激励民众国防关注度和官兵战斗精神的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矮化敌人形象,鼓舞民众与官兵士气

    在美军的电影中,作为“邪恶帝国”的敌人必定是独裁、残暴、缺乏人性情感的冷酷群体。比如在《星球大战》中,电影制作方秉持着特定时期典型的“冷战”思维,敌人的形象如同纳粹德国的军队,匪首如同二战时期前苏联将军,士兵单一颜色和大小的外形,暗喻社会主义苏联的专制和一体化。所有这些恰恰迎合了当时美国民众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心理。不仅如此,在《拆弹部队》中,宗教极端分子被塑造成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在《越战忠魂》中的越共军人总是潜藏在黑暗的地洞中,见不得阳光;《黑鹰坠落》中的风沙弥漫、烈日当空、断壁残垣,营造了一个贫瘠、饥饿,充满死亡威胁的地狱。

    (二)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激励民众与官兵斗志

    英雄主义是影响美国最深的文化现象之一。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通过奋斗追求个人利益、目的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在美军主导的战争电影中也在极力宣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断人为地制造孤单英雄的神话。这些美军造出的电影英雄被人为地无限神化,诸如《第一滴血》塑造的特种兵兰博,在面对危机和困境甚至是致命创伤,都能保持超乎常人的冷静态度,奇迹般地完成使命,并存活下来。这些电影传奇不仅在全球观众的心中树立起高大的“神像”,也感召着每一个美国士兵为了国家利益,奋勇作战,争做孤胆英雄。

    (三)弘扬美国精神,促进民众与官兵国家认同

    在美军主导的好莱坞电影中,所谓的美国精神通过简单的、程式化的影像加以表现。早在二战时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珍珠港》中,飞行员以敢死队的方式报复日本,在缓慢的特写镜头中,所有将士为了保卫国家,迈出坚定而有力的步伐。而在几乎所有刻画美军的电影中,星条旗总是在特写镜头中高高飘扬。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美军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灿烂阳光下,风景秀丽的美国乡村小镇,明亮的色调、浪漫的气氛、和谐的家庭、温柔的妻子、慈祥的父母,还有绿色草坪上孩子们欢乐游戏,这些往往来表现美军官兵的家乡。其实,与其说是家乡不如说是全体美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些情景的描写正是士兵浴血奋战的使命和目的,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台词:每向前走一步,你便离家更近一步”。

    (四)强调战争残酷,增强民众与官兵危机意识

    通过残酷的战争电影促使民众持续保持高度的国家危机意识,这种做法恐怕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在一战、二战中,美国战争影片成为引导民众支持国家参战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尔伯格用了25分钟犹如战地纪录片的跟拍镜头,宏伟而大气地展现了诺曼底登陆战役。透过溅满水珠和鲜血的摄影机镜头中,观众看到了美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这些不仅永久定格了二战中美军正义与神圣的光辉形象,也深深地唤醒了美国民众的二战记忆和对战争的危机感。在“9•11”之后,反恐危机成为全民共识,并一次次在银幕上上演。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拆弹部队》中那些惨烈的战争场景了。

    [参考文献]

    [1] [美]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周启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499.

    [2] 好莱坞相当于几个师?[N].参考消息,2004-08-08.

    [3] 史宗历.单边主义催生的好莱坞战争电影[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05).

    [4] [英]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M].张株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9.

    [作者简介] 鲍骏(1978— ),男,山东青岛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海舰队某部干事,主要研究方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何静(1949— ),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化研究班毕业,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社科系教授,空军专业技术大校,硕士研究生导师,空军高层次人才,军队院校大学语文(人文)专业协作组长联席会和教学指导组总召集人,中国教育艺术研究学会理事,担任全军《军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丛书》总主编,主要研究方向:军事文化及军队人文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美军内涵好莱坞电影政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