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玻璃行业之惑

    玻璃行业之惑

    时间:2020-03-31 05:18: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凤阳石英砂比玻璃制成品更走俏,我们输出的大多是原料和中低端产品,原料输出走在了前面,品类更新却落在了后面。

    2011年春天,安徽玻璃制造业“战火”重燃。

    3月23日,信义玻璃(00868,HK)宣布,其位于安徽芜湖市工业园的第二条太阳能玻璃生产线于当日点火试产;就在前一天,台湾知名企业台玻集团在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加码投资1亿美元,建立两条节能玻璃和平板玻璃生产线。

    此轮投资热潮也引起业内人士对安徽玻璃行业现状的思考:安徽凤阳盛产玻璃原材料石英砂,在华东地区无出其右。但安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却“既不大,也不强”,让人无法乐观。

    不大不强

    “拿这么优质的原料去做这么低附加值的产品,子孙后代都会恨死我们。”王建国说这话的时候,连叹两口气。

    作为刚成立的安徽玻璃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建国此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就是“排名太靠后,根本对不起石英砂生产大省的称号。”

    王建国告诉记者,这么多企业动辄砸下几十个亿投产凤阳,首先是由于当地量大且优的石英储备,方便就地取材。

    据了解,安徽凤阳坐拥100亿吨优质石英砂资源,为华东地区玻璃企业提供超过70%的原料。这对属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的玻璃制造而言,有着最原始的诱惑。

    “虽然有不少知名企业来皖投资,但是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现代产业体系,依旧停留在粗放式增长的局面。”王建国介绍说,安徽省上规模玻璃加工企业四百多家,但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生产粗放,缺少有效管理。

    “凤阳石英砂比玻璃制成品更走俏,我们输出的大多是原料和中低端产品,原料输出走在了前面,品类更新却落在了后面,你说这是不是个问题?”

    王建国直言,在销售量上,安徽制造的玻璃确实占据了华东地区近半的市场份额,但是在以光电玻璃为代表的高端领域,安徽仅有京东方、长信、华益几家。

    这个说法得到了企业的证实。安徽杜氏高科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从矿石开采、石英砂生产到高硼硅玻璃生产全覆盖的企业。副总经理贾习群告诉记者,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安徽玻璃加工的确处于中低端水平,总体技术含量不高。

    “石英砂从凤阳销往全国,这是最低附加值的产品。而市场上高端制成品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安徽没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贾习群说。

    贾习群简单介绍了市场情况,普通浮法玻璃过剩,但同时存在结构性缺口,一些电子玻璃、汽车玻璃、高档建筑玻璃等还需进口;优质浮法和深加工率偏低,节能玻璃使用率偏低。

    “我与行业内许多人有往来,他们总是说,这么优质的原料拿来做一些低端产品,实在是太可惜了。应该生产像超薄超白、生物玻璃等一些高端产品,玻璃深加工应往触摸屏显示屏等方面发展,但我们的思路似乎被限制住了”,王建国表示无可奈何。

    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时告诉记者,可能正是中小企业主倾向小富则安,缺少发展热情,导致大量本土企业宁可停留在产业链最低端,也不愿意投资玻璃深加工。

    人力资源、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并不显著等因素也是安徽玻璃制造业既不大也不强的主导因素,尤其是缺少熟练操作工,甚至可能制约玻璃企业往深加工领域的探索。在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就都提到“熟手”难招、缺少专业培训机制等问题。

    “我们安徽有凤阳石英砂,还有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原料技术都有,完全可以推广取材一生产一深加工一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但是很可惜,具备这样规模的企业并不多。”王建国很无奈地告诉记者。

    破咒之法

    安徽玻璃制造业既不大又不强的魔咒何时能够打破?

    贾习群表示,以凤阳县打造硅工业园为例,当地政府在技术、人力、资金引入上都非常到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吸引了包括中航三鑫35亿元种玻璃生产项目在内的多个知名企业的投资。

    但他亦直言,仅靠凤阳县政府一己之力恐怕成效有限。

    同时,大多数的玻璃企业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中小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开发能力弱,只能提供工艺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缺乏独立的创新能力。

    “一两个产业集群只能产生小范围的影响,如果安徽想要用好凤阳石英砂,做大做强这个产业,必须有更多的投入。”贾习群进一步补充说。

    采访中,王建国提出,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鼓励发展的措施,引导本地玻璃产业向深加工转型,实现玻璃原片和加工玻璃生产一体化。

    “比如节能玻璃,这个技术是全球都在推广的,但是在中国,使用情况并不如人意”,王建国说,以low-e节能中空玻璃为例,国内使用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高达85%的普及率。

    “这和社会对节能玻璃的认知有关,很少人关注玻璃是否节能,开发商也缺乏动力去大量使用节能玻璃产品。”王建国告诉记者,观念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尽管消费者对玻璃是否经过深加工并不在意,但节能玻璃的发展前景依然为人看好。

    安徽蓝实玻璃集团董事长兰润年告诉记者,“现在节能玻璃只在以来政府采购的市政公用领域有所突破,比如机场大楼,与发达国家的高普及化差距很远”,但兰润年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节能玻璃将是一种趋势,未来达到国外85%的使用率完全有可能,这个市场的潜力将是巨大的。

    “我们这几年新建了不少生产基地,产能扩大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对节能玻璃产业的看好。”兰润年告诉记者,认识普及需要一个过程,他推算这需要两年时间。

    “这对安徽来说,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兰润年解释说,不断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关键在于拥有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的支柱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引导当地玻璃产业向深加工转型,实现玻璃原片和加工玻璃生产一体化,蓝实玻璃就在做这样的尝试,他们正在和武汉大学硅酸盐系合作,做技术上的改进。下一步还将引进和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把玻璃深加工做起来。

    “我们想给政府提一点建议”,王建国认为原材料供货方面可以借鉴浙沪的一些模式,比如推荐供货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由政府成立主管部门来监管,控制原材料流向、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间强强联合也很有必要,共同参与新市场开发、联合定价、合资建线、联合技术开发等。由此也提高了他们各自的竞争力,增大抗风险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玻璃行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