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量价齐升后的产业之痛

    量价齐升后的产业之痛

    时间:2020-04-15 05:20:3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北京电视台在接受采访中说,电视剧产量过剩与电视台的关系不大,他们有内部的审评机制,不会因电视剧产量而严格或放开标准。电视台每年的播出数量基本是固定的,产量多少只是市场的概念,对播出没有直接影响。最大的困难就是购片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以前可能看100部,现在要看200部。

    广电总局方面表示,因今年的数据未出台,保守估计了2万余集的总量。但透露大部分电视剧制作将采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这也使得电视剧生产呈现出一个规模化作战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一批有待上市和资本进入的大型影视集团公司。

    资本推动产业洗牌

    每一个制作公司都知道,目前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量是3:1。也就是说,只有播出后的电视剧才可能实现赢利或保本,而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力,支撑后续赢利空间的每年仅有十部左右。一面是庞大的资源浪费,一面是部分剧集奇货可居。

    尽管赔多赚少,但电视剧生产依然连年爆发性增长。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各种限制政策,还是各大电视节、展会、行会的专家们现身说法,呼吁理性投资,但电视剧生产的“虚火”始终降不下来。

    很多业内人士把原因归结于——游资引路,热钱进入,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过去,我国对待在影视行业发展上不允许金融机构贷款,各类投资型基金也并不亲睐这个行业。影视制作公司基本依靠自我发展,拉到社会投资,采取固定回报的方式。近两年,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使得原本流转在房地产和能源市场的大批游资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因此,一批媒老板和地产商不惜重金投入影视行业。但由于不了解行业特点,对题材和前景盲目乐观,即使重金投入后,能成功的例子也并不多。在影视产业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2010年,电视剧行业的实际投资总额已超过60多亿元,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过几十家。

    广播制作业协会秘书长王鹏举说,这些大老板们拿钱进来,虽然对优势资源有所占用,也推动了制片成本上升,但这无碍大局,对整个产业也无太大伤害。真正使得产量过剩和制作通胀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进驻。

    随着华谊、华策的上市,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也开始为影视制作业发放贷款,形式包括版权制押、政府担保等等。而排着队等上市的影视公司,目前有十几家之多,如:海润、上海新文化、慈文东方、华录百纳、小马奔腾、大唐辉煌、完美时空等等,这些企业都有资本进入。拿基金来说,进入影视公司首先要进行业绩评估,这就使得制作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原本年产五部戏,现在要提高到十几部,这就使产量大幅增长。而资本进人这些影视公司后,公司也会迅速扩张。因为手头资金雄厚,进而导致了对优质创作资源的垄断。

    华盈星投资基金总经理李尔葳说,好莱坞有全世界最完善的专业体系,这个体系的建成也是以大吃小,由市场自身决定的一个结果。中国现在还没有成熟到那个阶段,所以大大小小的影视企业都能生存。但最后势必要形成一些能够垄断资源的大集团,而小的制片人工作室可能无法生存。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市场化,影视产品也在商品化,要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然的方向。

    确实如此,一些有实力的影视公司,已经开始谋划合纵连横产业并购,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行业重组。据调查,有的公司在谋划组建电视网,有的公司则在打造剧本网,还有的在培育明星孵化器,一条更加规范的产业链正在悄然布局中。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也将引发制作机构最大规模的洗牌行动。

    片酬暴涨步步惊心

    国家广电总局原局长王太华曾表示,电视剧对全国大多数电视台广告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电视剧约占全国电视节目收视份额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电视剧对电视台的收入来说,举足轻重。这也使得,电视台深陷“明星”效应,一面斤斤讲较一部剧的明星阵容,一面对不断抬升的买片价格心惊肉跳。而制片方则认为,正是电视台对明星脸的依赖,才令制作方不得不想方设法找钱砸钱,同时也助长了演员的漫天要价。

    中视影视总经理张华说,“由于制作价格的不断攀升,最终会导致产业链末端受损,电视台也买不起片子。今年有些片子已经突破三百万一集,但还未出现拐点,应该会再上升。”

    王鹏举说,三年前全国电视台用于购买电视剧的钱大约是四十多亿,到去年涨至六十亿左右。听起来好像涨幅不少,但是三年前单集片酬十二万的演员,今年已经涨到四十万。电视台买片增长出来的制作预算,一个演员就花掉了,但制作班底里的所有演职员都在涨价。

    “我感觉现在电视剧制作单位的日子远不如三年前好过。如果产量仍旧不加控制地增长,拍三部弄不好只能播出一部,好一点两部,另一部的几千万就得全部砸掉,这是很大的风险。”

    在资本大举进入影视行业后,产生了最直接的两个苦果:一是产品积压越来越大;二是创作团队,尤以名导名演员身价成倍飙升。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中,竟然有7成要用于支付演员片酬。“过去3000万一部电视剧就算大手笔,现在动辄就是上亿,我们都不敢轻举妄动了。”一位副导演说。

    王鹏举说,如今的一部电视剧动辄就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这些资金放在其他领域也是一笔巨资,投入时会十分谨慎,会做详细的市场调查、风险评估。但电视剧不同,有时候仅凭投资人个人兴趣,他们在意的只是导演是谁、演员是谁?

    据调查,去年已经倍数增长的演员片酬,今年又翻了一番,年初一集二十万的演员现在四十万。而在今年的北京电视节上,某位明星被爆签了一集六十万的片酬。圈内人士称,现在演员的片酬是“三月一小涨,半年一大涨”。

    而这远远没有结束,由于争夺创作资源而造成的演员片酬上涨,已经拉动整体制片成本的上升,这更加令制片方叫苦不迭。很多一线编剧由于短缺,便顾枪手组成创作组;而一线名导只挂名总导演,用执行导演;演员则是一方面压缩拍摄周期,一方面提高酬金。这就导致,所有的主创都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去创作。此外,由于一线的资源爆炒后,很多二三线演员,甚至服化美等职员的价格也在上涨。甚至横店的招待所和宾馆都在涨价,而且涨了百分之四十多,这所有的—切都转嫁给制作方。

    “你不用怎么办?因为你希望高价卖出去。假如我们把总量控制在一万集,拍十部就有七部可以播出,大家还会在演员身上砸钱吗?肯定不会。数量下一来,价格自然就下来了。现在,制作公司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压力。很多人说钱多了是好事,但用事要有个度。我个人预期,资本的推动在未来会分化或重组这个产业,今年春夏之交形成的泡沫,到明年的第四季度,和后年的上半年应该开始破灭了。”王鹏举说。

    李尔葳则认为,片酬暴涨并不是产业的核心问题,而是我们有多少能拿高片酬的明星出现?中国的影视市场,有号召力的明星数得过来,这对一个产业是远远不够的。而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包装,用什么机制,谁来花钱,配合什么样的团队,这样完整的培养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开疆拓土的隐忧

    据资料显示,韩剧出口额从2002年到2005年3月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而同期的2005年,中国国产电视剧出口额仅为1亿元人民币。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额仅占总额的5%左右,且销售面很小,销售价格也不高。近年来,一些知情的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量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以引进海外电视剧为主要业务的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曾在某次接受采访时说,有国内的公司希望借助其平台进行海外销售,但他们的业务目前不会涉及。因为就中国电视剧目前的水平,销往海外成本很高且成功率极低,电视剧进口和出口的比例大概在15:1”。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有关负责人也曾表示,中国虽是一个电视剧大国,但还不是电视剧强国,中国电视剧出口地区还局限在亚洲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华侨聚居区。内地电视剧价格在海外最高时达到2.5万美元一集,目前最高也只有1万美元一集。

    那么,做为产量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缘何海外之路走得如此艰难?

    中视影视总经理张华对笔者说,中国电视剧不能走出国门大致是几个因素导致:一是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影视产品历史跨度比较大,这样会造成一个文化差异问题,比如海外看不懂古装剧、谍战剧等,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出口的产品类型比较少。再从意识形态来说,中国的电视剧没有分级制度,打打杀杀都能在荧屏上呈现。而海外的分级制度,令观众看到的东西都比较舒缓娱乐,这就形成了需求差异。最重要是制作因素上,海外观众很注重画面和造型的美观,而以中国电视剧目前的制作比例,能真正花在画面上的钱并不多。所以,中国电视剧要想走向海外,一定是在抓项目之初,就要有国际视野,适应更大众的讲述方式,整体提高制作水准,降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中国与海外合拍片项目的李尔葳说,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是一个初级的阶段。前些年有一批中国电影通过国际电影节走出国门,带动了海外一小层面观众,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影视产品了解甚少,这与中国的产量大国的形象是不相符的,海外的销售成绩也非常低。今年,陈可辛的《武侠》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在华语片里算是顶尖导演+武侠类型片,但这次在戛纳的预售额也才五万美金左右,其他电影更是颗粒无收。而电视剧走出去更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电视作品自产自销,想大批量进入人家国家电视台的可能性非常低。

    以此看来,开疆拓土对于中国电视剧产业来说阻力重重。短期之内,过剩产量仍将是困扰电视剧从业者的最大难题。甚至有人担心因此挫伤投资人信心,进而危害产业本身发展,但业内不少专业的公司,已经开始寻找解决之道。

    笔者从采访的数家主流影视公司负责人口中听到一个关键词:减产。比如,中视影视总经理张华告诉记者说,“中视影视一直是产量大户,但从去年开始,我们有计划的缩减产量,今年的总产量大概只有四五百集,也就是十部多一点,往年有十五部到二十部,今年的形式的确特别严峻。”

    他认为,受制于产量和时间规定完成的创作,是经不起市场推敲的。人为定出每年的产值多少,产量多大,只会导致产品粗制滥造。文化产品,若是在每个环节降低一点点要求,整体出来的效果就会降低很多。

    无疑,这也是众多专业影视制作公司的共识。随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融资环境越来越严峻,一方面优秀剧目价格高昂,另一方面平庸之作销路逼窄,减量提质已成大家共同的选择。

    相关热词搜索:之痛产业量价齐升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