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读者文摘 > 老舍生命中的宗教情缘

    老舍生命中的宗教情缘

    时间:2020-04-21 05:22: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与佛教的结缘

    从时间上说,佛教是诸宗教中最早撞击老舍心灵的:从交往的程度上来说,老舍与佛教的关系似乎也更为密切一些。不过,老舍对佛教的最初接触却是被动的,也就是说,他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偶然的机会与佛教结缘的。说得更明确一点,老舍不是通过主动阅读佛典,研究佛教教义之后,在体悟佛教的广博精微基础上而认同、接受它的。恰恰相反,老舍首先是不知不觉在生活中惠享了佛心之人的懿德嘉行,才对佛教教义产生兴趣,进而研读佛经的。

    宗月大师菩萨般的善心给了老舍读书的机会。宗月大师家财万贯。乐善好施、办贫儿学校、设粥场,虽家产散尽而佛心弥坚:出家为僧做主持,仍广济穷人,以至于庙产几乎净尽。他最后坐化而去。在帮助办学和发放米粮的善行中,老舍为宗月大师的精神品格所濡染,他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人私塾那样!…

    给老舍以生命教育的是母亲。母亲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他给老舍生命的教育与佛性是相通的。与佛心是相连的。“……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总跑在前面:她会给亲友洗三——穷朋友们因此可以少化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莎,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老舍的母亲就是以行代言、拨动着老舍童稚的善心。

    在“满城是血光火焰”,“昼夜响着枪炮”的混乱时刻,“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吃亏是福、舍命从善。这就是老舍的母亲。

    宗月大师给老舍的佛性启蒙和母亲给老舍的与佛性相通的生命的教育,对接受主体来说都是被动的,也就是说老舍是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接受了佛教教义浸染。在生命的初始阶段由于生身母亲和再生恩人的言传身教天然的对佛教有了一种亲近感,在他幼小纯洁的心灵种下了善良、坚强、助人、热爱生活的种子,使老舍很自然的在以后的生活创作中与佛教结了缘。

    后来,老舍在英国讲学时也曾请许地山为自己介绍了几十部有关佛学的书,抗战时期他也曾在重庆北碚晋云山造坊了太虚法师和法航法师,还曾在昆明偷偷地读精通佛学的汤用彤老先生的《晋魏六朝佛教史》。这些资料说明老舍成年后有意识的阅读佛教经典、参加佛教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了他的佛缘。

    佛家讲求发菩萨心。利益众生。所谓菩萨。梵语就是以智上求觉悟,用悲下救众生之意。通俗说就是用大智慧开启民智,以慈悲之心超度众生。现代作家们“于寻常生活中所流露之内在甚深向善之要求,”与佛教的菩萨行观念是一致的。

    老舍以充满感念与虔敬的笔调叙说宗月大师的乐善好施。救苦救难的嘉德懿行,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位佛教徒所表观的大慈大悲,舍己渡世的菩萨行观念在老舍的精神发展与人格建设中显然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活中的老舍有意识地以佛家的大智慧修养自己,就是体现。

    老舍精神发展与人格建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利生与无我相联系,因为利益众生就必须部分或全部地舍弃自我,也只有无我才能无所牵挂。无所牵挂才能在乱世而舍生忘死从事危难艰险的正义事业,在太平社会废寝忘食的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他抗战时期的牺牲意识、解放后的忠诚人格和改名“舍予”的动机都是受佛教菩萨行观念影响的具体体现。

    2加入基督教会

    和与佛教结缘相似的是,老舍虽然加入了基督教,但他也并非是在大量阅读了基督教典籍之后才受洗的。1918年老舍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由小学校长到北郊劝学员,可谓少年得志,“有百十块的进项而工作又十分清闲”,物质生活迅速提高,但精神上极度苦恼:普通百姓的贫苦和少数人的穷奢极欲,统治者内部的种种丑行,使老舍难于接受。为了解脱内心苦闷,学会了“烟、酒、麻雀(麻将)”。不知不觉老舍开始陷入小官僚的庸俗生活里。1921年上半年,老舍大病之后,他经过沉重反思,为彻底摆脱原来的庸俗生活,一方面帮助宗月大师办贫儿学校,另一方面开始接触基督教教会活动。他感到基督教对改造国民的人格、救助灵魂、重塑国格将会有重要的作用。1922年老舍在北京西城缸瓦市教堂受洗。加入基督教。帮助教堂改建为中华教会。起草了改组章程,并担任了一些教会职务。这以后他开始研究基督教教义,先后发表过译著《基督教的大同主义》和《儿童主日学与礼拜设施之商榷》、《北京市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等与基督教有关的文章。一九四二年冬,老舍曾在重庆北碚作《圣经与文学》的演讲,据萧伯青回忆,老舍对《旧约》前五书及《所罗门歌》详加阐述,论及它们的文学价值。我们清楚的看到老舍也是接受基督教的世俗善行在先。研究其教义在后。它影响到生活中的老舍也更多的是以践行基督教的教义为主,将之世俗化生活化,而并非以一个传道者或宗教家的身分出现的。并且从老舍作品中基督徒多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而人教,作品极少对教义进行正面的、直接的阐述这些特点,也可以作为一个侧面说明老舍不是为了读《圣经》、唱赞诗、宣讲教义而入教的。这就是说,老舍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好地帮助别人才人教的。

    我们虽不能肯定老舍是因研读佛经还是在受洗后才改名“舍予”的,但释迦牟尼佛六度万行的行迹,特别是其舍己为人、舍命为善的大智慧,耶稣为救赎众生而甘愿被钉上十字架的勇于牺牲的品质,甚至儒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都是老舍改名时注定要想到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三教中“舍己为人”的核心内质被老舍浓缩在了“舍予”两字中。

    所以,在老舍那里诸教皆受,而又并非徒具其形,更非互相冲突水火不容。佛家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舍己渡人、是和基督教四海兄弟、与人为善、牺牲救世合而为一的。“老舍只是崇尚基督教与人为善和救世的精神,并不拘于形迹。”老舍并不认为一定要成为基督徒才能帮助别人,而只要你在生活里救世济人,你就已是精神的基督徒了。老舍不是一个佛子,但却不失为一位有菩萨行的佛心之人。与人为善,舍己渡人,这就是老舍要做的,这也是生活中老舍已做的。“基督教的教义经过老舍现实主义目光的过滤,不再是那种空泛的理想化的理念了,而是融化在老舍对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理解之中,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世俗化平民化的思想。老舍通过基督教精神体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崇高悲壮激越悠远的境界,但他更多的把他们落到了实处。”刘勇老师的这段话,我想,同样也适于老舍对佛教认同和接受的写照,也可以说,老舍对宗教的基本态度就是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为我所用,服务现实人生。

    虽然老舍笃信佛教却并未皈依三宝,他通过正规的仪式加入了基督教,但他并不像一般的基督徒那样一天三祈祷,严格参加礼拜活动。老舍注重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他从思想上吸收了宗教的大智慧作自己的人生养料,为己所用。佛教的与人为善、宽大为怀、护生爱生、济世教人是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救世合为一体的,所以表现在老舍作品里的宗教的品格有时是分不清派别的。而其总的情感指向是一致的:以之律己并引导终生舍己向善。

    这就是说他对宗教的吸纳是理智而非盲目的,不是全听全信,完全照搬。这些从他的生活和作品中对真善的赞佩,对假道人恶教徒的讥讽可以看出。而我们还完全可以把丰子恺在《佛无灵》这篇散文中表明的对宗教的思想就当成老舍一贯的立场:“佛教戒律中戒杀护生和众生平等的观点是应切身实行的,真正的佛教绝不是那些与世间迷信混同在一起的神神道道的东西。”“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

    以上论述证明:由于对佛教基督教的世俗善行接受在先,而研读其教义在后,又由于现实人生种种苦难和生活所迫,老舍更多的是于寻常生活中来体悟和践行宗教的嘉德善举,而并非通过宣传教理、唱赞诗等活动去指导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就是说老舍把宗教情感融化在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世俗化、平民化的思想行动中。他不但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了这种宗教思想。并且。在作品里也多通过平常人的普通生活表现一种切近现实的宗教精神。老舍是一个“实践型”的思想家。换一种说法就是,终其一生,老舍对代表真善美的宗教品格的追求,不仅是用作品来体现的,同时也用自己一生的活动来实践的,并且是首先付诸实践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老舍情缘宗教生命中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